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银川老城的民族街开始“翻新”项目的工作,同处在老城的一些老街道也重新被人们提起。比如进宁街,中山街,文化街,湖滨街,新华街解放街等。对于这些老街道,人们提得最多的,要数“单向通行恢复成双向通行”,说这样可以恢复老城的烟火气息。
其实,按照如今银川老城的现状,“单向通行”也是挺不错的,走在街上没有拥堵之感,虽然显得有些落寞和寂寥,可是也能从中感受到它的一丝韵味和时光的交错之感。
简单来说,威记觉得,银川老城在“城市更新”中需要的不是交通单双向的选择,不是简单的亮化,不是道路的铺设平整,不是街道两旁铺面门头的整齐划一,而是有关银川人文历史的呈现。不然叫什么历史文化名城?
说起来,老城这些街道每一条单独列出来,都是故事一箩筐,说也说不完,它们承载了太多的有关老银川的人文和历史。不过相信真要说起来,相信很多人也是说不出来很多。比如说中山街。
现在很多人提到中山街,少不了要说“羊肉街口”,或者“信义巷”,或者“小吃街”。似乎这就是中山街的全部。但实际上,中山街由北至南,可以挖掘和呈现的人文和历史有很多,别的不说,单是它的名字就有很多故事。
“中山街”的历史久远,比较清晰的记载是在西夏时期,自党项李德明从西平府迁都银川,打造“兴庆府”开始,这条街道就出现了,并且一直成为了银川城的一条贯穿南北的主道!
到了明清时期,它成为了出入银川城的通衢,并且分为两段,分别称之为“南门内大街”和“北门内大街”。北上南下,都要穿过这条道进城出城,属于是“官道”,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
一直到新时代到来,随着北城墙的拆除,清和街的出现,这条“官道”才真正成为内城大街。
而“中山街”的得名,是因为民国时期马鸿逵的操作。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马鸿逵就任宁夏省主席,开始了他对宁夏长达十多年的统治。而委员长为了拉拢他,曾几次到访银川以示重视。马鸿逵为了表忠心,于是对银川的一些建筑和街道进行了改名,以达拍马屁的效果。
比如,中山街得名,西门(镇远门)改称“中正门”,而如今的老城中山公园里则出现了一座“中正楼”,大概位置在如今的白鸽广场边上,为了增加绿色,还引进了松柏等常绿树种,营造江南秀色之感。
而在得名“中山街”之前,它还有一个名字,那就是“大同街”!
这个名字的由来很多人就不知道了。有两种说法:
1、清同治乱变之后,银川人人口凋敝,商业凋零,为了恢复生产和发展,于是,大批的人走西口来到了银川,这些人中,以山西人为主(一般称他们为“晋商”),其中很多是大同人。他们居住集中在如今的中山街周边,从事商贸和各种营生。
而中山街是他们的往来主要通道,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落地生根,成为了“老银川”,而“大同街”则成为了他们记忆的根。
2、清同治乱变之后,大量的晋商通过走西口来到了银川,由于山西人占多数,为了方便,他们把城内的一些街道进行了命名,比如说“大同街”、“陕西街”等。
现在的中山街,成为了一条从北京路口到长城路口的自北向南的单行道,每天车水马龙,道路两边的树木已经成荫,遮盖住马路,盛夏时节,驾车驶经中山街,如同穿越树洞一般,有种阴凉之感。
只是,有谁能知道在它身上发生过的历史?
城市的温度,就藏在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中!
这里是宁夏!发现宁夏之美,感受宁夏之美!
我是阿威,用温暖的文字,翻起尘封的记忆,记录宁夏的人文历史!谢谢阅读关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