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游来到平果市的太平镇,太平镇在平果市的地理版图上比较短暂,也就是1997年的事,即便追溯至太平乡也就1958年的事,也不过不过70年的时间,不过要追溯太平的得名和历史,这可就丰富得多。或许自己写的不够全面,但也要肤浅的书写一下游玩路过的太平镇。
解放之前没有有太平圩,属感圩乡,太平圩历史非常悠久,据传是北宋时期地方土民作乱,北方朝廷派军队来平息,百姓希望从此天下太平,因而在此地建圩。北宋时期太平圩属丹良堡地,丹良堡是个行政单位,对的现在相当于乡镇级单位,不过丹良堡实行的是世袭制,堡长的权利比现在的县长还要大。
丹良堡地的统治者是王氏,据说王氏是山东青州府白马县人,追随狄青将军下岭南平乱后戍边的军民,因战功而授丹良堡地。自北宋皇祐5年开始丹良堡就是王氏家族的领地,明朝时期丹良堡属白山土司。白山土司司治就是现在马山县县城,白山土司为何有一块飞地在平果县这边,这得从明朝嘉靖年间的土民作乱说起。
明朝嘉靖年间思恩府改土归流,地方土目感觉自身利益受到损害因而起兵作乱,丹良堡统治者,也就是丹良堡土目王受就是起兵最乱的领导人之一。明朝朝廷调兵遣将,在宾州和邕州集结超过10万兵力,王受感觉到大兵压境的紧迫性,同时担心丹良堡地以及王氏家族像思恩土知府岑浚一样满门抄斩而前去邕州归附。王受归附朝廷时正值八寨起义,两广总督王阳明派王受前去平息八寨起义,因战功王受授予白山巡检司土巡检。
王受授封白山土巡检后前去白山任职,而丹良堡则是王受的世袭领地,因此丹良堡地属白山土司。太平圩是丹良堡的领地,因此在明清时期则是白山土司,改土归流后丹良堡地划给果德县,民国时期的太平圩属果德县感圩乡,解放后属果德县感圩区,平治县与果德县合并后太平圩属平果县第三区。
百姓希望天下太平而将此地起名为太平,天下太平只是百姓的愿望,太平之地自北宋起就没有天下太平过。北宋时期侬智高反朝廷,战乱亦影响到这一带,要不然太平圩怎么会有戍边军民,或许提到侬智高有点不可思议,我也觉得不可思议,但太平镇的古案村就有侬智高后裔的分支,莫非这也是凑巧?
丹良堡地处上林土县、田州、下旺土司、旧城土司、归德州以及佶伦州的结合地段,各地方势力为争夺地盘而冲突不断,整个明朝时期太平这一带几乎就没有哪天太平过。太平圩一带发生战乱最严重的是清朝咸丰年间,地方土民作乱,朝廷派隆安知县高延祉和归德州土知州黄为锦在太平圩附近跟乱民打一场恶战,最后因隆安知县和归德土知州黄为锦战死而结束这场乱战。
隆安知县和归德土知州被乱民打死,朝廷固然是不能容忍的,为此思恩府和南宁府再次集结团练前去乱民老巢感圩围剿这股在官府眼中的恶民。毫无疑问,官府团练上万人前来围剿乱民,最后就是一场大屠杀,乱民死伤无数、横尸遍野,感圩至耶圩方向500米处的田中央至今还保留有千人坟一座。土地革命斗争、民国年间的匪乱都影响到太平,百姓希望的天下太平,而太平圩确实没有迎来太平过。
真正得到太平的则是解放后,解放初期有太平圩但没有乡镇级建制,当时的太平圩归感圩乡管。1958年感圩、德旺、新圩三个乡合并改为公社。1959年感圩公社办公地址搬迁至太平圩,因办公驻地而改名为太平公社,为迎合当时的社会氛围,太平公社更名为永红公社。永红就是永远红火,寓意是村民赶上集体经济后生活永远过得红红火火。1970年永红公社复名太平公社,复名的原因有可能是这场文化氛围已经结束,使用老地名更加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分单干后太平公社改为太平乡,1997年升格为镇,唯有可惜的是感圩,曾经的区公所所在地,后来连乡级建制都保留不住,最后连赶圩都没有,要知道民国时期隔壁的恩隆、思林等县都来感圩凑热闹。
太平街中间有一棵树,太平街又是主干道,来往的车辆非常多,本来路就有点窄,为何中间种一棵树至今是个雾水,知情者告知,往后将整理资料,专门书写一下种在道路中间的这棵坚强树。太平距离市区不较近,公共交通相对较方便,所以太平至市区有专线公交车,当然,耶圩、海城公交车也路过太平镇,太平镇的公共交通还是相对较发达,往后的太平镇再次腾飞也不是不可能。本文属茶后文,看过就好,谢谢。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