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梁思成为代表的营造学社曾在《大同古建筑考察报告》中称,大同古城内拥有中国现存最大规模的辽金建筑群。
善化寺前几天突然开始收50块钱门票了,这事儿挺多人讨论——之前它免费好多年,现在收费到底值不值?
先说说这寺的历史。
善化寺不是新盖的,唐朝刚开国的时候就有了,后来辽朝末年打仗,大部分建筑都毁了,只剩不到十分之三。
到了金朝天会六年(1128年),又开始大规模重修。
明朝正统十年(1445年),皇帝朱祁镇给它赐名“善化寺”,这个名字一直叫到现在。
现在寺里最金贵的,是四座老房子:三座金代的、一座辽代的。
这三金一辽凑在一起,成了全国保存最完整的辽金建筑群。
别的地儿很难找到这么全的中世纪寺院布局,就和大同善化寺、正定隆兴寺差不多。
寺里房子怎么排的?
坐北朝南,山门、三圣殿、大雄宝殿顺着中轴线排开,和唐朝寺院的格局一模一样,几千年来没咋变。
最特别的是,寺里地面比外面马路低近3米,还是唐朝的地基。
中轴线上的三座大殿全是庑殿顶(就是屋顶四边坡,最顶上是一条平的),从城墙上往下看,特别气派,还能看出唐朝那股子味道。
具体说几座重点房子:
山门(也叫天王殿)是金代初年建的,面阔五间,单檐庑殿顶,是金代佛寺里最大的山门。
它的样子和其他辽金建筑不太一样,倒像北宋汴梁(现在的开封)的中原房子。
最近有研究说,这山门可能是北宋工匠北上建的,带着北宋官式风格的高等级大殿特点。
山门里是明朝塑的四大天王,其中一个“西方广目天王”在网上特别火,网友叫他“千年反差萌”,还出了文创产品。
三圣殿是金天会六年(1128年)建的,里面供奉华严三圣。
最显眼的是殿里的补间铺作用了60度的斜栱,像一朵莲花长在普拍方和阑额上。
这种斜拱是辽金建筑自己发明的,既能承重又能装饰。
梁思成夸过这种斗拱:“有股子劲儿,能看出当时正往上发展的劲头。”殿里用了“减柱法”,少用了四根柱子,屋里更宽敞,拜佛的时候视线不会被柱子挡住。
“减柱法”是辽金时期盖房子的创新,和“移柱法”差不多,都是为了让空间更好用。
普贤阁是辽代建的,金贞元二年(1154年)重建,现在还留着。
它是现存唯一的金代楼阁式建筑,面宽三间,重檐九脊歇山顶,看着小巧精致,还有点唐朝楼阁的样子。
原来的文殊阁在民国初年被火烧了,2008年古城大修时又建起来了,寺院的样子算是补全了。
大雄宝殿是寺里最厉害的房子,辽朝中后期建的,金天会六年到皇统三年(1143年)重修,柱子、房梁、斗拱都还是辽朝的做法,是寺里唯一没被战火毁掉的辽代建筑。
大殿坐落在3.3米高的砖台基上,前面有月台,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单檐庑殿顶,屋顶坡度缓,屋檐伸得远,特别有盛唐的雄浑劲儿和辽金的豪放感。
作为辽代建筑,它单体面积1200多平米,全国排第三。
殿里还是用“减柱法”,八根木柱撑起大空间,除了中间一个藻井,其他四间房顶的梁枋结构都露在外面,看得一清二楚。
辽朝人盖房子实在,没那么多花哨,这风格一眼能看出来。
殿内中间有个斗八藻井,是辽代的,上面的龙凤纹样是明朝彩绘的。
正中间塑着五方佛像,都是金朝的原作,虽然历代都重新上过色,但还是能看出辽金塑像的风格。
大殿两边是二十四诸天彩塑,每尊三米多高,有的快四米了,表情生动,不像有些佛像那样板着脸,倒像有血有肉的人,有高兴的、发愁的、慈祥的,特别接地气。
其中最有名的是吉祥天女,被古建爱好者叫“金代最美彩塑”“善化寺最美菩萨”。
她眼睛微微闭着,眼神柔和得像月光,脸上带着慈悲,历代刷的漆痕看着像泪痕,就这么站着,就能让人觉得心里踏实,有股超越凡俗的力量。
现在善化寺收费了,原来和它相通的西花园也关了侧门,得从外面进。
西花园是免费的仿古园林,绕着走一圈,能换个角度看善化寺的建筑群,有水衬着,寺院显得更古朴厚重,也更有灵气。
有人觉得突然收费不好,但换个角度想,收费能挡住一些随便逛的人,游客少了,参观环境能好点;对真喜欢古建筑的爱好者来说,再贵也值——这么完整的辽金建筑群,全国都少见。
当然,大家也盼着收了费,管理能更到位,门票钱真用到修房子、保护文物上。
现在去善化寺,得先买50块钱的票(山门/天王殿),想看西花园的话,得从外面绕过去。
寺里的宝贝这么多,您觉得这钱花得值不值?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