闰年办一次庙会的那门村镇北庙今年的农历二月初六、初七再次迎来它的辉煌,全村男女老少捐资,只为能够为老祖风光的活过一回。或许吧,镇北庙就是个小庙,但对镇北庙来说存在的意义非常的重大,是那门村的镇村之庙,同时也是本村历史悠久,历史故事非常丰富的一座地方庙,据老人讲镇北庙有400年的历史,同时也是伴随本村400多年的老庙。
镇北庙始建于明朝天启年间,起名镇北庙是那门村北边经常闹鬼,古人缺乏常识,总认为是阴间作怪,修建此庙就是镇住村北面的妖鬼邪神。清朝时期的镇北庙里供奉的是玉皇大帝、观音菩萨和关帝,民国时期被损毁后重建,“迎四新除四旧”运动时期镇北庙夷为平地,改革开放后随着政策的转变,村民简单的修建小庙,20年前村民集资重新修建镇北庙。
镇北庙的选址还真有考究,从老人传下来的故事:镇北庙一带在明朝时期杂草丛生、森林成片、野兽出没,特别是老虎经常出来祸害那门村的百姓。那门村有位先祖的母亲遭到老虎啃食,先祖决定为母亲报仇,发誓要将生活在那门村周边的老虎杀光。先祖也因仇视老虎而成为当地非常厉害的猎人,苦恼的是找不到老虎。
炎热的夏日,先祖为了猎杀老虎再次进山,转了几圈没有碰到老虎,倒是把自己的体力耗光,背上挂的水壶也喝光,寻找水源又在山里打转好几圈。先祖没找到水源而晕厥,方圆十里内无人烟,唯有陪伴在先祖的就是猎狗。看到先祖快要断气,猎狗把脖子伸到先祖的身前,意思就是让先祖捅一刀,喝猎狗的鲜血解渴。
先祖不舍但猎狗死意已决,自己撞到先祖佩戴的猎刀上,猎狗的鲜血救活了先祖,先祖则永远的失去忠诚于自己,陪伴自己多年的猎狗。先祖把猎狗的抱起来痛哭,将猎狗安葬好后伤心的走出大山。先祖没走几步看到山泉,痛饮一番后口吐鲜血而亡,可能是伤心过度,也有可能是自身身体原因,先祖就这样离开人世间。
村民得知先祖离开人世都非常的伤心,先祖毕竟是为消灭老虎而亡,村民都非常敬重先祖,为此在先祖身亡的地方修建一座庙宇,这座庙宇就是现在的镇北庙。镇北庙现在成为全村村民供奉的地方,特别是红事,都要拉一头猪来镇北庙祭拜,祭拜的不仅是先祖,同时还告知先祖本村新增人口,哪怕是增添新生儿都要来镇北庙祭拜。
话说镇北庙还真有点邪门,几十年前有人尿急便在路边处理,没注意到正面正好对准镇北庙,这个人后来成为疯子。不可思议的是有村民在镇北庙前的水田里插秧,后臀尖对着镇北庙,不经意间摔倒在水田里成为泥人,后来这片水田再也没种过稻谷。据说前几年,镇北庙的话事人即将过世,将话事人传位,被传位的村民不想接最后来一场大病,被传位的村民来镇北庙认错后病情好转,后来就接任镇北庙的话事人。
镇北庙里原来供奉的不仅有帝王、还有玉皇大帝、观音菩萨、财神爷、托塔李天王和关帝等众多神像,不知为何后来就剩下这尊小不佛不道的雕像。以前有位年轻人胆子非常的肥,把镇北庙的雕像背出来,用绳子勒住雕像的脖子然后挂在树上。年轻人的父亲吓得一身汗,把雕像送回镇北庙,而且还得杀一只鸡祭拜,全家都得跪拜道歉。
庙会固然请来一帮道公,吹拉弹唱必不可少,过天桥踩花灯,还要全村游行,每家每户过油,最重要的是到右江边放花灯。放花灯,就是一次性碗筷,里面点一根蜡烛,碗里还放有许愿符,放到江里随水流漂到远方,希望上天保佑许愿符里的愿望都能实现,更大的喻意则是保佑村民平安、幸福。
祭庙每闰年举办一次,全村每人捐20元,然后每个生产队派出三男三女参与活动,全村20个生产队就是60人去干活。举办一次庙会就相当于举办一场酒席,捐资的不仅是本村人,还有驻村的很多农业企业,就餐的人数超过400人,场面非常的隆重。举办庙会最羡慕的就是道公,吹拉弹唱一个晚上,出场费就是五挑水,10个道公对于本次的庙会绝对是耗费最大的一笔。看到道公的收入这么丰厚,本人都想从事道公这门职业了。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