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天大树掩映古朴建筑、蜿蜒小径串联口袋公园……曾经深藏院墙后的历史风貌,如今触手可及。7月5日,新民大街焕新开街,这条“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将变身开放共享的“城市会客厅”,吸引市民游客纷至沓来。在老街蝶变的背后,离不开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升活化利用工程团队的日夜奋战。从春寒料峭到炎炎夏日,他们以匠心雕琢每一处细节,铺展了一幅历史与现实交融、文 化与生活共生的城市人文画卷。
01
拆围透绿 “深宅大院”变共享空间
打开围墙,让尘封的历史展现眼前;拆围透绿,让市民游客畅享绿意。如今的新民大街,曾被遮挡的历史建筑一览无余,大树参天、小路蜿蜒、花海浪漫,历史建筑错落有致,一个个独具特色的口袋公园,吸引市民游客打卡拍照。 “‘深宅大院’敞开后变得更美了,每一处都是风景。”家住新民大街附近的陆女士称,最近上下班路过,经常看到人们拍照,这条最熟悉的街路,已经成为热门旅游打卡地。
拆去的是围墙,拉近的是人心。 院落提升恰恰是工程的一大特色,通过拆围透绿、空间退让、疏枝透影、设施赋能、亮化添彩,为市民游客打造舒适流畅的空间体系。 沿街口袋公园,由不同单位院落改建而成。此次将沿街院落围墙一一拆除,释放出4.5公顷绿地,打造了13个口袋公园。根据高低落差、院落特点、树木姿态、建筑风格进行精心设计,使每一个口袋公园都藏着不一样的惊喜,特别是再搭配上石头景观墙、为手机充电的休闲座椅,不仅颜值美不胜收,功能上更是便民实用。
02
匠心打造 设施升级提升街区品质
走在新民大街新修建的人行步道上,青色与锈色相间的石板路透着古朴气息。“以前人行道也就现在一半宽,还经常有车辆停在上面,有时候得绕着 走。”在附近工作的金女士惊喜地发现,如今,人行步道更宽了,平坦的石板路透着岁月的纹理,让人不禁放慢脚步细细感受。
工程细节彰显匠心。将地下通信、给水、燃气、热力管线迁改至路外,实现交通、路灯、公安监控等设施多杆合一;异形收水口优化收水工艺,利于雨天行人及车辆通行;全线所有井盖均设置编号,让井盖有了“身份证”,实现精准维修;崭新的公交站亭成为“网红”,棕 褐色廊架和复古的装饰窗,典雅别致,长椅一字排开,为等候公交车的乘客提供休息之地; 蜿蜒的木栈道架设在葱郁的树林之中,让市民游客与自然亲密接触;口袋公园部分休闲座椅,能为手机充电,将便捷与舒适融入每一次停留。
03
亮化美化 历史街区绽放夜的华彩
新民大街历史建筑风格独特、资源集中。从解放大路与新民大街交会处一路向新民广场前行,沿街建筑“修旧如旧”,银贸大厦、中泰海洋馆、吉林电视塔的外立面,此番均进行了修缮和景观提升。变化最大的当属长春日报社旧址,如今改建为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黄砖绿瓦的博物馆敞开怀抱,迎接每一位渴望探寻长春历史文化的访客。
充满艺术气息和历史底蕴的建筑,与新民大街的整体风格相得益彰,体现出设计之初的巧思与用心。特别是夜幕降临,一座座历史建筑光晕缭绕,同时,吉林电视塔塔身屏幕滚动播放“我爱长春”,仿佛浪漫的城市告白。
秉持尊重历史风貌、融合地域文化、创造宜人夜间环境的理念,新民大街全线贯穿暖色光,将不同色质、时代、风格的建筑与景观相连,让道路、院落、建筑、景观带形成光影互通的立体空间,展示出历史建筑的厚重感和文化街区的互动感,让夜晚的街区更具吸引力。
从步道拓宽、院落开放到设施升级、夜景亮化,一条街的焕新、一座城的幸福,正在这里生动上演。
来源:掌上长春
编辑:李冲
初审:李冲
复审:张瑜
终审:王继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