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开始了,外出旅游又到了“火”季。

最近,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2025年上半年查处的旅游市场乱象典型案例,看得人直摇头。导游带团不带路,专带游客去购物,还编出一套“女孩为游客提供特殊服务,游客为女孩买玉”的说辞。这招够狠的,简直像是把游客的脑子当提款机”,想怎么压就怎么压。为了赚钱,导游和旅行社玩起了“开疆拓土”的游戏,连游客的同情心都不放过。

2025年上半年,全国查处了1600多个类似案件,罚款金额动辄上万,导游证也被暂扣、吊销。看起来整治力度不小,但导游的“攻心术”却越来越花哨,让人防不胜防。

说实话,看到这些案例,我只想说一句:现在的导游,不像是带游客看风景,倒像是带人上贼船。”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导游的忽悠术”已经从软卖”升级到硬套”,把游客的心理弱点摸得一清二楚。比如“女孩买玉”这种话术,听起来像极了“开疆拓土”时的战利品”心理——不买点什么,总觉得亏了。可问题是,游客花钱是自愿的,不是被迫的。如果导游靠这种话术赚钱,那游客岂不是成了“有功之臣”?

还有更离谱的。 有些导游甚至在团队不知情的情况下收好处费”,就像在背后搞小动作”。这种行为,不只是违反规定,更是对整个行业的“善意”打脸。你想想,如果导游都靠回扣吃饭,那旅行社岂不是成了“不可靠伙伴”?

对了,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事:这类事件屡禁不止,说明市场对低价团购物”的需求还存在。很多游客为了省钱,愿意参加低价游”,结果掉进陷阱”。这就像谈恋爱一样,一开始贪图便宜,最后反而倒贴”。
说到这个,我想起一个网友的吐槽:“导游带团不带路,专带游客去花钱。要是导游也能带人去赚钱,那我肯定第一个报名!”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些行为背后,其实是一种灰色产业链”的形成。导游、旅行社、购物点,三者之间形成了一条“坚固的盟友”关系。游客成了这个链条中唯一被收割的“韭菜”。
为什么导游敢这么干? 我认为,一个关键原因是监督机制的漏洞”。导游带团是流动的,监管难度大。再加上游客维权成本高,很多人忍了算了”。这就给了不法分子“后备保险”般的安全感。
旅游本该是放松心情、欣赏风景的事,但现在却成了花钱买罪受”。导游的忽悠术”升级,游客的权益却在缩水。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旅游市场,还能善终”吗?

如果你也遇到过类似情况,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