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出门旅游,找几个伴儿一起出行,感觉互相有个照应、人多也热闹,结果却高兴而走、败兴而归!败的不是风景,而是同伴!
一路上被催命、算账和无休止抱怨轰炸,回来气得直跺脚。 旅伴选错,风景再美都玩的不开心,花钱买罪受,不如在家晒太阳。
这三类人,交情再铁也得掂量掂量,能不同行就别同行!
01 赶场子一样的【催行官】
到了海边,正想躺一会或者慢悠悠踩踩沙子,听听浪声,身旁那位却掐着表催命:"抓紧!拍完照赶紧走!还有下一个景点!"
看到当地特色小吃,是一定要尝一尝的,可是你还没来得及吃上一口,他却像防贼似的拽着你疾走:"有啥好吃的!前面还有攻略上的网红店等着排队呢,去晚了今天就吃不上了!"
这种人眼里,只有行程表和打卡点,连喘口气的时间都恨不得掐秒计算,对于他们来说,出门一趟,一定要把景点都的越多越好,而不是开心才好。
一天下来,你腿脚抽筋、腰背酸痛,连看过啥都记不清了——这哪是休闲,简直是受刑!
02 AA制都要【攥出水来的铁公鸡】
刚落座点完菜,账单还没来,他已经掏出计算器开始预算:"你那碗面28,加鸡蛋3块;你那份炒菜38,但是这两个我没吃,这个均摊,我就不摊了..."
一桌饭吃下来,耳边回荡的全是数字和计算公式,自己点的那个菜,被他一番唠叨硬生生变成了"罪恶感"。
明明拼个车舒舒服服几分钟就到,十来块钱一人,他偏要拉着大家顶烈日、挤公交,美其名曰"省钱"。
结果好不容易到了景点,大家累得腿抽筋,哪还有心思欣赏风景?这种"省",把人的好心情和宝贵时间都省没了,何苦?
旅行,讲究的是一个慢字,这个慢,节奏要慢、心情要慢、慢悠悠的出行,才符合旅行的意义。
但是带着这种人,每花一分钱都得过三道审批,买瓶水都像犯了罪——这趟旅行,看的不是风景,是一串串刺眼的数字。
03 满口都是抱怨的负能量
结伴儿看个海上日出,大家正沉浸在震撼中,他一句"有啥了不起,不就是太阳吗?电视上天天看得到",瞬间心里的那美感就整没了
点了当地特色小吃,你刚说一句"好吃",他立马撇嘴:"你太没见识了,家那儿街边摊都比这强,浪费钱!"
无论走到哪,他的话语里永远带着一股子阴阳怪气:"走这么远累死了"、"这景点真没啥看头"、"贵死了这酒店,窗户还不大"...
就好像大雨来临之前的低气压,这种人让人很压抑。
仿佛戴着一副专挑刺的眼镜,走到哪儿黑到哪儿。跟他们同行,你不是在看风景,而是在被迫听一场无休止的吐槽会。
出行前的好心情,就这样被硬生生磨灭在他们的抱怨声中。
给你支3招:选对旅伴,旅途不受气
出发前先沟通
出发前,叫上伙伴儿喝杯茶,把行程节奏、预算范围、费用分摊方式放在桌面上来谈,没啥不好意思的,话说明白了,总比路上有分歧强。
意见不统一、思想不一致,趁早分道扬镳。
真话伤人一时,但是总比你一副“没关系,差不多就行”的假佛系心态强,否则憋气窝火的是你自己。
小团队更轻松
三五知己,顶多四五人的小团,易调和、互相照应。人一多,七嘴八舌,光决定去哪吃饭就能耗掉半天精力。
行程别整太满
行程表别塞满!不论多大年纪,一定要留出足够的休息时间。
上午走累了,下午就地找茶馆歇会儿;有人想再多待会儿,其他人先回酒店打盹儿——互相给喘息的空间,谁都不憋屈。
想自己活动?分头走,晚饭再聚。
出门旅游,找对同行搭档,一路都是欢声笑语,挑错人那就纯粹是花钱买罪受。
出门旅游找同伴儿,“志同道合”比啥重要,这跟年龄没关系,不论任何年龄段都适用。
不论什么时候,是学会把选择权握在自己掌心。
“节奏感、精于算计、过于挑剔”是别人的生活方式,道不同不用想着去改变,不同行就是好的解决方案。玩的舒心与开心,才是我们出发的目的和意义。
出门旅游,跟同频的人一起出发,走到哪都是风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