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7月22日报道西班牙《国家报》网站7月16日刊登题为《要想游遍中国,你只需要掌握一种语言:二维码》的报道,记者是埃克托尔·利亚诺斯·马丁内斯。全文如下:
中国的铁路系统在不断发展,这不仅仅体现在里程的增加上。京沪高铁,即往返于北京和上海之间的高铁列车,时速超过350公里。它连接着两大热门旅游目的地城市,吸引着众多游客。
京沪线高铁每停靠一站,列车工作人员就会带着餐食在车厢过道上走动。这些餐食并非来自列车的餐车,而是乘客在旅途中通过手机应用程序订购的外卖食品。手机应用程序上标注的收货地址不是住宅,而是列车车次、车厢号和订餐顾客的座位号。这是中国的现代化和所取得巨大科技进步的众多例证之一。中国一些地区的发展水平堪比日本和韩国的大城市。
“如今,西方游客在中国旅游面临的最大障碍并非语言或文化,而是技术。”西班牙一家旅行社的负责人哈维尔·费尔南德斯说。费尔南德斯所在的旅行社不仅通过个性化定制行程克服了部分技术障碍,还提供西班牙语、英语和法语导游服务。
在中国,日常生活离不开二维码,无论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还是在几乎所有店铺付款。这种情况在西方还没有出现,但在这个东方国家,这种加密系统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而兴起。我们向中国旅游部门提出了一个问题:到中国旅游,除了护照,游客应该先准备什么?他们的答案很明确,那就是两个不容忽视的移动应用程序:支付宝和微信。
中国人使用二维码进行购物支付、身份验证、登录社交平台以及获取各种信息,其中一些用途对于探索中国的外国游客来说也是必需的。例如在上海乘坐令人印象深刻的磁悬浮列车。该列车西起地铁龙阳路站,东至浦东国际机场,全程约30公里,设计最高时速430公里,是世界第一条商业示范运营的磁悬浮交通线路。
根据中国支付清算协会2022年发布的报告,95.7%的移动支付用户最常使用扫描或出示条码完成支付,52.6%的移动支付用户乘坐公交车或地铁出行时最常使用条码支付。银行卡和现金的使用已经大幅减少。外国游客最好先学会使用自己的二维码。
这些手机应用程序对于购买主要旅游景点的门票也非常有用,例如天坛和不容错过的长城。
在离天坛很近的红桥市场,讨价还价是必不可少的,无论是购买充电宝,还是传统扇子。商家可以协助顾客通过两种方式用二维码支付:一种是用顾客的手机应用程序扫描商家的收款二维码,另一种是商家用设备扫描顾客手机应用程序生成的付款二维码。
微信是中国版的WhatsApp,除了即时通信外,它增加了越来越多的功能。支付宝对外国人也同样友好,它是一款多合一应用程序。
在中国之旅中,这些应用程序是外国游客的好伙伴。与中国旅游网站合作的应用程序让你可以方便购买搭乘高铁所需的电子火车票。(编译/田策)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