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到丽江古城要收50块钱门票的新闻,我差点把手里的冰阔落喷出来——不是吧阿Sir,都2025年了,怎么还在讨论这种“老掉牙”的收费问题?点开一看更离谱,官方轻飘飘一句“我们已经收了18年啦”,合着全国人民这18年都活在信息茧房里?更绝的是后面那句“新规对游客更有利”,我寻思着这50块钱难不成还能当人民币升值用?
先给不明真相的瓜友们捋捋:7月中旬,有消息说“8月1日起丽江古城要收50元维护费”,吓得一堆准备暑假去云南的小伙伴赶紧退机票。结果官方出来辟谣:别急,这钱我们从2007年就开始收了,以前80块,2018年降到50块,现在新规只是把有效期从“一次行程”(大概一周)改成“365天随便进”。言下之意,你们这帮游客大惊小怪,我们这是给你们发福利呢!
听完这个解释,我脑子里瞬间飘过三个问题:第一,收了18年的钱,为啥现在突然“被发现”了?第二,50块钱管一年听着挺香,但有多少游客一年会去两次丽江古城?第三,这钱到底花哪儿了?古城墙上镶金边了还是石板路铺金砖了?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聊聊,这丽江古城的50块钱,到底是“保护费”还是“智商税”?
一、藏了18年的“隐形收费”,为啥突然藏不住了?
要说这丽江古城维护费,简直是旅游界的“地下工作者”。2007年就开始收,一开始80块,2018年降到50块,结果18年来愣是没几个人知道。你说邪门不邪门?我翻了翻朋友圈,去过丽江的朋友不下20个,问了一圈,只有3个人含糊记得“好像交过钱”,剩下的要么说“包含在团费里了”,要么直接反问“啥?还要钱?我怎么不知道?”
为啥会这样?这里面门道可深了。原来这钱以前主要靠旅行社代收,跟团游客的团费里早就把50块钱算进去了,导游一句“门票包含在内”就糊弄过去了。散客呢?要么是古城门口有人抽查,抽到了就交,抽不到就溜进去;要么是住客栈的时候被老板“友情提醒”,不交的话万一被查到要补钱。这种“薛定谔的收费”,难怪大家没印象。
那为啥现在突然闹得人尽皆知?我猜啊,可能是以前旅游旺季人多,查不过来,漏网之鱼多;现在游客没那么傻了,自由行比例越来越高,古城想多收点钱,就把这“潜规则”摆到台面上,美其名曰“新规”。结果没想到,这一摆不要紧,直接把自己摆上了热搜——全国人民这才反应过来:好家伙,合着我们被收了18年“糊涂钱”?
二、“50元管一年”是福利?游客:我一年去三次丽江怕不是有大病
官方最得意的“新规亮点”,就是把有效期从一周改成一年。工作人员还说:“有些客人一年会来两三次呢!”这话听着没毛病,但咱们得结合实际情况啊。
首先,丽江古城是好玩,但它是那种“一生去一次就够了”的地方。古城里除了四方街、大水车、酒吧街,剩下的就是卖银器、卖披肩、卖鲜花饼的小店,同质化严重到你逛完一条街就等于逛完了整个古城。我去年去的时候,走三步一个“丽江小倩的歌”,五步一个“手鼓教学”,晚上酒吧街吵得人脑壳疼,早上想睡个懒觉又被客栈老板的“早安云南”大喇叭吵醒。说实话,要不是为了去玉龙雪山顺路,谁没事一年去三次?
其次,就算你真爱上丽江了,一年去好几次,这50块钱就能让你“更有利”?我给你算笔账:以前有效期一周,你要是旺季去一次,住个三五天,50块钱摊下来每天10块,不算贵。现在改成一年,如果你只去一次,还是50块,没便宜;如果你去两次,相当于每次25块,确实划算。但问题是,有多少人会为了“摊薄成本”特意多去一次丽江?来回机票、住宿费不要钱啊?这就好比健身房推销年卡,说“一天只要一块钱”,结果你一年就去了两次,这不纯纯大冤种吗?
更讽刺的是,官方说“新规对游客更有利”,但游客最关心的问题——这50块钱到底花哪儿了——却只字不提。咱们来看看丽江古城的现状:石板路坑坑洼洼,下雨天能溅你一裤腿泥;有些小巷子垃圾成堆,臭豆腐味和香水味混合在一起,堪称“生化武器”;所谓的“保护古建筑”,结果满大街都是新建的仿古建筑,连纳西族老奶奶都在卖义乌批发的“民族特色”纪念品。这18年收的钱,到底保护了个啥?
三、18年收了多少钱?钱呢?能不能给个明白账?
说到钱,咱们就得较真了。丽江古城作为5A级景区,2019年游客量就突破了4000万人次,就算这几年受疫情影响,平均每年游客量保守估计也有2000万。假设其中一半人交了维护费(跟团游必交,散客抽查率按50%算),每人50块,一年就是5个亿,18年就是90个亿!90个亿啊朋友们,这钱能建多少所希望小学?能修多少公里高速公路?结果丽江古城连个干净的厕所都保证不了,你说气人不气人?
有人可能会说:“古城维护成本高,要修文物、请保安、搞清洁,花钱的地方多着呢!”这话没错,但问题是,钱要花在明处。咱们去逛故宫,60块钱门票,人家会告诉你钱用来修复太和殿的琉璃瓦、保护《清明上河图》;去逛长城,40块钱门票,人家会告诉你钱用来加固城墙、防止水土流失。丽江古城呢?18年了,从来没公开过维护费的收支明细,你问就是“专项用于古城保护”,具体怎么用、用了多少、剩下多少,一概不知。这就好比你去饭店吃饭,老板收了你100块“食材保鲜费”,结果端上来的菜是馊的,你问他保鲜费花哪儿了,他说“反正花了,你别管”,这换谁能忍?
更有意思的是,丽江本地人、导游、儿童、老人、残疾人是免征维护费的。合着保护古城是外地游客的责任,本地人就没份?导游天天在古城里带团,凭啥不用交?我不是说这些群体不该免,而是觉得这个规定太双标。古城是丽江的根,也是全国人民的文化遗产,凭啥只让外地游客掏钱保护?丽江市政府每年财政收入那么多,就不能从里面拨点款出来?非要盯着游客的50块钱不放?
四、游客不是冤大头,景区别把“保护”当摇钱树
其实这些年,景区乱收费的问题早就被骂翻了。从凤凰古城的“进城费”到平遥古城的“通票制”,每次都能引发全民吐槽。游客不是不愿意为保护文化遗产花钱,而是反感这种“不明不白的收费”、“没完没了的涨价”、“只收费不干事的套路”。
就拿丽江古城来说,与其琢磨怎么把50块钱的有效期延长到一年,不如踏踏实实把古城环境搞好。把坑洼的石板路修一修,把臭水沟清一清,把宰客的商铺管一管,让游客来了之后觉得“这50块钱花得值”。要是能像杭州西湖那样免费开放,靠周边消费带动经济,那才叫真本事。可惜啊,有些景区眼里只有眼前的50块钱,看不到长远的口碑和客流。
还有那些说“嫌贵就别去”的人,我劝你们善良。旅游是老百姓的权利,景区不是某些人的摇钱树。咱们花了钱,就有权知道钱花哪儿了,有权享受应有的服务。要是景区只想圈钱不想干事,那迟早会被游客用脚投票。你看以前火遍全国的某某古镇,现在不也门可罗雀了?
五、最后说句大实话
丽江古城收50块钱维护费,本身没问题。世界文化遗产需要保护,需要钱,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问题是,收了钱要办事,办了事要公开,不能揣着明白装糊涂,更不能把游客当冤大头。新规把有效期延长到一年,听起来是进步,但如果不解决“钱花哪儿了”、“服务好不好”这些核心问题,那这50块钱不管管一年还是管一辈子,都还是“智商税”。
最后给丽江古城提个建议:别老想着怎么从游客口袋里掏钱,多想想怎么让游客心甘情愿掏钱。把古城弄得干净点、有特色点、服务好点,别说50块,就算100块,游客也乐意交。要是再这么遮遮掩掩、敷衍了事,迟早有一天,大家提起丽江古城,想到的不是雪山和民谣,而是“那个收50块钱保护费却啥也没保护好的地方”。到那时候,可就真的晚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