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苍苍,野茫茫”的敕勒川深处,竟藏着哪些历史的秘密?
一座千年古塔的砖缝里惊现“魔法纸币”!
50万年前的石器工厂仍在低语……
这里不是长安,也不是敦煌,而是你从未真正了解过的——呼和浩特!
3月1日晚19:30,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季播文化节目《遇鉴文明》第九集走进呼和浩特,从点燃智慧星火的大窑文化,到见证“万里茶道”繁盛的遗迹;从民族和谐交融的动人故事,到对外交流的开放姿态,呼和浩特用独特的方式,书写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壮丽诗篇 。
在央视的镜头下
呼和浩特再次惊艳一众网友
今天就跟着小编的脚步
一起来回顾一下吧~~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在中国广袤的北疆大地上,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这座拥有50万年人类活动史、2300多年建城史的草原都市,是丝茶驼路上的枢纽中转之地,也是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交织融合的兴荣之地。
本期的文明互鉴之物:万部华严经塔。它是呼和浩特从辽代至今的标志性建筑,也是见证这座城市历史发展变迁的“活化石”。
千年古塔:
融合中外的文明见证
万部华严经塔塔内各层至今留存着蒙文、藏文、女真文、契丹文、八思巴文、叙利亚文等各个民族和国家的200多条文字题记,这些无声的文字记录着一个横跨欧亚的文化传奇。呼和浩特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连接欧亚的重要节点,而这座古塔则见证了当时的繁荣。
让人惊喜的是,在塔内的砖缝里还意外发现了曾被马可·波罗称为“点金术”的中统元宝交钞,这是目前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纸币实物。这一发现印证了古代的呼和浩特不仅是一个军事重镇,更是丝绸之路上的商贸重镇,商贾云集,繁华一时。
呼和浩特:
中华文明最早发祥地之一
50万年前,大窑遗址的石器工场里,中华文明厚重悠长的曲韵如音符般奏响神州大地。1973年,考古学家汪宇平率队在呼和浩特东郊33公里处的大窑村南山,发现了大窑文化遗址,它是目前已知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古人类石器制造场之一。从手斧到刮削器,从砍砸器到雕刻器,以及每一片带有精确打击痕迹的燧石标本,都在诉说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关键突破。
距今约4300到4500年的后城咀石城遗址,发现于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境内,拥有国内最早发现的六条地下通道与两条壕沟,展示了先民们建造的严密防御体系,是研究史前城邑军事防御体系成熟化进程的重要实证。
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在呼和浩特地区筑云中城,后来他开启“胡服骑射”,推动赵国走向强盛。此后,鲜卑的铠甲、匈奴的箭镞、契丹的鞍具、蒙古的长调……不同民族的智慧在敕勒川熔铸淬炼,交流交融。
节目中秀演《敕勒歌》的高亢歌声与悠长呼麦像一道穿越时空的丝线,把我们牵向了草原深处,来到了广阔无垠的敕勒川,好像能听见古老先民们对着天地的低吟浅唱。
古城新篇:
向北开放的文明长歌
“云中谁寄锦书来”“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诗词中频频提及的“云中”,便是呼和浩特建城史上首座有文献记载的城市——云中郡故城。呼和浩特地区是中国北方较早出现城市的地区,拥有多个“曾用名”:云中、丰州、盛乐、归化、绥远、归绥……这些名字的背后,蕴含着这片大地上深深镌刻着的文明融合的基因密码。
收藏于呼和浩特博物院和内蒙古博物院的三件“镇馆之宝”,是穿越时空、见证民族艺术融合的珍贵“物证”。北魏双羊五轮金饰牌、大唐窑火淬炼的黄绿釉鹦鹉形提梁壶、元代突破“尺规桎梏”的钧窑“小宋自造”香炉,它们建构起多民族文化工艺艺术体系的“重组创新实验”,在文明互鉴的矩阵中投射出独特的光芒。
从古城遗迹到珍贵文物,从历史传说到传承延续,再到堪称北疆文化活态基因库的“和林格尔东汉墓壁画”,这座视觉化的东汉边疆治理、文化生活“数据库”,以总计46组、57幅绚丽多彩的壁画,标注着敕勒川这片地区的文明印记。
站在大青山巅眺望,呼和浩特历史的脉络和变迁清晰可见:国际雕塑园内,孔子与苏格拉底并肩而立;昭君博物院的和亲雕像遥望中蒙博览会的人潮;敕勒川草原的蒙古包旁,跨境电商直播正酣。
如今的呼和浩特,正加快建设成为双向开放的枢纽,作为共建“一带一路”陆路通道的重要节点和国家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支点城市,从17世纪的万里茶道到通达世界的中欧班列,呼和浩特以开放的姿态,迎接世界的瞩目,书写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壮丽诗篇。
丨来源:青橙融媒综合自CCTV4
丨编辑:于惠敏
丨校读:魏颖
丨审核:舒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