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烤热“凉经济”
——关于湖北省避暑纳凉经济的调查与思考
文/世新说
近年来,世界气温呈现变暖趋势。今年6月下旬以来,中央气象台连续发布高温预警,高温季来得如此之早,历史罕见。回想2024年暑期,连续十多天武汉地区最高气温摄氏40度至41度,主城区局部地区高达42度,最低气温32度。
由于夏日的持续高温天气,催生了一种新兴经济形态——纳凉经济。人们为躲避高温高热,纷纷到凉爽的山区避暑度夏,旅游赏景,避暑需求一路高升,高温天气催热了夏日“清凉经济”,也释放了消费新活力。
处于夏日高温带的湖北省,顺应人们的避暑纳凉需求,充分挖掘富聚的“凉资源”,大力发展避暑产业,吸引了武汉、重庆、长沙等大中城市的人们前来避暑,带火了湖北的纳凉经济。下面是我对湖北省纳凉经济的调查与思考。
一、恩施武陵山区的避暑产业强势崛起
(一)恩施避暑资源得天独厚
湖北省最具避暑纳凉资源的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开发最早规模最大知名度最高的也是恩施州,这个州无疑是我省避暑纳凉旅游观光的王者。
恩施州地处鄂西南武陵山区,湖北、湖南、贵州、重庆四省市交界处,武汉与重庆两大著名的“火炉”之间。恩施境内崇山峻岭,海拔一般在1000米到1800米,夏季温度在18度到26度之间,自然风景奇秀,民族风情浓郁,是旅游和纳凉的胜地,被称为著名的凉都。
据恩施日报2024年7月14日讯,“知音湖北 清凉一夏”活动发布,2024年湖北十大避暑度假旅游目的地,恩施的凉城利川、巴东野三关绿葱坡、建始花硒谷小西湖三地上榜。除此之外,还有去年开业的咸丰坪坝营避暑小镇和芭菲尔避暑小镇,也受到众多避暑客的热捧。
近年来,恩施州充分发挥“土、硒、茶、凉、绿”特色优势,以发展避暑康养旅游为重点,做强生态旅游康养产业,成为全国热门旅游目的地和知名避暑旅游目的地。2024年,恩施州全域避暑度假人数超百万。
(二)利川全市都是“清凉后花园”
利川被誉为“中国凉爽之城”,森林覆盖率68%以上,夏季凉爽宜人,是武汉和重庆的“清凉后花园”。在利川市的苏马荡、野猫水、童话小镇等避暑区,大大小小的民宿前停满了挂“渝A”“鄂A”“川A”“浙A”等车牌号的私家车。据利川市文旅局统计,去年全市接待旅游人次1300万,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近70亿元。
说到利川避暑必定绕不开苏马荡。苏马荡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位于海拔1300-1500米的都亭山支脉山脊上。这里山峦叠嶂,林木葱茏,负氧离子丰富,空气清新怡人,最适合建设避暑基地。来到苏马荡的第一感觉,就是白天神清气爽,晚上特别好睡觉。在这片自然的净土上,欧式风格的避暑楼盘沿着都亭山脊修建,黄墙红瓦、错落有致,构成了一处处美丽的生态景观。
山门为君开,山寨迎客来。入夏以来,凭借着夏季平均气温22.1℃的气候优势,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凉城利川,利川的各景区、酒店民宿、餐饮、商超卖场等重现浓郁烟火气。经过了新冠疫情的“洗礼”,全市消费市场回暖,新业态持续发力,新消费潜力释放。
八百里清江美如画。优美的自然风景、悠扬的龙船调歌声、适宜的气候和独特的土家风情,吸引了众多省内外游客来到凉城利川,干一碗包谷老烧,享一夏山中清凉,住民宿、望青山、看绿水、享清凉、谈人生,快哉美哉。
(三)巴东野三关避暑产业方兴未艾
巴东野三关绿葱坡省级旅游度假区海拔1100米至1800米,森林覆盖率达92%,以“森林康养、滑雪运动、民宿体验”为主题特色,有野三关森林花海、绿葱坡滑雪场、野花坪民宿度假村等度假产品,有健身步道、七彩滑道、自驾车旅居车营地、儿童游乐园等多种度假设施。
野三关是江汉平原进入中西部的第一个海拔高点,海拔1400米至1700米,夏季平均气温22℃,森林覆盖率达92%,被誉为“华中凉都”。这里被8.4公里硒矿带环抱,紧邻沪汉蓉高铁、G50高速、318国道,3小时可直达武汉重庆,毗邻恩施许家坪、宜昌三峡机场,4小时可通达全国大部分地区。独特的区位条件,让野三关成为恩施州重要的避暑康养目的地。
2018年,湖北源梦集团投资109亿元,打造野三关高山硒养旅游度假区。每到夏季,源梦度假酒店的118间客房几乎天天爆满,公司开发的避暑房一期1316套房全部交付,配套也已交付使用,二期建设的4000多套避暑房正在销售中。
野三关顺应人们对避暑康养的巨大需求,依托当地“硒、酒、茶、药、凉”核心要素,避暑康养产业快速发展,有效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四)建始花坪镇避暑项目带动全域旅游
建始县花坪镇花硒谷·小西湖旅游度假区,境内森林覆盖率达87%,夏季平均气温25℃。花硒谷致力打造集富硒养生、高山避暑、森林康养、康复医疗、乡村民宿于一体的生态康养目的地。小西湖有清江蝴蝶岩、黄鹤峰林等景观,还有鸡公岭飞拉达户外运动基地。多年前就见媒体报道建始花坪避暑“凉经济” 带火“热产业”,笔者本人也先后两次前往实地体验花坪的夏日清凉。
近年来,花坪镇党委政府依托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气候条件,大力发展“避暑凉经济”推进乡村振兴。通过修建避暑小区和修建避暑民宿,吸引了大量来自武汉和重庆的游客,“避暑凉经济”已经成为花坪镇的金字招牌。花坪镇也同时将避暑经济与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生态旅游发展融合协调推进,产业更兴旺,激发乡村新活力。
同时,花坪镇民宿产业还积极探索“民宿+文化+休闲+美食”的休闲乡村旅游模式,将民宿产业与农副产品加工、本地特色土特产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把农副产品、土特产、民宿连点成线、连线成面,推动打造“住特色民宿,吃特色产品”的新模式,使花坪镇成为众多夏季避暑游客的旅游聚集地。
二、神农架及鄂西北、鄂东南的避暑产业异军突起
(一)传统避暑胜地神农架搅热山区“凉经济”
神农架是知名度很高的旅游胜地,同时也是传统的避暑胜地。境内有华中第一高峰神农顶,有风光绝佳的巴东垭,特别是有美丽神奇的野人传说……这里成为中外游客的理想目的地。
神农架全域森林覆盖率达到91.12%,平均气温24.3℃,素有“华夏凉都”美名。这里有神农架的旅游避暑集散地木鱼镇,有高山清凉川的红坪镇,有清凉美食街的坪阡古镇,还有大量分散与各个村落的避暑民宿。走进神农架,一股清凉扑面而来。每年酷暑季,神农架高铁站就看到一批批旅客落地后,衔接的旅游大巴即将旅客转运至神农架林区的旅游窗口木鱼镇,然后分赴各个避暑聚集地。
2024年,在神农架有三大旅游产品火爆:利用暑假带着孩子来林区研学;在木鱼镇炎帝大剧院观看情景剧《秘境神农架》;参加夜间篝火和民俗表演。越烧越旺的山间篝火点亮的是神农架林区的“凉经济”。数据显示,依托高铁优势,仅仅7月神农架六大重点旅游景区累计接待游客88.8万人次。
(二)“中国南方避暑山庄”薤山焕发生机
薤山位于襄阳谷城县,是神农尝百草植五谷的地方。平均海拔700余米,主峰接近1100米,植被茂密,森林覆盖率超93%,每立方米林木可释放1.3吨氧气,被称为“天然大氧吧”,夏季平均气温22℃。
这里是国家森林公园,被誉为“中国南避暑山庄”,山上有数十栋近代欧式避暑建筑,是闻名中外的避暑圣地。2024年8月3日,天赐“凉”缘·邂逅薤山——湖北谷城县第二届避暑节活动在薤山旅游度假区举行,吸引八方游客前来享受凉爽的夏日时光。
目前,薤山正在全力争创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森林康养基地、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投资1.19亿元实施综合服务能力提升项目,充分挖掘本地古色、红色、绿色资源,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丰富旅游业态、提高旅游品质、展现薤山新形象,加快推进文旅康养产业全链条、全要素高质量发展,让宝贵的“凉”资源变成优质的“热”产业,变一季避暑为四季度假,真正实现文旅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三)咸宁通山九宫山携避暑经济有“凉方”
九宫山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通山县境内,横亘鄂赣边陲的幕阜山脉中段,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地质公园、国家4A级风景区,有“清凉世界”“养生福地”“宗教名山”“度假仙境”“湖北十大避暑康养目的地”的美誉。盛夏时节日平均气温21℃,夏天一日三季,午前如春,午后如秋,夜晚如初冬。清晨,踏着朝阳的足迹,漫步在云中湖边栈道。微风轻拂,湖面如镜,风景如画。
2024年7月23日至24日,由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知音湖北 清凉一夏”湖北避暑周夏季文旅推介(长沙站)活动走进湖南长沙,咸宁九宫山邀请长沙市民来咸度过一个21℃的夏天。活动现场推介特色避暑旅游线路,推出景区优惠政策,吸引了现场观众的兴趣,还与长沙旅行商达成合作意向。
“九宫清凉 避暑天堂”2024九宫山避暑季系列活动顺利进行。2024湖北文旅第一届夏日桨板系列赛的第一站在湖北省内最大的高山湖泊——九宫山云中湖鸣枪开划。还有避暑电音节、美食云中宴、掼蛋挑战赛、养生文化节、百姓大舞台等多个活动正在进行中,让游客嗨玩整个夏天!
(四)到大别山的天然氧吧避暑休闲
位于黄冈蕲春县的云丹山度假小镇,是大别山南长江北岸难得的天然氧吧,是与庐山遥遥相望的避暑胜地。小镇集康养、旅游、避暑、休闲、度假于一体,在太平森林公园里“肆意生长”、“尽情呼吸”。
云丹山距蕲春县城约50公里,四季风景秀丽,森林覆盖率达85%以上,主峰海拔1244米,是大别山东南第一峰,雄奇的山势,多姿的流水,造就了一个世外桃源。峰顶的云丹湖是云丹山风景区的一颗璀璨明珠,湖水面积9万多平方米,湖水清澈四周叠嶂层峦,跃入眼帘的是满目苍松翠柏,抬头则是片片飘荡的流云。坐在阳台上面看湖景、品茶、和朋友聊天,出门走上木栈道,领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惬意的避暑度假生活立即开启。
英山桃花溪避暑小镇位于大别山腹地,海拔在 1000至1075 之间,炎热夏季平均气温在22 度。从小镇步行 15 分钟,距离不到500米就可到达仰天窝原始次森林。有40 万颗参天大树,纯天然氧吧近在咫尺。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达 25000-28000/立方厘米,是武汉市的 100 倍。
当都市在雾霾里迷失四季,从武汉驱车出发,两个半小时便可到达桃花溪避暑小镇。这里的风可以吹散心头的霾,这里的天空还心灵一份纯粹。优美的环境和良好的气候,吸引了武汉黄冈黄石的“候鸟”,每年夏季未到,这里的避暑房就被预定一空,避暑客蜂拥而至,带动了一方服务产业,激发了当地消费新动能。
去年来,罗田县的避暑经济呈现出积极向上的趋势,依托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底蕴,避暑旅游和相关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罗田县以其清新的空气、丰富的植被和清澈的水源,以及多个漂流景点,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和避暑凉都,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避暑旅游。这些旅游资源不仅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还促进了相关服务行业的繁荣,如餐饮、住宿和旅游纪念品销售等。
该县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丰富活动载体,精心打造“文化宴”,以满足游客多元化的需求。例如,罗田县推出了高山民宿避暑、星空露营观光、峡谷漂流探险等特色产品,以及罗田吊锅、板栗鸡汤等地方特色美食,增加了旅游的吸引力和体验感。“知音湖北,清凉一夏”活动,将天堂寨、薄刀峰等地列为湖北十大避暑度假旅游目的地,进一步提升了罗田避暑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些举措有效地促进了罗田避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全省城乡避暑纳凉经济火热兴起
(一)十堰竹溪用好“凉资源” 催热“避暑经济”
在竹溪山区,精彩纷呈的文艺节目,香气四溢的美食烧烤,沁人心脾的冰爽啤酒……近日,十堰市竹溪县公园广场、肖家边村沈凯文化广场等地随着音乐的舞动,看大戏、观热剧、品美食,共享夏夜美好时光,浓浓的烟火气袅袅升腾着勃勃生机。
进入盛夏,来自西安、武汉等地的游客纷纷来到地处秦巴深山的竹溪县避暑纳凉。2023年以来,该县以美食音乐避暑季暨肖家边电影夏令营活动为契机,用好“凉资源”,精制“文化宴”,多方发力催热“避暑经济”,抢占旅游市场,有效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
竹溪县境内植被丰茂,环境清幽,山水交错,空气清新,年均气温14℃,夏季平均气温24℃,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和避暑凉都。竹溪利用凉爽的气候、特色美食和自然风光等优势,及时推出避暑纳凉项目,肖家边、夯土小镇、汇龙湾游乐园、夏之爽水上乐园和皇木谷等乡村旅游点积极打造高山滨水避暑产品,推出了游船、漂流、水上滑翔、口袋影院、夜市烧烤等丰富多彩的消暑娱乐项目。竹溪的美食音乐避暑季,唱响“来竹溪 我氧你”品牌。
如今的竹溪夜晚亮起来,烟火气旺起来,夜间消费火起来,群众游客乐起来,文旅康养产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一系列促消政策带动“避暑经济”迅猛发展。去年夏季该县旅游接待500万人次,同比增长98.3%,旅游收入36.85亿元,同比增长102.45%,创历史新高。
(二)保康县的避暑经济正在快速发展
保康县具有丰富的“凉资源”,避暑产业正在兴起,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保康县尧治河村,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成为了夏季避暑的热门选择。该村平均海拔1600多米,年平均气温仅为16.7摄氏度,森林覆盖率高达92%。该村通过发展避暑旅游,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不仅提升了村民的生活水平,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云雾青山、粼粼水面、峡谷瀑布……炎炎夏日尚未来临,山城保康即依托独特的山地资源与良好的生态环境,变“凉”资源为“热”产业,成为夏季避暑的热门旅游目的地。保康县精心规划路线,丰富旅游业态,带领全国各地游客解锁保康“避暑季”缤纷“宝藏路线”。
横冲景区位于保康县后坪镇,是国家森林康养基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平均海拔1700米,最高峰海拔1949米,素有“荆山之巅”之称。夏季平均气温20℃左右,堪称天然氧吧、避暑天堂。在这里露营,仰望满天星光,释放所有疲倦,感受大自然特有的静谧与舒适。
(三)宜昌兴山避暑产业后来居上
兴山县全域旅游又添一景, 避暑旅游火爆上线。兴山县采用“旅游+N”模式,激活乡村旅游产业链,推动全域旅游新动能持续增长,描绘出新农村村庄靓生态美的新画卷。
早在暑期未到的五一节前夕,兴山高桥乡就举行伍家坪村红色岩庐开业暨2024年“红色营地·清凉一夏”共同缔造康养避暑季启动仪式。高桥乡东面的伍家坪村,平均海拔1000米,该村高效整合村域内休闲避暑、生态观光、康养度假、绿色农业等资源,形成了一方高山避暑康养度假示范带。
榛子乡地处兴山山区,山外暑气蒸腾,这里却凉风习习,紫龙山林旅康养房楼下,操着武汉口音的“候鸟”们进进出出,几百名游客载歌载舞,陶醉在榛子22℃的夏夜。目前榛子乡有民宿农家乐100多家,入夏以来已接待武汉、荆州、重庆等地游客万余人。
在避暑“候鸟”的带动下,兴山全县旅游活力加速释放,去年1-7月共接待游客451.5万人次,同比增长26.8%,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2.9亿元,同比增长23.7%。放眼兴山全域,从山下的香溪河谷地带观光旅游目的地,到山上高海拔地区避暑度假目的地,全域皆景、步移景变,吸引各地游客驻足流连,为兴山县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四)一个大有潜质的避暑地宜昌市长阳县
长阳的贺家坪、榔坪、火烧坪,被长阳当地人习惯称之为“百里高荒”。而青岗坪,则处在“百里高荒”的第一站。这里海拔960米至1500米。夏天时节享清凉,观百花,吃腊蹄子,吸引了四方避暑客。
青岗坪村的一批有商业意识的农民,他们将自家房屋,改成了农家乐,供城里人避暑住宿,武汉、宜昌的一群群老人们,则选择在这里长住。青岗坪村交通方便,距宜昌城区40分钟车程,是距大中城市最近的避暑地。这里森林环绕,野花遍地,田园诗化,负氧粒子不亚于原始森林,加之处于高山与峡谷过度段,空气天然调节,整个夏天不用空调。
天柱山风景区所在的长阳鸭子口乡“避暑经济”带动村民发“凉财”。鸭子口乡利用资源优势鼓励周边村民大力发展乡村民宿、农家乐,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构建“吃生态农家饭、游自然风景区、住风情古民宿、购绿色农产品”的产品链条,打造农旅融合示范基地,满足游客需求的同时也增加了村民收入。
长阳火烧坪高山民宿迎四方避暑客,高山之巅吸引了不少远道而来的客人,享受“天然空调”夏日的清凉与美景。连日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在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火烧坪乡发现,当地众多民宿,家家客满,一房难求。平均海拔1800米、最高海拔1950米的火烧坪乡,有着里“中国高山蔬菜第一乡”的美名,成为不少游客“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
四、湖北避暑纳凉经济正高潮迭起
(一)“凉资源”激活“热经济”
近日,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全国避暑旅游城市发展报告》,全国“养生+避暑”新型业态迅速兴起,康养避暑旅游市场进一步繁荣,中国避暑旅游及相关市场规模已达1.2万亿元至1.5万亿元,避暑游正成为拉动消费的新动力。具有绿水青山“凉资源”山村更要抓住“凉”机,丰富业态,将山水等“凉资源”转换成吃住娱一体的“热经济”,走好破冰突围之路。
近10年来,我省企业和民间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顺应武汉等大中小城市市民的避暑需求,开发出如利川、神农架等全域避暑的“凉都”;建成了像建始花坪、巴东野三关、咸丰坪坝营芭菲尔、谷城薤山、通山九宫山、黄梅云丹山、英山桃花溪等避暑小镇;开发出鄂西南、鄂西北以民宿为主的避暑基地。
避暑产业充分激发了相关产业的开发。据悉,利川去年销售了2348套避暑房,避暑“候鸟”直接带动地产销售11亿元。而在不到29平方公里的利川苏马荡,有46家房地产企业,76个康养集团项目,总建筑面积400多万平方米,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1亿元,实现税收10.5亿元,土地出让金9亿元,非税收收入7.6亿元。
(二)湖北省避暑产业促进乡村振兴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乡村产业是乡村里的“聚宝盆”“蓄才池”,正是有了火热的产业,村民才能就地致富。被誉为“中国凉爽之城”的利川市,利用其气候凉爽,每年夏季引来60余万人前来避暑纳凉,衍生出民宿、农家乐、生态农业观光园等新业态,老百姓把自住的民房变成了的客房、把农家小院变成了休闲花园、把菜园变成了采摘体验园,让人民群众走上了致富路。避暑纳凉旅游的兴起、纳凉经济的繁荣正激发乡村业态蓬勃发展,更要以业态为主,走好避暑纳凉的共富路。
避暑旅游发展有力促进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仅利川市通过避暑旅游直接带动2万人、间接带动5万人就业,直接带动4000余建档立卡贫困户、1.4万余人实现脱贫;利川苏马荡、建始花坪、巴东野三关、咸丰坪坝营、恩施新塘等避暑度假民宿生意火爆,成为当地致富增收的主渠道。
秭归县用心谋划“纳凉经济”,去年全县接待休闲旅游、纳凉避暑游客40万人次,全域旅游“清凉经济”综合收入达1.6亿元。秭归县两河口镇香龙村因地制宜构建“民宿+露营+互动体验+生态康养”乡村生态旅游模式,打造出香龙微度假地,将山水等“凉”资源转换成吃住娱一体的“热”经济。
(三) 湖北省避暑产业促进旅游经济发展
酷热之下,避暑需求激增。究竟哪些地方是避暑胜地?全国避暑旅游发展情况如何?去年6月26日,中国避暑旅游发展报告发布会在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举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如今‘清凉’更成为了一种稀缺资源。”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主任朱小祥表示,开发避暑旅游气候产品,市场空间巨大。
经过近十年的培育,避暑旅游已经完成了概念导入期,正在步入政策促进和商业实践的新阶段。而拥有利川这样的避暑胜地的湖北恩施州,更是准备把避暑旅游打造成为千亿元产业集群的龙头引擎。恩施州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邵爱华向记者表示,恩施举全州之力,拟将避暑旅游打造成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核心产品。
而且,避暑旅游改变了当地以观光旅游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促进了休闲康养、文化体验、运动健身、城市旅游、研学旅行多业态发展,正在实现由夏季游向四季游的全新嬗变,由单纯避暑旅游经济带动夜间旅游市场延伸。
(四)湖北省避暑产业必须积极引导合理规划
湖北省避暑经济虽然火爆,但是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必须进一步聚集多方力量,促进“凉资源”转化为“热经济”。
首先是政府部门要对避暑纳凉经济进行积极引导,科学合理规划,避免无序发展;主流媒体等相关公众部门也有做好宣传舆论工作,应建立避暑纳凉信息系统,使避暑从业者和消费者及时了解信息,避免盲目开发和消费。
第二是避暑产业开发公司有充分学习了解国家相关政策,对当地“凉资源”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科学规划,量力而行的发展避暑产业,同时还要以人为本,为消费者着想,做到和谐共生。
第三是具有凉资源的山区村民要积极响应当地政府号召,因地制宜的挖掘本地和自身的“凉资源”,杜绝无序竞争,做到合法经营,为乡村振兴作贡献,致力于发家致富。
第四是具有避暑需求的广大市民要确立积极健康的避暑观,根据避暑纳凉信息,合理选择避暑目的地,不要一窝蜂的涌向一个地方,特别是要注意安全,爱护当地自然环境和生活设施,遵守当地文化习俗,与所在地避暑从业者和睦相处,共同创造安全和谐的美好避暑纳凉环境。
长夏漫漫,何以消暑?荆山楚水中,就有让人心动的20℃清凉。受火热的纳凉经济感染,笔者想以一首打油诗作为本文的结尾:
又逢长夏酷暑季,
荆楚消费有新意。
避暑旅游有人气,
带火湖北凉经济。
(作者为湖北省民营经济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研究中心主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