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蔺县地处四川盆地南缘、云贵高原北麓,地域呈半岛形嵌入黔北,西与叙永接壤,东南北三面与贵州毕节、金沙、仁怀、习水、赤水五县(市)毗邻。古蔺拥有郎酒,4个国家AAAA级景区,5个国家AA级景区;有蒸馏酒传统酿造技艺(古蔺郎酒传统酿造技艺)、古蔺花灯等国家级非遗项目。先后获联合国“中国区环境规划优秀示范奖”、中国西部百强县、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县、四川省文明城市 等。#四川#
历史沿革
古蔺县原为古蔺鸿地,因境内蔺草丛生,唐元和初曾在此设蔺州,宋废蔺州后,元、明、清历代习称此地为古蔺州或古蔺场。归属关系秦以前未可详考,禹分天下为九州,属梁州。周代以梁并雍,属雍州。秦在全国设郡,属巴郡。
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开“西与夷”置键为郡,属犍为郡。元鼎六年(前111年)为键为群地益置牂牁郡,南缘部份属牂牁郡,余属犍为郡。元封五年(前106年)置十三刺史部辖全国郡县,属益州刺史部犍为郡、牂牁郡。
东汉建安十八年(213年)分键为郡置江阳郡,属江阳郡,历三国、西晋不变。东晋永和四年至义熙七年(348-411年)属南广郡。南北朝时期大部属江阳郡,南缘属宁州平蛮郡。北周废平蛮郡,全属泸州东江阳郡。
隋朝属泸州郡合江县;宋朝属潼川府路泸州;元朝属夏永宁宣抚司;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属四川布政司永宁宣抚司;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大部属永宁宜抚司,南缘属赤水卫;崇祯二年(1629年)大部属叙州府叙永军粮厅,南缘属贵州赤水卫。
清朝置永宁县,雍正七年(1729年),将原赤水卫赤水河以北地域划归永宁县,今县全属永宁县辖。雍正九年(1731年)置古蔺州巡检司。光绪三十四年正月二十五日(1908年2月26日),永宁县移县治于原厅属古蔺州巡检司署驻地一今古蔺县古蔺镇,巡检司署迁至两河口。宣统元年(1909年)改叙永直隶厅为永宁直隶州,废古蔺巡检司,改永宁县为古蔺县。古蔺县隶于永宁直隶州,辖有赤水河分县。宣统三年(1911年)古蔺县宣布独立,成立古蔺县大汉军政府。
1912年裁永宁道,改古蔺县大汉军政府为古蔺县知事公署,隶于永宁州。1930年古蔺县知事公署改称古蔺县政府,直隶于四川省政府。
1949年12月隶于西南军政委员会川南行政公署泸县专署。1952年泸县专署迁隆昌县,改称隆昌专区专员公署,仍辖古蔺县。1953年隆昌专署迁泸州市,改称泸州专区,仍辖古蔺县。1960年泸州专区并入宜宾专区,古蔺属四川省宜宾专区;1985年古蔺县划归泸州市领属。
行政区划
县地,自唐羁縻蔺州至明末永宁宣抚司,彝族恒部支系扯勒部都以本民族特有方式统辖这片地方。区划实行以彝族家支为社会基层组织,与血缘宗法关系和地缘行政区划相结合的“则溪”制度(“则溪”,彝语音译,意译为仓)。则溪是生产、军事、行政相结合的基层建置。扯勒部有赤水、海坝、叙永、江门等18则溪。
明崇祯三年(1630),废永宁宣抚司,其地分为永城、宁静、凤凰、忠义、青化、顺德、太平、乐荣、平定9里48屯,每里编9甲10甲不等,设一同知总领,隶于叙州府。同年置叙永军粮厅,隶辖不变,基层区划仍旧。蔺地为厅属之乐荣里、平定里、大康里、长乐里。
清同治二年(1863),叙永厅按东南西北分16屯,附以原里甲。同治四年,永宁道扎伤叙永厅编联保甲,至光绪元年叙永厅保甲团练编联完竣。
光绪三十二年(1906),厅地置东南西北4路。其时今县地为东路大部、南路一部、北路一部。光绪三十四年,永宁县与叙永厅调整辖地,永宁县永盛、宁和里归厅属,乐荣、平定里归县属。县治所迁古蔺时,基层区划:乐荣里8甲,平定里5甲,长乐里2甲,大康里6甲,永城里1甲,顺德里1甲,太平里1甲,青化里1甲,共8里,25甲,31团,185保。建县后编为近城、永盛、宁和、长乐、大康五里又畸零三甲。
宣统二年(1910)颁行地方自治章程,废屯里,县地分为东南西北中5区,团保仍旧。民国初,一仍旧制。民国4年(1915),改5区为10区,序列东一区、东二区、南三区、南四区、西五区、西六区、北七区、北八区、中九区、中十区。
民国18年,以100户以上之村庄为乡,100户以上之街市为镇,25户为间,5户为邻,行乡镇闾邻制。
民国19年,全县分10个区团,区团内以1000家以下,500家以上为1场团,场团下以10家为1牌,10牌为1甲。
民国25年,编查保甲,至民国28年全县划3区15镇27乡,总42乡镇,又称42联保。
第一区:中城、德耀、永乐、敦梓、护家、龙山6镇,彰德、桂花、太平、玉田、杨柳、水落、箭竹、小水、河屯9乡。
第二区:水潦、赤水、麻城、金泥、营山、马蹄6镇,海风、观兴、白沙、红沙、马嘶、回龙、纳盘7乡。
第三区:二郎、大村、石宝3镇,复陶、鱼洞、彭家、水口、石屏、两河、皇华、印合、丫叉、椒园、姚家11乡。
民国29年3月,并42联保为30联保。8月结束联保办公处,建立乡、镇公所,计有13个镇、17个乡。
一区:中城、护家、箭德、龙山4镇,玉柳、彰德、敦梓、桂花、水落、太平、水屯7乡。
二区:金泥、麻城、观营、马蹄、赤水、水潦6镇,双沙、龙马、海风3乡。
三区:大村、石宝、复郎3镇,鱼洞、彭河、印屏、丫叉、椒园、皇华、水口7乡。
民国30年10月,调整区划,整编保甲结束,全县1镇、34乡、509保、5349甲。改鱼洞乡为东新乡。民国36年,丫叉乡更名观文乡。至1949年区划无变动。
1949年12月划为摩尼、城关、龙山、大村、石宝、桂花、观文7区,沿用1镇34乡区划。1950年7月,水乐乡分为水落、永乐两乡,将全县划10区,1镇35乡,503保。
1950年12月,川南行署《关于彻底废除保甲制度改造乡村政权的办法》规定:“基层政权区划,基本上以人口多寡为标准,参照地势、经济、历史习惯等情况,酌量组成。原则上以8至12户组成居民小组,以8至12小组组成1村,以8至12村组成1乡,乡以上区为。人口集中地区约4-6万人为1区,人口稀少的边沿地区可以2-4万人为1区,基层政权的组成单位,务以便利领导为原则。”
1951年1月,全县调整为10区137乡(镇)。2月,划出第五区所辖水口、中鹰、彭家、楠木、彭河、庙林、马跃、隆兴、善人、岩湾乡及原属第四区土城乡组建第十一区,将第十区原敦梓乡(即敦梓、大石、凤凰3乡)划归叙永县属。
1951年7月,至1952年5月,土地改革,缩小区划范围,基层区划又一次调整,至1952年秋,全县划16区、10镇、160乡。
1953年初,基层民主政权建设,调整乡镇建置,撤销第四区大村镇,第七区马蹄镇,第十二区乐用镇,分别划入大村乡,马蹄乡,永乐乡;改第十三区二郎镇为二郎乡;第七区马蹄乡分为马蹄、六官两乡,彭家乡从第四区划归十一区属。全县16区、6镇、162乡。
一区:中城镇,龙鹅、椒坪、三文、玉田、盘龙、朝阳、枣子、建政、飞龙、龙爪10乡。
二区:龙山镇,龙山、对车、顺家、狮龙、龙凤、鱼化、大院、马地、护家、红岩、葫芦、六官12乡。
三区:太平镇,太平、九龙、高篙、走马、石屏、碧水、太和、象顶8乡。
四区:大村、中乐、新场、桑木、自强、正丰、洞坝、土城、大山、善人10乡。
五区:皇华、永兴、龙田、铁厂、石鹅、大坝、万胜、石宝、长坪、白凼、天生、望鹤12乡。
六区:观文、吉星、文化、沙坝、水田、椒园、马嘶、德安、菜板、纳洋、骑龙、新马12乡。
七区:马蹄、小堡、六官、德安、堡罗、纳盘、陈坪、建新、环路、观鱼10乡。
八区:赤水镇,和平、石关、海风、印坪、南坝、南坪、中沙、风水8乡。
九区;摩尼、营山2镇,金泥、黑尼、营山、太康、复兴、麻城、共和、李红8乡。
十区:德耀、彰德、龙美、箭竹、青枫、大坪、普占、保安、柏杨、余山、平河11乡。
十一区:丹桂、中鹰、庙林、水口、南木、石板、马跃、双龙、隆兴、岩湾、高家、五龙、彭家13乡。
十二区:永乐、王堂、北朝、杨柳、麻柳、龙井、水落、两河、长印、印合、石凤11乡。
十三区:复陶、新民、二郎、鱼塘、东新、新华、水泉、民利、民胜、华年、石龙11乡。
十四区:白沙、红沙、小水、中华、万寿、河屯、龙升、簸箕、兴隆9乡。
十五区:石坝、水潦、白沙、坛厂、坝上、观兴、普安、骑龙、普兴9乡。
十六区:桂花、田坝、五星、香楠、大寨、黄泥、黄金、红旗8乡。
1953年秋,第九区所辖李红乡分李红、普选两乡。
1954年4月,第一区中城镇更名城关镇,直隶于县。
1955年3月,撤销第十二区建置,杨柳、北朝、两河、王堂4乡划归第一区,水落、印合两乡划入第二区,长印、麻柳、永乐、龙井、石凤5乡划入第三区;同时将原第十六区更序列为第十二区;撤销第九区摩尼镇、营山镇,划归金泥乡、营山乡。4月,第七区德安乡、第十五区白沙乡、骑龙乡分别更名为土关乡、喜洋乡、玉龙乡。7月,调整行政区划。至
1956年2月,全县划10区,1直属镇,3个直属乡,1区属镇,70乡。
1958年9月,调整区、乡、镇行政区划,全县10区、1直属镇、2直属乡、43区属乡。中城区增辖椒坪乡。铁厂、石鹅两乡并入皇华乡,更名金星乡,仍为直属乡。龙爪乡并入飞龙乡。改椒坪直属乡为区辖乡。裁太平镇,并入高笠乡。中乐乡并入大村乡。自强乡纳入东新乡。二郎、民胜两乡并入复陶乡。长坪乡并入高家乡。五龙、庙林两乡并入水口乡。民乐乡并入观文乡。新马乡并入骑龙乡。石坝乡并入观兴乡。坛厂乡并入水潦乡。河屯、陈坪、万寿3乡并入白沙乡。纳盘乡并入马蹄乡。黑尼、李红两乡并入金泥乡。普占乡并入营山乡。复兴、共和、大坪3乡并入麻城乡。黄荆乡并入香楠乡。大寨乡并入桂花乡。
1959年1月,石坝区并入摩尼区。大村区并入太平区。永乐直属乡,龙山区鱼化、水落两乡划归太平区,区公所设太平渡。中城区并入德耀区。龙山区并入观文区。原大村区大山乡和金星直属乡划归石宝区。原中城区小水乡划归白沙区。原中城区玉田乡玉田村、沙坝头,飞龙乡建设村,彰德乡二村,椒坪乡龙鹅村、龙塘划归城关镇,实行政社合一,全县1镇、6区、45个人民公社(乡),社名即乡名,社、乡辖区相同。
直属镇城关镇。
德耀区:辖彰德、玉田、飞龙、杨柳、椒坪、德耀、箭竹、香楠、桂花9乡。
太平区:辖高笠、石屏、九龙、太和、印合、永乐、复陶、大村、东新、水落、鱼化11乡。
石宝区:辖大山、石宝、高家、岩湾、水口、丹桂、金星7乡。
观文区:辖观文、骑龙、马嘶、椒园、护家、龙山、狮龙7乡。
白沙区:辖白沙、马蹄、建新、小水4乡。
摩尼区:辖金泥、海风、赤水、麻城、营山、水潦、观兴7乡。
1960年后,区划随人民公社规模逐步调整。1962年,全县为9区、2镇(1区辖镇)、83社(乡)。
城关镇,县辖。中城区:飞龙、龙爪、彰德、杨柳、玉田、椒坪6社。
龙山区:龙山、护家、狮龙、鱼化、太和、水落、兴阳7社。
太平区:太平镇、高笠、象顶、石屏、印合、两河、龙井、永乐、九龙1镇8社。
大村区:大村、大山、土城、复陶、新华、二郎、东新、中乐、自强9社。
石宝区:石宝、金星、铁厂、石鹅、万胜、平原、高家、水口、丹桂、民主、五龙、岩湾、双龙、金华14社。
观文区:观文、马嘶、民乐、椒园、骑龙、新马、菜板7社。
白沙区:白沙、河屯、陈坪、小水、万寿、纳盘、马蹄、建新、和平9社。
摩尼区:金泥、赤水、海风、中沙、李红、黑尼、营山、太康、麻城、复兴、共和、普占12社。
德耀区:德耀、龙美、桂花、大寨、香楠、黄荆、箭竹、大坪、柏坪、红旗、乌龙11社。
1979年,划中城区龙爪公社,德耀区黄荆、红旗两社建笋子山林区。划城关镇9个大队建城郊公社,归中城区辖领。普占公社划属叙永县。
1980年,划印合公社4个生产队建兴义大队,改属永乐公社;划太平公社18个生产队建太平、柏杨两个大队,归高笠公社。
1981年8月,笋子山林区建为行政区,更名黄荆区。11月,石宝区丹桂、双龙、岩湾、金华、水口、五龙、民主7社建丹桂区,区公所驻两河口。全县区划为11区、2镇、83社。
1982年1月,县政府发布《关于全县区、镇、公社、大队、城镇街道命名、更名的通告》。
城关镇古蔺镇
城郊公社改名火星公社
平原公社改名长坪公社
双龙公社改名桂阳公社
庙林公社改名民主公社
九岭公社改名五龙公社
骑龙公社改名白泥公社
民乐公社改名回龙场公社
飞龙公社改名四屏公社
两河公社改名双溪公社
白沙区改名双沙区
和平公社改名观鱼公社
共和公社改名寨和公社
复兴公社改名高桥公社
大坪公社改名蔓岭公社
红旗公社改名原林公社
1983年11月,摩尼区划归叙永县辖。
1984年4月,改公社、大队为乡、村,全县辖10区、1直属镇、72乡、1区属镇。至1985年底无变动。
1987年经省政府批准将大村区所属的复陶、二郎、新华3个乡合并组建二郎镇,将箭竹、乌龙、大寨、马嘶4个乡(马嘶乡从建新乡划入部分地域)改建为苗族乡。
1992年,撤区并乡建镇,将全县组建为12镇17乡(其中4个苗族乡)。
2006年8月8日,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古蔺县调整行政区划,撤销玉田乡、建新乡和乌龙苗族乡,扩大7个乡镇的行政区域。将玉田乡并入古蔺镇,将原乌龙苗族乡乐园村和前丰村的1、2、6、7、8组并入箭竹苗族乡,将原乌龙苗族乡前丰村的3、4、5组并入大寨苗族乡,将原建新乡的柳沟和茶园2个村并入马嘶苗族乡,将原建新乡的环路和兰花2个村并入马蹄乡,将椒园乡和平村的6、7组并入观文镇,将观文镇建设村的5、6组并入护家乡。
2016年12月8日,经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16〕19号文批准,撤销鱼化乡,设立鱼化镇,以原鱼化乡的行政区域为鱼化镇的行政区域,鱼华镇人民政府驻鱼华街998号;撤销东新乡,设立东新镇,以原东新乡的行政区域为东新镇的行政区域,东新镇人民政府驻东新街35号;撤销马蹄乡,设立马蹄镇,以原马蹄乡的行政区域为马蹄镇的行政区域,马蹄镇人民政府驻马蹄街1号;撤销椒园乡,设立椒园镇,以原椒园乡的行政区域为椒园镇的行政区域,椒园镇人民政府驻椒园街村283号。
2018年4月23日,经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18〕1号文)批准,撤销桂花乡,设立桂花镇,以原桂花乡的行政区域为桂花镇的行政区域,桂花镇人民政府驻新市街169号;撤销黄荆乡,设立黄荆镇,以原黄荆乡的行政区域为黄荆镇的行政区域,黄荆镇人民政府驻黄荆街21号;水口镇更名为茅溪镇。
2020年6月,经四川省人民“川府民政〔2020〕5号”文批准,古蔺县调整行政区划,撤销古蔺镇、永乐镇、护家镇、桂花镇、鱼化镇、土城镇,改白泥乡为白泥镇。以古蔺镇彰德社区、兰馨社区、崇文社区、奢香社区、胜蔺街社区、商业街社区、西城街社区、香山村、成龙村、飞龙村、太平街村、建国村、联合村、映月村、龙坪村、枣林村、芭蕉村、宝灵村、三道水村、光辉村、漆山村、小水村、长岭村、德耀镇福来村1-2组(古蔺火车站以东部分)以及黄荆镇龙爪村行政区域设彰德街道;以护家镇和古蔺镇东城社区、城北街社区、东新街社区、长沙村、火星村、广惠村、朝阳村、金山村、北朝村、青阳村、玉田村、王堂村、头道河村行政区域设金兰街道;以水乐镇行政区域设永乐街道。将土城镇土城街社区、土城村、天井村、风光村、裕华村行政区域并入二郎镇,将鱼化镇并入龙山镇,将桂花镇并入黄荆镇。调整后,古蔺县辖3个街道、17个镇、3个少数民族乡,含39个社区、246个行政村。
目前全县共有23个乡镇(街道),包含3个街道办事处、17个镇、3个苗族乡。全县行政区域面积3185平方公里。(彰德街道、金兰街道、永乐街道太平镇、二郎镇、德耀镇、双沙镇、丹桂镇、龙山镇、大村镇、石宝镇、观文镇、茅溪镇、石屏镇、皇华镇、东新镇、马蹄镇、椒园镇、黄荆镇、白泥镇大寨苗族乡、马嘶苗族乡、箭竹苗族乡)截至2024年12月底,全县有39个社区(居民委员会)、314个居民小组,246个行政村(村民委员会)、1871个村民小组。在户籍人口统计年度内,全县公安户籍登记户数22.7万户,户籍总人口87.5万人,其中乡村人口72.77万人、城镇人口14.82万人。
大美四川欢迎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