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丁字口“晨光”雕像(图片来源于网络)
说起遵义“丁字口”,应该大多数遵义人都到过或听说起过,因为它是遵义城市标志性的地名。它位于遵义市红花岗区“中华南路”、“新华路”和“中山路”的交汇处。三条路在这里呈“丁”字形交汇,所以这里被称为“丁字口”。历史以来,这里一直是遵义的中心和交通节点,是遵义最繁华的地方。这里的“百货大楼”、“熊猫厕所”、“地下商场”等建筑已经深深地刻入了老遵义人的记忆。位于丁字口转盘中心的“晨光”雕塑,四个人托起一个金色的球,被喻为“遵义人民托起明天的太阳”,象征着遵义人民的奋力拼搏。每当夜幕降临,晨光雕塑在喷泉和灯光的映衬下,顶部闪耀着金色的光,底部的喷泉被灯光照耀成五颜六色,加上周围花坛各式花草的陪衬,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也因此成为了遵义城市的地标。
“晨光雕像夜景”(图片来源于网络)
遵义丁字口,与遵义这座城市的历史相生相伴。唐乾符三年(公元876年),入黔穆氏始祖穆星天参与征讨盘踞播州地域的南诏势力有功,封得穆家川之地(今遵义老城),世袭经营,此应为遵义老城建城之始。可惜在穆氏辛勤经营穆家川三百年之后,南宋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播州杨氏土司首领杨轸“赏病旧堡隘陋,乐堡北二十里穆家川山水之佳,徙治之”,从而强迁至穆家川,穆氏只得被迫迁至湘江河对面的白田坝重新兴业。而当时的白田坝,就是今天的丁字口及周边一带。
遵义丁字口老照片(图片来源于网络)
虽然,穆氏在白田坝经营的时间并不长(大约40余年),但为遵义新城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他们在这里重聚众人口,建街巷,兴家庙,让今中华南路一带至今还保留有穆家巷、穆家庙的名称。有了穆氏兴街的基础,中华路这条遵义历史名城的中轴线,逐渐成型,并慢慢延长,历经近千年的发展,终于成就了今天的繁华。自古以来,中华路商铺众多,因有其重要的商业价值,吸引了众多商家迁此投资兴业。特别是近代沿途多家银行和学校入驻,“百货大楼”矗立于丁字口路口,让中华路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成为了全遵义城区最繁华的街道。
上世纪60年代丁字口百货大楼(图片来源于网络)
旧时的桃源山上,曾建有寺庙。人们为了纪念唐代诗仙李白的夜郎之行,还在桃源上修建了怀白亭。《川志》载:“怀白亭在遵义桃源山,毁坏,明代文渊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王应熊重建。”后来,人们又在桃源山上修建了太白亭。清代嘉庆年间,遵义知府遵律又在桃源山顶新建了一座规模宏伟的谪仙楼。后来山上陆续修建了会仙亭、听莺亭、仙界亭、刘公祠、江公祠、周公祠、观音堂、张爷庙等。大约在1920年前后,桃源山成为遵义最早的公园,从丁字口至桃源山有宽约5米的石板路(名为公园路)。那时,宽大的石阶从丁字口直达桃源山上,两侧高大的梧桐树下店铺林立,热闹非凡,足见当时丁字口的繁华。
遵义丁字口鸟瞰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时代的快速发展,丁字口周边的茅草屋、木结构店铺逐渐被砖木结构的中西结合式建筑所代替,官邸、银行、学校新式建筑逐渐入驻中华路,丁字口成为了城市人流、车流交汇处。上世纪末,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丁字口人口进一步聚集,城区第一个公共厕所“熊猫厕所”在中山路口建成。由于地面空间发展受限,于是地下商场开辟。那时,丁字口地面车行道车流呼啸,人行道人流如潮,地下商场吆喝成片,盛况空前。1996年,“晨光”雕塑这个城市地标落成,为丁字口又增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2011年遵义市政建设的高潮中,中华路被拓宽改建成现代柏油马路,两侧街道商铺楼房也进行了现化代式样改造,让丁字口焕然一新。2024年,随着“晨光”雕塑、地下商场升级改造完成,让丁字口又一次站到了遵义地标和商业中心的前沿。
遵义丁字口“熊猫”厕所(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是,在近年来遵义城市扩展的进程中,丁字口商业中心的地位在不断地受到新的挑战。特别是汇川区、新蒲新区的开发建设,不断地分流着中心城区人口,直接影响了丁字口商业核心的地位,人流和商贸渐不如前。但不管怎样,丁字口领跑遵义经济的历史是不可否定的,其在发展的漫长岁月中,沉淀的历史与文化是值得记录的。并且,待遵义城市规划建设基本定性之后,丁字口城市中心的核心位置,定会回归。
遵义丁字口地下商场(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华路夜景(图片来源于网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