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3650米的拉萨,为何能如此舒适?
清晨的阳光掠过拉萨河水面,记者站在新修的廊桥上,看当地老人推着孩童散步,孩子们追逐嬉戏。远处乌云轻掩群山,水鸟掠过河面,清凉湿润的空气里,藏着这座高原古城的秘密。一条生态廊道、一座绿肺公园、一片新生林海,正在悄悄改写拉萨的模样。
流动的绿
距布达拉宫1.3公里、大昭寺900米处,仙足岛与太阳岛之间的内河支流,如今是市民亲水漫步的乐园。能看清河底卵石的流水下,藏着刚孵化的拉萨鱼苗——这种曾只在市场露面的鱼类,正用尾巴丈量着河道的变化。
一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两岛内河生态廊道项目设计经理丁阳记得初勘时的画面:滩地杂乱、道路逼仄、步道断裂,当地人鲜少靠近。
2024年1月,两岛内河绿色生态廊道提升工程开工。上游建橡胶坝拦洪,下游蓄水,水深慢慢涨到一米多。“鱼自然就回来了。”丁阳说这话时,几只沙鸥正掠水而过。
施工时特意保留的“六滩四岸”,成了飞鸟的栖息地。湿地芦苇丛里,藏着生物多样性复苏的密码。栈道与桥梁打通了岸上断点,拓宽的道路绕出岸滩环线步道,串联起一片亲水休闲的慢享长廊。
70岁的西绕塔登坐在廊桥里,这位从那曲迁来的藏族老人每天都来溜达。“以前这里是荒地,现在像画里一样。”他指着廊桥彩绘上的传统文化元素,皱纹里盛着笑意。
从重庆来探亲的徐女士正带着三个孩子追跑。丈夫在拉萨工作的她每年都来,最清楚这里的变化:“从前两岸是土坡,路窄多坑。现在山脚新楼林立,环线交通便捷。内地有的亲水公园,这里也有了。”
呼吸的绿
从生态廊道往南不远,藏着另一个“绿色奇迹”。这个从5000平方米荒地变来的公园,因紧邻仙足岛与太阳岛而得名——两岛生态公园。
70岁藏族老人冬查,退休后搬来拉萨养老。他的一天这样度过:早上跳锅庄舞、健身,午后去甜茶馆小坐、聊天,周末带孙子到两岛生态公园玩,偶尔还会参与文艺演出,或是“过林卡”。
来拉萨十余年,冬查见证着周遭变迁:荒地长出了绿意盎然的公园,自己的住房也从那曲的土木结构,换成了拉萨120平方米的安居房,通了天然气,生活便利舒心。“环境越来越干净,公园越建越多,医疗免费,公园免费,这样的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
公园周边的新建桥梁更方便了通行,拉萨河游船项目预计年内运营,届时市民游客能观赏南山景观。未来还将围绕游轮项目打造藏餐厅、咖啡厅,让这里成为周末近郊游玩的好去处。
“2005年刚来时,拉萨的城市建成区才50多平方公里,现在翻了一倍。”拉萨市住建局副局长张刚强站在公园里感慨。随着生态环境改善,拉萨市人口从30多万增至80多万,道路、给排水、燃气、供暖等市政设施显著提升,“现代化气息浓了,直航多了,物流畅了,蔬菜自给率上去了,拉萨和内地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小。”
生长的绿
如果说生态廊道是城市的“绿丝带”,生态公园是居民的“氧吧”,那连绵起伏的青山,便是守护这片高原秘境的“绿屏障”。而在高原种活一棵树,远比在河边修步道、在滩地栽花木要难得多。
在青藏高原种树,究竟有多难?
海拔3750米的山坡上,达瓦央珍跪在土里,指尖轻触荀子苗的嫩叶。这株树苗的根系在实验室里培育了两年,比传统方法缩短一半时间。“以前在石头缝里种树,就像给石头绣花。”她擦了擦额头的汗,防晒袖套上沾着泥点。
破解“绣花难”的密码,藏在乡土种苗的基因里。 这位藏族女企业家的苗圃里,40多种乡土树苗正待上山。这些苗木最适应西藏贫瘠寒旱的环境,抗寒抗旱能力强,且多为根生植物,利于生态稳定。让她颇为欣慰的是,目前乡土树种占比已达40%,未来还将继续提高。
种树的难题不止于育苗,更在“运”与“浇”。先雄强操控的无人机嗡嗡作响,吊着三棵油松苗飞向4000米的山坳。“无人机运苗效率比骡马队提高70%,”这位绿化工程片区承包企业负责人算过一笔账。“但浇水还得靠人。”
于是,便有了人与山的默契约定。“90后”小伙顿珠每天要徒步两小时上山浇树。才干了两年的他,亲眼看到山体的变化:从前“白白的”石头山,如今已郁郁葱葱。这份成就感,让每天的奔波都有了意义。
据悉,拉萨南北山造林工程分两步走:近期以“五年增绿山川”为目标,重点给城市面山、主要道路及拉萨河干流可视区域披绿;远期将实现“十年绿满拉萨”,完成全域绿化后,形成以森林为主体的生态屏障。
数据印证着改变:近年来,拉萨周边降水量逐年增加,空气湿度明显上升。2025年上半年降水量149.4毫米,同比增加29毫米,相对湿度升至36.4%。山也更绿了,岩羊、狐狸、马鹿等野生动物重归家园,“玉带云”景观时常可见。“五年增绿山川”目标基本实现,高原荒山难以大规模种树的难题,被一点点攻克。
共生的绿
傍晚的布达拉宫金顶闪着光,1.3公里外的内河廊道上,水幕电影开始播放藏羚羊迁徙的画面。光束穿过水雾,在岸边的树上投下流动的光斑。丁阳想起施工时特意保留的4000多棵乔木,现在都成了景观节点。
而在更远的南北山夜色里,养护工人米久正打着手电巡查。他照顾树苗格外精心,因为这些树苗让他过上了安稳日子:两个孩子在内地上大学,学费都是种树挣的。
年轻一代的人生轨迹,也因这抹绿色悄然转弯。1997年出生的藏族姑娘达娃卓嘎在苗圃记录树苗生长数据。这个学园艺专业的本地姑娘,曾担心回家找不到工作,现在却对未来充满信心。“感觉自己运气挺好的,真的是在家门口上班。”
个体的获得感,最终汇聚成城市的蜕变。拉萨市林草局局长格桑罗布的笔记本上,记着一组滚烫的数字:三年造林107.93万亩,带动900万人次就业,增收29亿余元。他最爱看卫星云图——上面的绿色斑块正一年年扩大。“以前老百姓说‘荒山秃岭’,现在说‘我们的山’。”他打开微信小程序“我在西藏有棵树”,屏幕上的捐赠金额已达1.8亿元。
当绿色在高原古城扎根生长,我们或许能明白:人对自然的善意,终将长成漫山遍野的春天。这,就是拉萨给出的答案。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吴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