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游来到上林县的巷贤镇,来到镇上已经是夜晚的20点,本以为巷贤镇也就是菜市场附近几条街圩就是巷贤镇的全部,内心想着第二天就离开巷贤镇游玩下一站。第二天清晨逛一圈来到老圩庄,走进老圩庄时惊讶发现,原来巷贤镇的精髓在老圩庄,而精髓的核心则是老圩庄内的磨氏宗祠。
老圩庄是巷贤镇的起底家业,形成于明朝嘉靖年间,至今有近500年的历史。老圩庄的形成则是由宾州人磨宏积、磨宏培两兄弟来此地落业,经过两代人的努力而成为当地小明名气的家族,磨姓族人生活的地方则起名磨庄。明朝万历年间,磨庄已形成50多户近300人的小集市,磨庄又是宾州走上林官道的必经之地,磨姓族人就开店建圩,磨庄又被当地百姓称为圩地。
明朝万历年间,地圩亦成为方圆20里内较有名气的集贸市场,来自宾州、邕州、武缘等官差、商贾、路人路过地圩都要停留歇脚。地圩的商铺、饮食店、茶店也因来往人员的增多生意异常的火爆,而此时的地圩不再是小型集贸市场,而是宾州、武缘、上林三地结合部的商贸中心。集贸市场到商贸中心的转变,足以见得地圩在当时的商贸地位有多么的重要。
随着地形商贸地位的提高,慕名而来地圩经商和落业的外乡人不断增多,明朝崇祯年间,地圩也从但磨姓为主的商贸中心变成以磨姓为主,多姓氏为辅的商贸城。说商贸城或许有点夸大,但不可否认此时的地圩商贸非常的繁荣,即便是县衙所在地的大丰圩都比不过地圩,如不是出于统治方面的考虑,上林县府衙搬迁到地圩都有可能。
地圩尽管多大13个姓氏,但主要还是以磨姓为主,所有的商贸交易都在磨姓生活区内进行,这个地方就是磨庄。磨庄是磨姓所生活的区域,地圩则是外地人对赶圩的称呼,其实磨庄河地圩就是同一个地方,唯一区别的是赶圩之地和磨姓生活的区域。随着地圩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建规模也不断扩大,至明末清初磨庄亦建成九街十八巷的中等小城。
地圩尽管以磨姓为主,但磨姓深知单独依靠磨姓家族不能将地圩保持繁荣昌盛,于是召集13姓人家商讨地圩未来走向。明朝崇祯帝末期,经13姓族老商讨决定集资建设一处赶圩场地,给南来北往的商人提供商贸交易的地方,这处就是老圩庄内目前保存为数不多的明代建筑——康埠。
清朝乾隆年间,乾隆帝微服私访至地圩,看到地圩商贸繁荣,百姓安居乐业,不禁感慨地处山区之地竟然有座如此繁华之城。由于微服私访,穿街走巷的百姓竟然问不出乾隆帝,但地圩百姓不排挤生人,碰面之时还热情而且非常有礼貌的打招呼,乾隆帝感慨道此地是“民风礼正、巷有贤人”之地。乾隆帝觉得此地叫地圩有点俗气,于是向上林知县建议改名为巷贤圩。
乾隆帝微服私访过地圩,感觉有点不可思议,广西土著经常起兵作乱,身为皇帝的乾隆不可能来到这么偏远的地方。但又觉得有可能,依照乾隆风流本性,能够吸引乾隆帝来地圩的应该是服务业发达。乾隆帝如真微服私访到地圩,想必应该是被地圩的官窑和灯红酒绿所吸引,没准有流落在巷贤镇的小阿哥也不是不可能。
广西民间,特别是壮族人居住的地方都有榕树,榕树几乎被当地百姓当熊猫保护起来,榕树保护的越好,长得越旺盛,也就能证明此地是人杰地灵,丁财两旺的地方。看到这么旺盛的榕树足以见得,地圩是个人口密集,后世辈出的地方。可惜的是一场太平天国运动把地圩给整垮,当地有一支拥护太平军的地方武装占领县城,还把上林县更名为澄江县。巷贤是乾隆起的名字固然是被打击的对象,地圩也因这场太平天国运动被整的生灵涂炭,13姓大部分逃跑,只留下磨姓人家支撑巷贤圩的存在感。
地圩之所以保留下磨庄这个地名,就是从磨庄到地圩到巷贤,一直都是磨姓家族生活在这里,即便乱世各姓族人纷纷离开,磨姓家族仍旧坚持留在这里,不把此地叫磨庄都对不起磨姓家族这份坚守。老圩庄内保留有康熙年间修建的磨氏祠堂,现已列入文保,不知是县级还是市级,磨姓毕竟是稀有姓氏,堪比熊猫血,磨氏祠堂是市级文保都觉得有点低,至少是省级文保。
小巷里有大娘的这张图片看似非常的普通,但深挖其历史得知小巷非比寻常。昆仑关战役时期,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副军长郑作民曾在这里小住,并且还将小巷里的民房当指挥部。可惜的是副军长郑作民在昆仑关战役中殉国,1986年国家追认郑作民为革命烈士,这条小巷则是革命烈士郑作民最后生活过的地方。
磨庄,也就是现在的老圩庄,其内还保留有众多古建筑,骑楼、炮楼、民房算是普普通通,康埠、磨氏宗祠才是老圩庄的精索。穿梭在老圩庄的大街小巷,进入每栋普通民房,通过历史悠久的过街楼,仿佛带你穿越到明清时期的场景。感受到的不仅是老圩庄曾经的繁华,更能体验到老圩庄厚重的历史气息,明清时期的文人墨客、纨绔子弟还有文人墨客经常来老圩庄光顾,想来老圩庄一定有他独特的魅力。喜欢参观老街古村落的朋友,有时间何不前来走走,预祝大家旅途愉快。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