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每到节假日,到处都是“人从众”。
非假日,出游的人多半是老年人,大家称其是重要的“银发经济”。
也有很多人认为,旅游可以调整心态,实现诗和远方的梦。
带着各种美好的愿望,一大批人从退休开始,就游山玩水。
“吃一堑,长一智”,过了七十岁之后,曾经旅游多年的老人,就明白了,普通人外出旅游,是毫无意义的。
01
很多旅游的老人,在某个角度上,成为了别人眼里的“一件商品”。
我们看来自“环球网”的两条信息,看老年人旅游中,各种消费状态。
第一条信息,说老人去旅游,看到了海边的房子,冲动之下,买房,还背负了房贷。
第二条信息,说老人去境外旅游,买了很多东西,结果发现,这些东西比国内更贵。一路上,又承担了其他的消费,这看起来花钱不多的旅游,掐算一番,价格就不便宜了。
很多老人,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如何旅游,只是盲从他人的做法。
跟着一个大团队,去看有名气的地方,感受不同的城市。
整个外出的流程,也不清楚。
直到自己要掏钱的时候,才明白了什么,但看大家都这样消费,自己也跟上去。
在一些购物店,稀奇古怪的东西都有,和本地的商品,大不一样。于是,想着买几样,给孩子玩一玩,自己做纪念。
过了几个购物店之后,老人的钱包,就掏空了。
老人只想,要去旅游,该出去走一走。曾经工作多年,也确实累了,又没有时间。而退休之后,“自己去旅游”却成了他人想要的一笔财富,很意外。
02
不好好读书,连游玩都没意思。
两个老人去故宫游玩。
其中一个老人,饶有兴致地说:“这个书房,康熙用过,里面发生了很多的故事......”
老人在房子前,寻找了很多历史的痕迹。
对于一些文字解说,老人也是认真读。
另一个老人,显得很不耐烦:“就是几间老房子,有什么好看,快走。”
对比之下,第一个老人更适合旅游,并且享受到了旅游的乐趣,真正增长了知识。
还有一些老人,到任何地方,就是使劲拍照,摆出各种姿势,证明自己到此一游。
拍照之后,还好好冲洗出来,做成相册。一开始会看看相册,后来就搁起来,灰尘都很厚了。
若干年之后,老人过世,相册大概率被子女丢到垃圾桶里去。
至于老人在一路上,听到导游讲解了什么,那也是大众化的台词,导游已经背诵过无数次了。
旅游就等于打卡,就是冲着景区的名气,就听了几个导游背诵了台词。同时,晒了很猛烈的太阳,或者吹了很大的风,淋雨一顿。
旅游回来之后,因为景点太多,大部分的景点,名字都没有记住。
这样的旅游,意义是什么?也说明了一点——不好好读书,旅游都没有意思。
我们看明代徐霞客的旅游经历,会发现,为什么旅游也可以改变命运了。
徐霞客每到一个地方,都和当地人交谈,记录整个旅游的过程。
对一些地貌,他研究形成的过程,寻找地方的文献记录。
他也反复琢磨,形成自己的观点。
比方说,徐霞客到衡阳旅游,停留了55天,多次到衡山,拜谒南岳庙宇,寻访回雁峰,游览来雁塔。他写下“雁到衡阳不南飞,客到南岳不思归”。
虽然我们不一定要成为徐霞客,但是要学习徐霞客的旅游态度。别把旅游,和走马观花,变成一件事。
03
一大批老人,钱花完了,开始懊悔,子女也埋怨。
和我同一个小区的刘大爷、王奶奶夫妻,退休当时,还退到了几十万的住房公积金。
拿着几十万,老夫妻很兴奋,连续三年,都外出旅游。
走南闯北,钱花掉了。
老夫妻到了七十多岁,病痛来了。动不动就住院,花几千几万。钱也显得捉襟见肘。
在刘大爷一次住院时,要儿子垫付医药费。儿子准备掏钱,但是儿媳怒不可遏地指责:“天天旅游都可以,凭什么要我们出医药费......”
听了儿媳的话,儿子默默收起钱包,刘大爷王奶奶都沉默了。
多数的老人,不是大富豪,如果旅游开销大了,存款没有几个,那七八十岁之后,养老问题,还是会很尖锐。
别看老人有退休金,在某些时候,退休金是不够的。如果问子女要,这脸色不好看。
《增广贤文》中说:“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
在身体好,手里有钱的时候,想一想身体不好,钱也紧巴巴的时候,这是很有必要的。
还要想一想,老人自己过得好,子女过得好不好,别在最后,旅游的费用变相地给了子女。
04
退休了,老人要不要去旅游,用什么方式去旅游,需要认真思考和谋划。
在金钱方面,应该把养老,旅游,治病的情况,综合起来看。应该在预留养老钱的基础上,去适当旅游。
主动拒绝消费陷阱,和周围人的攀比。大笔开销,应该缓一缓,多问一问子女的态度。
再说了,旅游不要和花钱直接画等号。应该是可以低消费,追求诗和远方的。
在景点方面,应该多想一想,自己去哪里,确实是追梦。多读书,提升自己旅游的认知,对历史文化多深度研究。
《小王子》中写道:“真正重要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要用心去看。”
心中有一片风景,有快乐,出门去买菜,逛公园,都是最好的旅游。
找到了旅游的意义,你就不是普通人了。
作者:布衣粗食。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