作者:倪可(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分会会员、行动的声音读书会秘书长)
今天是一个阳光正好的日子,我们“跟着大师去游学”研学团和和韬奋基金会光耀未来专项基金副秘书长、湖北省全民阅读大使沈嘉柯老师一同走进鄂豫皖革命纪念馆,开启了一场触动心灵的红色之旅。刚踏入馆内,浓厚的历史气息便扑面而来,仿佛将我拉回了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
我们首先来到军事家展示墙前,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字映入眼帘。他们的照片庄重肃穆,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睿智。这些伟大的军事家,以卓越的战略眼光和无畏的勇气,为革命事业指明方向,引领着无数革命志士奋勇前行。
紧接着,我们看到了元帅、大将展示墙,他们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不朽功勋。每一位元帅和大将的背后,都有着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他们是革命的中流砥柱,是民族的英雄。而少将展示墙同样令人动容,众多少将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革命胜利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们或许没有元帅、大将那般广为人知,但他们的付出和牺牲同样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在参观过程中,洪学智将军关于空军大学毕业证的故事深深触动了我。抗美援朝时期,洪学智将军敏锐意识到空军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性,积极推动干部进入空军大学学习。
多年后,他半开玩笑地提及“空军大学还没有给我发毕业证呐”,这看似轻松的话语背后,是对军事人才培养的深切关注,是对新知识、新领域的不懈追求。他在战争中不断学习、突破自我,以适应时代和战争的需求。
这让我不禁想起自己在汽车行业担任焊接工程师的经历。工作中,我时常会遇到原本专业知识无法解决的难题。
比如,在一次新型汽车零部件的焊接工艺开发中,传统的焊接方法无法满足产品的高精度和高强度要求。面对这个棘手的问题,我没有退缩,而是像洪学智将军一样,开启了钻研学习之路。我查阅大量国内外资料,学习先进的焊接技术和理念,不断进行试验和改进。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失败,终于找到了解决方案,成功攻克了这一技术难题,为产品开发做出了贡献。
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在自己的领域里,也需要有像革命先辈们那样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洪将军的“玩笑”,藏着最硬核的真理:真正的成长,永远发生在“没准备好”的战场。如今我们身处瞬息万变的时代,或许也该像他一样——把质疑当考题,把挑战当教材。当我们不再纠结“有没有毕业证”,而是专注“有没有真本事”,每个平凡的奋斗瞬间,都能成为人生的“荣誉勋章”。
“大别山精神”此刻也在馆内的每一处细节中得以体现。抗疫精神中的“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让我想起疫情期间无数医护人员不顾个人安危,奋战在抗疫一线,他们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用生命守护生命,这不正是革命先辈们舍生忘死精神的延续吗?
抗洪精神里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让我联想到在洪水肆虐时,军民携手,筑起坚固的防线,共同抵御洪灾。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展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这与革命战争年代军民团结一心、共同战斗的场景何其相似。
而大别山精神“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奋进、勇当前锋”,更是贯穿了整个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历史。革命先辈们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始终坚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革命胜利的信念。他们顾全大局,为了革命事业,不惜牺牲个人和局部利益。在党的领导下,军民团结奋进,勇当前锋,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的革命奇迹。
这次游学,让我深刻认识到,革命先辈们的精神跨越时空,依然闪耀着光芒。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的工作中,这些精神都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源泉。作为研学团的一员,我将以此次游学为新的起点,把从纪念馆学到的精神融入到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为行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走进这样的纪念馆,感受革命先辈们的精神力量,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收集整理:罗文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