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然见晋中” 平遥古城最美的一天
2025年7月10日 星期四 晴
今年暑假,我怀揣着对历史的无限憧憬,和爸爸妈妈踏上了前往平遥古城的梦想之旅。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古城,宛如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块砖石、每一条街巷都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沧桑。
榆次到平遥距离不是很远。我们开车很快就来到了平遥古城,踩在平遥古城的青石板路上时,我的运动鞋底像装了弹簧——这些被踩得发亮的石头,说不定五百年前也有个扎小辫的孩子跳过呢!导游阿姨笑着说,这些石板路是“古城的日记本”,每道裂纹里都藏着故事。
最让我瞪大眼睛的是日昇昌票号。推开厚重的木门,一股淡淡的木头味混着墨香飘过来。墙上挂着的汇票像极了古代的“微信转账”,但比手机支付厉害多了——据说当时在平遥存一两银子,到北京能取一模一样的数目,还不用担心被人冒领。讲解员叔叔拿出一张仿制的汇票,上面的花纹像迷宫,他说这是最早的"密码",只有票号里的大掌柜能看懂。我突然觉得,古代人的智慧一点不比现代人差!
在平遥县衙,我还当了回"小县太爷"。穿上仿制的官服,坐在高高的公案后,看那些扮演告状的老百姓。原来古代审案子这么讲究,既要听双方说话,还要看证据,难怪衙门口写着"明镜高悬"。最有趣的是监狱,那时候的牢门是圆的,导游说这是告诉犯人"天圆地方",做错事就要受规矩约束。
傍晚在城墙根下,我看见一位老爷爷在用麦秆编小篮子。他的手指像变魔术,枯黄的麦秆转眼就成了活灵活现的小鱼。“这手艺传了三代啦!”老爷爷笑着递给我一个“小蚂蚱”,草叶的清香让我想起奶奶蒸馒头时的味道。原来传统不是博物馆里的老物件,而是还在人们手里活着的东西。
回家的路上,我摸着口袋里的麦秆蚂蚱和日昇昌的仿制汇票,突然明老师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什么意思。课本上的历史在这里变成了能摸得着的城墙、能闻得到的墨香、能听得到的故事。平遥古城像一位慈祥的老爷爷,把过去的智慧轻轻放进了我的心里。
这次平遥古城之旅,不仅让我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更让我对历史和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它让我明白,历史是我们的根,是我们前行的动力源泉。我们应该珍惜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