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橘子
编辑|橘子
《——【·前言·】——》
一碗加了几粒猪肉末的方便面,标价高达70元人民币。游客看得直摇头,本地商贩自己都说“卖不动了”。
同一时间,曼谷的恰图恰市场,流量断崖式下滑,商铺人影稀疏。消费暴雷、游客骤减,一整个国家的旅游业,陷入了“高开低走”的尴尬。可这背后,远不只是泡面的问题。
70元泡面,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2025年7月的一个周末,一则看似荒诞的视频在社交平台疯狂传播:曼谷某景区,一碗普通方便面被标价70元人民币。镜头缓慢推进,是那种熟悉的泡沫碗装泡面,撕开发现不过几块脱水蔬菜和一撮干瘪的猪肉末。没有配菜,没有鸡蛋,甚至连餐具都要另付费用。游客嘴角抽搐,网友直接炸了:“这不是旅游,是抢劫。”有评论调侃:“能吃的泡面,吃不起的价格。”
这一幕仿佛引爆了隐藏已久的火药桶。本该是游客云集的旅游季节,景区人气却明显下滑。越来越多人在讲自己被宰的经历,有人分享在泰国遇到的天价榴莲炒饭、40元一瓶的常温矿泉水,还有人直言不讳:“这几年东南亚吃相太难看。”
70元的泡面本不是天大的事,但它成了一个爆炸性象征,戳破了一个早就膨胀的泡沫。泰国,这个长期依靠旅游业吃饭的国家,突然成了“价格刺客”的代言人。很多人第一次意识到:旅游业不只是靠风景和海水就能支撑,性价比才是真正的硬通货。
曼谷的恰图恰市场是另一个风向标。这个周末市集曾是中国游客最爱的“淘宝圣地”,卖衣服的、卖香皂的、卖芒果干的,每到周末熙熙攘攘,游客和摊贩吆喝声此起彼伏。但现在,空荡荡的摊位,摊主们坐在椅子上发呆玩手机,几乎没人搭理。当地媒体的报道里,多个商贩坦言:“这半年是最冷清的。”一些摊位干脆停业,“来了人也不掏钱,逛一圈拍拍照就走。”
其实问题早就埋下了种子。过去两年,泰国大力发展旅游业,希望快速恢复疫情前的盛况。为了“收复失地”,不少景区和商户开始涨价。起初,大家还能理解,毕竟物价涨了、汇率浮动、租金高了。但问题在于,价格涨了,体验却没跟上。厕所脏乱差、出租车乱要价、商贩强买强卖——这些陈年老病,在“贵得离谱”的泡面面前,全暴露了。
游客的忍耐是有限的。一碗70元的泡面,不只是贵,而是“荒唐”。它带来的不是“旅游消费升级”,而是“失望情绪集中爆发”。特别是中产阶层,这群人既不是穷游党,也不是挥金如土的奢侈客。他们讲究性价比,重视体验,掏的钱不多不少,但心里最清楚“值不值”。
当泡面被标上70元的价格标签,他们意识到,这场旅行,可能并不值得继续。一次出行成本动辄上万,却连一顿简餐都要斤斤计较,还要冒着各种服务隐患,实在提不起兴致。
于是,他们开始转身。放弃景区,取消出游,或是将目的地从“老三样”换成“新热门”。中产的撤退,像一股潮水,看似悄无声息,实则后果严重。景区、市场、商贩开始集体感到不对劲:人少了,钱也没了。
泡面,是最后一根稻草。它不是问题的根源,却精准揭示了危机的走向。游客不再只看风景,而是拿起了计算器;旅游,不再是“逃离现实”,而是“精准理性投资”。
断崖式暴跌,数字比泡面更扎心
当“泡面70元”成了符号,真正刺痛泰国旅游业的,是接下来一连串触目惊心的数据。
泰国旅游局的官方统计显示:2025年前四个月,中国赴泰游客数量同比暴跌47%。要知道,中国一直是泰国最大的游客来源国之一。这个数据意味着,几乎每两个原本会来的中国人,现在只有一个实际出现。放在旅游行业,这种下跌幅度可以说是“灾难级别”。
不仅是游客数量在跌,游客质量也在变。过去,中国游客是“爱花钱”的代名词,购物买得狠、吃饭讲究大份量、按摩项目“一条龙”,平均消费金额居高不下。但如今,即便是来了的人,也变得“斤斤计较”。从打车到点餐,从小费到门票,能省就省,能不消费就不消费。
而在2025年4月,泰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泼水节,曾经人山人海、万人齐狂欢的场面不见了。官方数据显示,泼水节期间接待外国游客较去年减少7.6%。有人或许觉得7.6%不算高,但要知道,节假日向来是旅游业的“救命绳”,一旦在这种节点出现负增长,背后的信号是可怕的。
更严重的是市场反馈。从清迈到普吉,从芭提雅到恰图恰,到处都是“冷清”两个字。商铺租金照交,人工成本照付,游客却一天比一天少,摊主只能咬牙硬撑。一些摊位干脆贴出“转让”或“关闭”,还有一些商户选择短暂停业,等待“旺季”。可“旺季”能否再来?没人敢说。
经济萎缩的不止是旅游收入。旅游业一向是泰国GDP的重要组成部分。游客少了,直接影响到交通、餐饮、住宿、娱乐等多个环节。酒店入住率下降、航班取消、夜市冷清,整条产业链像被人扼住了喉咙。
数据之外,更让人扎心的是“信任感崩塌”。原本,泰国是中国游客心目中“性价比高+体验良好”的典范,适合家庭游、情侣游、闺蜜团。可当“天价泡面”“出租宰客”“按摩变骗术”这些关键词反复出现在舆论场,游客心中的那份信任也开始动摇。
一个旅游目的地最怕的不是价格贵,而是被贴上“坑人”的标签。一旦贴上,哪怕后来降价、升级服务、重塑形象,都需要很长时间去修复。而对游客来说,选择多得很。一个APP,一个搜索引擎,就能替换掉目的地。不来泰国,不代表不旅游,只是换条更“值”的路。
所以,当泡面标出70元那一刻,背后是一连串数字的倒退,是无数游客的撤退,更是一个国家旅游品牌形象的失守。真正扎心的,从来不是一个碗里的泡面,而是账本上的数字和游客心中的信任。
安全阴影下的撤退潮
如果说价格暴涨是击退游客的明枪,那安全问题就是背后那把冷刀,悄无声息地把信任割了个口子。
2025年1月3日,一条突发新闻炸开:中国演员王星在泰国失踪了。消息一出,网友立刻炸锅。“又一个出事了?”“还敢去东南亚旅游?”
起初,大家还以为只是普通走失。但事情迅速反转,真相吓人:王星并非迷路,而是被拐至缅甸边境的一个诈骗园区,遭非法控制。一线媒体连续报道,王星被诱骗到泰国参加活动,中途被人引导进入缅境小路,从此音讯全无。
公众震惊,政府介入。四天后,1月7日,王星被成功营救。照片里,他神情憔悴,衣衫不整,站在机场时眼神茫然。这不是电影,这是现实,是2025年开年第一宗最轰动的安全事件。
可营救只是开端,震荡还在持续。
各大社交平台上,“泰缅边境失踪”“诈骗园区”成热词。一时间,关于“东南亚绑架诈骗”的讨论铺天盖地。有人说自己在泰国机场被陌生人搭讪差点被骗;有人爆料朋友被低价工作信息诱导出境,险些落入陷阱。
对普通游客来说,最怕的不是意外,而是“不确定感”。一个本该放松、休闲的旅程,一旦被“有去无回”的恐慌侵蚀,再便宜的机票也没人敢订。
泰国官方迅速反应。为了挽回信心,他们加大边境巡逻,查封部分非法渡口。到2月5日,泰国政府更是下狠手,直接切断缅边一带电力与网络供应,试图通过技术手段摧毁诈骗团伙的信息通道。
动作虽大,效果却不立竿见影。毕竟,信任不是靠表态恢复的,是靠时间积累的。
旅行社开始收到大量退团申请,理由写得清清楚楚:“家人反对”“担心安全”。一些高校、单位直接发通知,暂停赴泰团建、实习、交流项目。就连自由行达人,也在视频结尾加一句提醒:“大家最好绕开泰缅边境。”
更微妙的,是心理变化。过去,泰国是“初级出国”的热门地,被称为“护照刚办就能去的国家”。签证容易、交通便捷、费用适中,适合带娃、适合拍照。但现在,这种“入门友好”的印象开始崩塌。
一旦被贴上“高风险”的标签,不止旅游,连投资、移民、商业合作都开始犹豫。
对泰国而言,安全事件像一道隐形墙,把游客拦在门外;而墙的缝隙里,漏掉的是原本应得的收入和信任。
中产变心,旅游版图悄然重构
价格高、体验差、安全不稳,这些都在影响游客的选择。但最直接做出反应的,是中产群体。
他们不上头,也不盲从。他们不会因为一张促销海报就买机票,但也不会因为一则视频就放弃一个国家。但当负面事件密集发生,当体验一再下滑,他们的选择就开始倾斜。
“以前去泰国是图便宜,现在什么都贵还不安全。”这是一位旅行博主的视频文案,点赞过万。评论区一片共鸣:“同样的钱,不如去日本。”
过去,中产是泰国旅游的“铁打金主”。他们不是最土豪的,但是最稳定的。他们爱舒适、讲体验、有预算但不抠门,既能享受夜市小吃,也愿意体验五星酒店。他们追求的是整体价值感——花了钱,心里不能委屈。
可2025年开始,这群人动了。
首先是取消。无数原定计划悄然作废,订好的机票退了,定下的民宿取消,朋友圈再没人晒“清迈小资下午茶”,更多人改去大阪、札幌、台南。
其次是转向。数据显示,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的中国游客增幅显著,其中日本在2025年春节后接待中国自由行旅客同比增长超30%。这些地方有个共同点:秩序感强、治安稳定、服务规范。
再者,是对“性价比”的执念回归。过去几年,消费者习惯被“氛围”“打卡”“小众秘境”这些词刺激消费,而现在,他们开始算账。去一趟泰国,泡面70元、打车乱价、按摩喊冤,性价比彻底失衡。
中产变心的本质,是“精明”回归。他们用手机做攻略,用比价软件筛住宿,用真实用户评价决定是否出行。旅游,不再是一次“逃离”,而是一场“投资”,需要回报,更不能亏。
而当这个最理性的群体集体“退单”,对目的地旅游业来说,杀伤力远比想象中大。他们走了,剩下的是低价团和极简背包客,花费少、消费弱、投诉多,完全撑不起旅游经济的体量和质量。
旅游,是门讲信任的生意;中产,是那个最计较细节的客户。谁赢得他们,谁就赢得市场。谁让他们失望,他们就用“脚”离开。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