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德阳人,从小听着三星堆的传说长大,吃着连山回锅肉、罗江豆鸡,习惯了旌湖的微风与文庙广场的热闹。

当我踏上前往荣昌的旅程时,本以为这座同属川渝地区的城市,会与德阳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可真正抵达后,才发现它藏着太多令人惊喜的独特魅力,忍不住想和大家分享这次难忘的荣昌之行。
初到荣昌,一下高铁,扑面而来的是不同于德阳的城市气息。
荣昌北站简洁大气,站前广场人来人往,出租车、公交车有序穿梭,热情的荣昌口音萦绕耳边,虽与德阳话同属西南官话体系,但语调、用词间却有着别样的韵味,瞬间让我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鲜活与亲切。

荣昌给我的第一印象,便是那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独特的文化交融。
我首先来到了万灵古镇,古镇依河而建,青石板路蜿蜒曲折,仿佛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大荣寨的城门古朴厚重,踏入其中,仿佛穿越回了旧时的巴渝小镇。
街边的老建筑保留着明清时期的风格,雕梁画栋间尽显古朴雅致。古镇里的湖广会馆,飞檐翘角,气势恢宏,承载着当年移民的记忆与文化的碰撞。

在这里,我看到了荣昌人民对历史文化的珍视与传承,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在无声地讲述着过去的辉煌。
与万灵古镇的古朴不同,荣昌城区则展现出了现代化与传统文化交织的独特风貌。

漫步在荣昌的街头,高楼大厦与传统的骑楼建筑相互映衬。
夏布小镇是荣昌的一张文化名片,这里以夏布为主题,将传统的夏布工艺与现代商业、休闲完美融合。

走进小镇,街道两旁是古色古香的建筑,一间间店铺里陈列着精美的夏布制品,从衣物、饰品到家居用品,每一件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

我亲眼目睹了夏布的制作过程,从苎麻的加工到纺织成布,每一道工序都饱含着古老的智慧与精湛的技艺,让我对荣昌的传统手工艺肃然起敬。

说到荣昌,就不得不提这里的美食江湖,这也是最让我着迷的部分。
荣昌的美食,有着与德阳截然不同的风味。
在德阳,我们习惯了麻辣鲜香的川菜,而荣昌的美食则在麻辣的基础上,有着自己独特的味觉密码。

荣昌铺盖面是我品尝的第一样特色美食,刚走进面馆,就被那浓郁的香气吸引。
只见老板熟练地将面团扯成薄如宣纸、大如蒲扇的“铺盖”状面片,放入滚烫的骨汤中煮熟,再加上新鲜的蔬菜、香脆的豌豆和秘制的臊子,一碗热气腾腾的铺盖面就呈现在眼前。
夹起一大块面片,面条爽滑劲道,汤汁醇厚鲜美,一口下去,满满的幸福感。

相比德阳的中江面,荣昌铺盖面的面片更宽更厚,口感更为丰富,让人回味无穷。
除了铺盖面,荣昌卤鹅更是一绝。

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售卖卤鹅的店铺,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卤香。
我走进一家老字号卤鹅店,看着老板将色泽金黄、油亮诱人的卤鹅切块装盘,迫不及待地尝了一口。卤鹅肉质紧实,卤味十足,咸香中带着微微的甜,皮Q肉嫩,越嚼越香。

听当地人说,荣昌卤鹅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选用当地的优质白鹅,经过多道工序卤制而成,每一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秘方。
这种对美食的执着与追求,和德阳人对美食的热爱如出一辙,却又有着不一样的风味呈现。
在荣昌的夜晚,我感受到了这座城市别样的烟火气。

莲花广场热闹非凡,广场舞的音乐声、孩子们的嬉戏声、商贩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画卷。
广场周围的夜市里,各种小吃摊、饰品摊琳琅满目。

我穿梭其中,品尝了荣昌特色的凉虾,冰凉清甜的凉虾搭配上红糖水和醪糟,在炎热的夜晚让人暑意全消。
还有那香气四溢的烤脑花,麻辣鲜香,入口即化,丝毫不逊色于德阳的烧烤美味。

与德阳夜晚的旌湖边静谧氛围不同,荣昌的夜晚充满了活力与热情,让人沉浸在这浓浓的烟火氛围中不愿离去。
荣昌的自然风光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来到了万灵古镇附近的大荣桥,这座横跨濑溪河的石桥,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坚固而美丽。
站在桥上,看着河水悠悠流淌,两岸绿树成荫,远处的山峦若隐若现,一幅宁静优美的田园画卷展现在眼前。

与德阳的石刻艺术墙、东湖山公园的景致相比,这里多了一份水乡的温婉与灵动。
在与荣昌人的接触中,我更是感受到了他们的热情与豪爽。
无论是在餐馆里热情推荐美食的老板,还是在景区耐心为我讲解的导游,又或是在街头热心指路的路人,都让我倍感温暖。

他们用朴实的语言和真挚的笑容,让我这个异乡人迅速融入了这座城市。

荣昌话的语调轻快活泼,听着他们聊天,仿佛能感受到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满足。
离开荣昌时,我心中满是不舍。
这座城市,既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有充满活力的现代气息;既有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又有美丽迷人的自然风光;更有热情好客的人民。

它与德阳有着相似的川渝风情,却又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魅力。如果说德阳是我熟悉的温暖港湾,那么荣昌就是我意外发现的宝藏之地。
回到德阳后,我常常想起在荣昌的点点滴滴。

我想,下次有机会,我一定要带着德阳的缠丝兔、连山回锅肉的调料,再去荣昌,和那里的朋友一起,尝试创造出川渝美食融合的新滋味,也期待着能再次踏上那片充满惊喜与美好的土地,深入感受荣昌的魅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