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云南昭通大山包景区火了,不是因为风景,而是有游客被当地人收了600元“进山费”,让人一肚子气。
游客本来高高兴兴去玩,结果到了地儿,刚进山就被拦住,非让交600块钱“进山费”。
你说这事儿气人不气人?
本来是出来放松的,谁想到刚踩点景区,先被“割”一刀?
景区后来回应说,让大家走正规通道。
可游客说了,正规通道要么难找,要么不方便,谁去旅游前还专门研究“正规通道”咋走?
再说了,就算有正规通道,当地人随便拦路收钱,景区管不管?
这事儿搁谁身上能忍?
有人说了,这可能是“地方保护主义”。
啥叫地方保护主义?
说白了,就是当地人觉得自己地盘上的资源,想咋用就咋用。
游客大老远跑来,是给他们送钱的,结果他们还想“再赚一笔”。
可游客不是冤大头啊,你景区管理不好,让外人随便收钱,最后砸的是自己的招牌。
那为啥会闹成这样?
咱们掰开了说。
首先,游客是冲着大山包的风景来的,可能之前在网上看了照片,觉得美,才大老远跑过去。
到了地方,人生地不熟,容易被当地人“截胡”。
其次,景区管理可能有漏洞——正规通道标识不清楚,或者宣传不到位,游客根本不知道咋走“正规”路线。
最后,当地人可能觉得“游客这么多,收点钱没人管”,就动了歪心思。
你说这事儿合理吗?
显然不合理。
景区是公共资源,不是谁家的“自留地”。
游客花钱买门票,是支持景区发展;可当地人随便收“进山费”,相当于在景区门票之外额外“加菜”,这不是割韭菜是啥?
再往深了说,这事儿暴露的是管理问题。
景区要是真为游客着想,就该把正规通道的路线、收费情况提前说清楚,在路口立好牌子,安排工作人员引导。
要是管理到位了,谁还能随便收钱?
说到底,还是景区把精力放在“怎么多赚钱”上,没放在“怎么服务好游客”上。
这事儿闹出来,游客寒心,景区名声也受损。
以后谁还敢去大山包?
说不定听说了这事儿,直接改去别的景区了。
景区要是想挽回口碑,光说“走正规通道”可不够,得真刀真枪解决问题——比如清理乱收费的人,把正规通道标得更清楚,甚至给游客发个“明白卡”,写清楚哪些费用该交,哪些不该交。
你说这事儿有没有解决的可能?
当然有。
只要景区重视起来,把管理漏洞补上,当地人也明白“靠乱收费长久不了”,这事儿就能解决。
可要是景区不当回事,当地人继续“我行我素”,那大山包的口碑只会越来越差,最后没人来玩,损失最大的还是当地。
这事儿说白了,就是“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
个别当地人乱收费,让整个景区背了黑锅。
咱们游客也不容易,出门玩就想图个开心,谁愿意遇到这种糟心事?
希望景区能赶紧管管,别让“进山费”这种破事儿,毁了一个好好的景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