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三角绿色生态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先行启动区范围内,蓝绿空间占比近75%,河湖水面率达到26.7%。
这是一笔巨大的生态财富。
事实胜于雄辩。元荡湖横跨上海青浦与江苏吴江。2024年10月,23公里滨水岸线已全线贯通。作为示范区首个跨界湖泊生态修复项目,元荡岸线贯通工程通过退渔还湖、水生态修复、慢行系统建设,同步打造景观步道和骑行道,配套元荡驿站、鼋荡小馆、望帆驿等休憩场所,已成为沪苏两地群众体验“跨界一体、绿色共生”的网红打卡地,更为骑行爱好者打造了一条兼具风景与功能的黄金路线。
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日后,不仅能在多样化、开放的滨水空间感受江南的独特气质,更能在水上空间样板区体验水乡别具一格的生活方式。
2月13日,“跨域一体 乐动元荡 2025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环元荡骑行活动”举办。
近日,长三角绿色生态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会同青浦、吴江、嘉善两区一县人民政府联合编制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先行启动区水上示范区专项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专项规划》),并印发实施。
统筹水岸空间体系,开展五项水评估。围绕水安全水环境、水交通、水上活动、滨水岸线、水边镇村五个维度开展评估,认为水安全有保障,水环境明显提升;水交通河湖整体通航条件较好,但水上航线建设相对滞后;水上活动有潜力有基础,但功能空间有待引导;滨水岸线持续建设,但蓝绿空间衔接不足;水边镇村已萌发新文化新业态,但空间利用需提质增效。通过系统梳理先行启动区水体资源和水岸空间本底条件及利用状况,科学谋划规划策略。
践行人水共生理念,营造四类水场景。基于水域空间肌理与生产生活方式的关联性,提炼蓝色珠链、清水绿廊、活力市河、生境塘浦四类水体形态,因地制宜、分类引导,将蓝色珠链打造为风景与功能融合的水乡特色活力空间;清水绿廊打造为绿色水源通道、绿色行洪通道和绿色生态廊道;活力市河打造为处处见水、充满活力、还原江南滨水生活方式的水岸场所;生境塘浦打造为呵护鸟虫蛙鱼成长的栖息空间,营造人水共生的和谐生境。通过针对性的提升策略和活动场景,进一步彰显区域“蓝绿交织”“水乡共融”的生态基底,进一步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念。
重塑水域功能价值,集成四类水系统。整合水上交通、水上活动、滨水岸线、水边镇村等水空间系统,为各类场景活动布局相应的承载空间。设置三级水上线网和四级码头体系,构建水上交通无缝衔接体系网;谋划专业型、休闲型、亲水型三类水上活动区,营建水上活动引领区;划分生态型、城镇型、田园型三类水岸空间,提升滨水岸线景观带;梳理各具特色的“一厅八镇多村”系统,打造水边镇村经济活力新高地。通过集成“水水联动、水岸联动、水陆联动”的空间体系,重塑水体资源和水岸空间的功能价值,做足“水”文章,带活“水”经济。
打造水上生活新方式,构建一张水蓝图。对标国际重要滨水地区实践经验,综合现状分析、上位要求和示范价值,规划构建水上示范区“最高水网密度、最江南水乡人文、最联通水陆网络、最丰富水上活动和跨域水治理一体化样板”的水空间蓝图,明确水上示范区总体目标为“世界级未来湖区,新江南水乡画卷”。通过“一链江南、十里水路、百湖塘浦、千年河街”的功能营造,激发区域整体发展活力,传承江南水乡文化基因,打造水上生活方式样板区。
创新三项水机制,跨域共推实施项目库。强化纵向传导与横向协同,通过建立大水务协同治理机制,明确跨区域建设运营机制,加强多要素保障实施机制,将理念和场景转化为行动和项目。通过跨区域水场景营造、水系统布局、水协同治理,形成共编共推共建共享的工作格局。
《专项规划》以示范区和先行启动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依据,通过重塑水体资源和水域空间的功能价值,激发区域整体发展活力,传承江南水乡文化基因,打造人水共生新江南样板。一图读懂↓
栏目主编:陈抒怡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巩持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