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杂志】
2024年8月30日,川青铁路镇江关至黄胜关站正式开通运营,松潘县由此成了拥有4个高铁站点的县城,从成都东站前往松潘站最快仅需1小时33分钟。
交通便利既带来了客流红利,也抛出了一道发展课题:过去因交通不便,游客需在松潘留宿中转,再前往九寨沟、黄龙景区;如今高铁贯通,游客可直奔景区站点。要让游客“主动来住”而非“不得不住”,唯有依靠本地文旅吸引力,才能下好这盘“留客棋”。
借力“民宿+”的多元融合,景点、文化、物产悉数转化为了吸引游客驻足的理由,过境站正变为目的地。
松潘的山水是天然的民宿“底色”。牟尼沟、雪宝顶、羊拱海等景区及高铁站点周边,精品民宿如星点般嵌入,各民宿设置旅游路线导览与景点信息标识,串联起景区、住宿、餐饮。“民宿+旅游”的发展模式,让“住”与“景”深度融合,形成完整体验链。随着民宿陆续运营,雪宝顶山脚下的大姓乡上纳咪村迎来络绎不绝的访客,吸引他们的正是触手可及的风景:远望牦牛甩尾踏过溪涧,抬头可见雪宝顶银峰刺破云层,无需刻意寻景,推窗即入画境。
作为藏、羌、回、汉多民族聚居地,松潘的民宿更以“文化体验”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游客既可走进藏家亲手制作藏香、体验打青稞,也可身着羌族服饰在传统羌寨前定格美好瞬间。夜幕降临,民宿院落里鼓点轻扬,村民与游客携手踏歌而舞。这种“民宿+文化”的模式,让松潘的文化魅力转化为游客可触摸、可参与、可带走的鲜活记忆。
民宿的吸引力,还延伸至“带走的记忆”。在距镇江关站20余公里的麦吉村,民宿经营者李晓静介绍,民宿作为平台,也成为“带货”的窗口。“冬虫夏草、牦牛肉、菌类最受欢迎,而且我们能做到‘三个一百’——在当地消费一百,车上带走一百,后续再介绍购买一百。”农产品从“田间”到“后备箱”的延伸,让吸引力突破了住宿时长,带走的不仅是特产,更是松潘的味道。
要稳住“目的地”的定位,只有自身特色还不够,还需要良好发展环境作为托底。县文广体旅局副局长陈倩告诉记者,松潘县以阿坝州“五个之州”建设中的“民宿之州”为抓手,县文广体旅局联合各乡镇及县民宿协会成立民宿产业调研工作组,筛选成熟民宿统筹培育规划;依托文旅推介活动强化宣传,擦亮民宿品牌;举办民宿主人培训,教大家怎么把特色做持久,提升运营水平。在政府推动下,松潘民宿发展进入高峰期,目前全县拥有民宿153家,床位4930张。产业发展按下“加速键”的背后,是县纪委监委立足职责定位,压实主体责任,督促发改、商务、市场监管等部门协同发力,推动全县民宿证照办理效率提升70%。
解决了后顾之忧,经营者方能专注提升服务品质。相关职能部门聚焦“堵点”,重点完善民宿基础设施。优化水电配置,改善交通条件——大姓乡昔日难以错车的乡间小道,如今已拓宽为平整的双车道柏油路。
这些“硬支撑”,也让经营者能更专注于“软服务”。2024年,松潘11家民宿获评熊猫级标杆民宿;2025年暑假期间,松潘民宿入住率达74.27%。本地民宿经营者唐仁松认为,民宿是标准化与非标准化的结合体,“非标”不是“无标”,卫生、管理等基础环节必须严格遵守标准,这是游客信任的前提。
以登山服务为例,民宿配备管家全程随行。世代居住于雪宝顶山脚的村民虽经验丰富,民宿仍致力于向规范化发展,专门邀请老师进行系统培训。如今,上纳咪村15位村民已考取专业资格证,可带领游客安全畅享纯净自然。
这里不仅有好风光,更有暖人情。麦吉村中,村民们纷纷开办自家民宿,却无人恶性竞争。游客到来时,大家主动敬献象征吉祥的羌红,路上相逢必热情问候。淳朴的乡风,不是刻意营造的景点氛围,但它却让松潘民宿有了更为持久的吸引力。
(本文刊载于《中国纪检监察》杂志2025年第17期,作者:崔一珂)
本文来自【中国纪检监察杂志】,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