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篇主要以刘郁卿老先生书写回忆的历史史料为主,他是历史见证人,刘郁卿老先生是柳州的知名人士,自1937年从事中药业,在药材行业中颇有声望。1949年被选为柳州商会理事长,与柳州商界有广泛的联系,对沙街情况也比较了解。柳州昔日的沙街(后名柳江路),已于1988年6月中旬全部拆迁完毕,另行改建。原先曾被称为柳州的经济活动中心,已成历史陈迹。
柳州府地图
柳州府,东至平乐府四百五十里,西南至南宁府五百七十里,西至庆远府二百三十里,北至贵州黎平府六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四百里,至江南江宁府四千五百六十五里,至京师七千七百三十二里 。
古百越地。秦为桂林郡地。汉属郁林郡。后汉因之。三国亦属桂林郡。晋、宋以后因之。隋开皇十二年,置象州(治马平县。祝穆曰:三国吴析桂林郡置马平郡。梁大同中,兼置龙州,治龙江南岸。隋废郡,徙州治江北,寻废州,而以马平郡置象州。与史志不合)。大业初,州废,仍属始安郡。唐武德四年,置昆州,寻曰南昆州。贞观八年,改曰柳州(以地当柳宿而名)。天宝初,曰龙城郡。乾元初,复曰柳州。光化三年,属于湖南。五代汉乾祐三年,为南汉所取,仍曰柳州。宋因之(亦曰龙城郡。《宋志》:州治马平。咸淳初,徙治柳城县之龙江北)。元曰柳州路(元志》:至元十三年,置安抚司。十六年,改为柳州路)。明初,曰柳州府,领州二、县十。今因之。
府襟带楚、黔,控扼蛮洞,山川回环,封壤辽远(《志》云:柳州形势,东北达昭、桂,西南接黔、邕,控扼番落,封疆不啻千里,众流逶迤与牂牁会,边于夜郎,为骆越要害,足以控制诸蛮云)。驭之得其道,可以荡黔江之氛翳,清岭表之烽烟也。
——来源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沙街的来历
柳州在铁路、公路未筑之前,专区各县货物,如粮、油、糖、豆等笨重商品,均用木船运来。上河柳城等地的多停泊在小南门码头上下,下河梧州桂平等地的多停泊在益昌码头上下,至于运江象州洛埠等圩渡,则停泊于洛埠码头;其余木排柴炭停泊在西门马草坪至四德庵一带。
来源 1947年柳江县城市图.1万分1地图
柳州昔日有城,城门早开晚关,商旅不便,一些商贩因就沙滩斜坡上建立简单的茅寮茶店,招揽生意,进而有船头中人(牙人)再发展到货栈商店,代客买卖。几百年来,由初期的简单建筑,建了毁、毁了建,到清朝乾嘉年间几经沦桑,发展成行成市,形成"沙街"雏形。光绪末年,沙街靠城墙向南的建筑已相当整齐,一般两三层楼房,三隅砖墙,尺方杉木横梁结构,可以堆商品,作栈房,不怕水淹。沿江边一带,则多为陶瓷铁锅及竹器编织等手工业,房屋比较简陋,每间屋后均以杉木作柱,架向河滩斜坡。每遇柳江暴涨时,多有崩塌摧毁。
所谓"平码行"
沙街有陶瓷铁锅、五金白铁、竹器棕缆、旅店饮食等行业,但以平码行的生意最大。
所谓平码行,是指辛亥革命前,商场交易,使用银两结算,平码行为代客买卖行业,一般均设有天平,当收入和支出银两时,用标准珐玛过秤,以示公平准确,无所偏差,两不相亏,以此得名。
辛亥革命后,商场交易,改用银元,物价和结帐以元为单位,代客买卖的行业,订出公约,对买卖双方,均收佣金(手续费或叫服务费)取2%,即按金额加2%或九八折找数,故又称之为"九八行"。个人做这种买卖的叫"九八佬"。1937年当时国民政府通饬全国商会:代客买卖行业,一律改称经纪业。自此之后,代客买卖行业,均须加入经纪业同业公会,平码行又改称经纪行。
柳州市何时始有平码行?已难稽考。民国初年,沙街较著名的平码行有益昌行、大隆行、广荣行、德安行、宝太行、祥太行等十家,朱全安,吉祥,厚昌则兼营杂货,也就是代客售出货物后,客方需购进杂货时,由自己批发给顾客,顺便又赚回一笔。以后德吕行,明德行、大成行、桂德行、顺福行、厚福行……陆续开业。到1937年抗战前夕,平码行成立经纪业同业公会时,有会员二十五、六家、第一任理事长为德昌行代表梁荣。
1910年柳州至梧州已有拖驳行驶。1913年左瑞垣、陈敬堂集股成立集成公司,有利国、利富、利民、利强四艘电船,为柳梧线客货服务,平码行一度繁柴。但不久政局动荡,四乡土匪猖狂,行旅不安,交通多阻。1928年一场大火灾,益昌码头以上,荡然无存,新柳江以西的平码行,无一不受损失,益昌行、宝太行、祥太行等均未复业。1930年后,广西政局逐渐稳定,沙街开辟马路,加宽整平、改名柳江路。柳城县的李春奇兄弟以雄厚的资本在小南路斜坡转角处开设万丰行,一时柳城、大埔、龙头、和睦等地所产大米、油类、黄糖、大豆等农副土产,70%交该行代销代购。
长安著名商号如兴记隆、广隆兴等则集资在柳州设仁泰行,华兴行、泰丰行也先后开业,少数民族地区的桐油、茶油、晒纸,香菇等土产,多在这几家平码行出现。柳梧航线于隔日或三、四日即有电航行,由梧州载上的生盐、火水油等多是由德昌行、济记桂德行等代梢。柳州上游的融江、榕江、龙江每日有几艘或二三十艘船只往来运货。平码行生意繁忙,也带来沙街的兴旺。影响所及,如竹器棕缆业的米围、竹筷、棕缆,广益的陶瓷、五金,永祥、李西昌、黎成信的生熟切烟,福兴样、怡太、和源的酱油、腐乳等,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合股生意
平码行几乎全是合股生意,即如当时资金雄厚的益昌行、万丰行、德昌行也是合股生意,他们与梧州、长安甚至到广州、上海、香港均有联系,故平码行信息灵通,又由于其货物是整批购进,整批销出(也有拆散批发),资金周转快。还与客商合资经营行商生意。业务较大的平码行,在广州、梧州、南宁、汉口、上海、香港等地派有长住人员,或与当地有联系的商号挂勾,互通信息,甚至互相套汇。每天早上7-9点,一些商号的经理或掌柜(买卖手)都要到沙街的平码行走走,探行市情况。抗日战争后,平码行增多,市场复杂化,平码行为了自己的业务生存,货物成交数量价格逐步保密。但探行情之风,直到解放初期还存在。
一般人以为沙街平码行的人,都是大老板。据我所知,并不尽然。这些平码行自有资金,小型的三、四千元(银元),中等的1万元上下,较大的三、四万元不等,多为合资,超过10万元资金的寥寥可数。大致代理及代销代购的行号资金少,以自营为主的资金较大。平码行经营的业务,对沟通城乡物资交流,便利外地客商,促进生产,繁荣市场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这个行业投机性大,有的资本家为了追求暴利,操纵市场、哄拾物价,对市场供应又起着破坏作用。
民国十年间,军政商贩卖的鸦片烟,竟有几家行号代销,黄金白银,更是随时交易。又有广荣行、桂德行纯为代理美孚洋行、德士古洋行的汽油、火水油,它的业务要受着来货多少所影响。又如当时的植物油脂公司、同福行,有银行作后台,他们吞吐的桐茶油外贸物资,也对市场影响很大。在他们抢购时,桐茶油一般涨价,而他们缩手时,价格往往看顺。
代客买卖
代客买卖,原是平码行的主要业务之一。买卖成交后,根据客人要求,可以代包装、付运、结帐。长期有货物买卖的客商,可在平码行住宿,食宿不收费。(兼旅业的收费)。
抗日战争前,沙街的平码行,一般讲是比较正派的。客货到来时,即派打杂(或秤手)到船上取样品,若不能取样品的,则用纸条写明某地某号来货(如油类)数量若干,放在柜台显眼处,有样品的则另设木架摆出,让顾客看样选购。议价成交后,有样品的,买主包取样品,提货时如不对样品,可以退货。设有样品的,成交后到船上或仓库看样确定,或先看货后议价,看货议价成交后,双方不能反悔,反悔要赔偿对方损失。
货物成交后,平码行即在商品成交簿上注明月日、字号、成交商品数量、单价等字样,成交后双方恪守信用,以后价格涨落,均不得反悔。一般三日提货。
抗日战争前,市面稍有信誉的商店,多数是取货后,牙期(旧历初二、十六两日)结帐,平码行也是如此,因此市场银根活跃,谁也不敢到期不还帐,一失信用,以后自己只有现金交易了。
货物已经销出,平码行不论是否已经收到货款,三到五天内一定结帐,或代客户购货,或找付现款,交原船带回给货主,货主自己带来的由货主自理。有交情的客商,遇货物滞销时,还可在平码行预支货款,待货物卖出时再行扣还。
委托平码行代购代销,货物到埠时、随行就市,不留盘,其价格买卖主权,完全由平码行决定,(客人限价的倒外)。平码行的买卖手,为了本行名誉,必然要维护自己客人的利益,不会随意抛售或马虎进货。只是市场物价,时有波动,不是一成不变的。
战时畸形繁荣
1938年前,柳州平码行的负责人及股东,多数为粤籍人士,既是广庆堂会员也是商会会员,因此,平码行的行规公约,交易纠纷,在柳州总商会即可解决。广州、上海、汉口等大城市沦陷后,柳州人口增多,商业发展,平码行人员和顾客,已不仅是广东人,平码行的老规矩,也因互相竞争,随时代而改变,如2%的佣金,有的少收一方的,或不收卖方而收买方的,甚至只收1%的。买卖改为秘密进行,不公开成交价格,柜台面不再设置成交簿。原来的牙期结帐改于发货收款。抗战期间,平码行统一改称经纪行了。当上海失守、广州沦陷、敌人且有沿西江而上之势,柳州的经纪业务在停顿观望。
但在几个月后,随着战事胶着,梧州至肇庆水路交通又逐渐恢复,接着由肇庆至三埠、广海、沙坪等陆路交通,也陆续打通,这时经纪业除留一部分资金应付代客外,大部分资金组织"走帮"把部分大米豆类土产品运梧州、肇庆,偷渡敌人封锁线九江而至广州,由广州抢运百货、五金、纸张、西药、新成药以及洋纱、布匹等工业产品,也有井三埠、广海偷渡日伪封锁线而进出港澳的,还有大宗的桐油、茶油、青麻、八角等七产经玉林、广州湾(今湛江)输往香港,又由香港运回西药、布匹等必需品,其后广州湾被封锁,又改走南宁、东兴、河池路线。这种冒着敌机轰炸和敌人封锁的危险,往往是由人力挑运,自行车载,运输十分困难,既要避开敌人,有时还得向"大天二"缴纳行水。
由于有利可图,"走帮者"仍趋之若鹜,一时紧俏商品如布匹洋纱、百货、西药均可在市场上大宗购到,柳州市场出现畸形繁荣。沪、汉、穗、港疏散到柳州的富商巨贾,不少插手市场,云南、四川,贵州西南几省客商,也纷纷来柳设庄,1944年,柳州市银行曾达20多家。随着先后开业的经纪行有生记行、联福行、达成行、泰丰行、同福行、均泰行、华兴行、安盛行、诚昌行、诚泰行、联生行、中兴行、和祥行……等,参加经纪业同业公会会员达80多家。有两家还是专营药材的,如培新路的昭信行,河南路的广协行,来客绝大部份是重庆经营药材的住商或行商,也有昆明、贵阳的药商。
1943-1944年间,柳州经纪行的生意和成交货物数量金额之大,是前所未有的;洋纱一百几十件,布匹一千几百匹,甘草当归几百件,胡椒砂仁十吨以上,随时有顾客成交。除了柳江路之外,福建街、河南路、谷埠路都先后有经纪业开业。经纪业愈多,市场投机性愈大,以前的行规、公约多被破坏,商业道德日益沦丧: 有的挪用卖方贷款,有的套取外汇,有的欺骗货主,买空卖空,哄抬物价、形形色色,无所不有。
战后萧条
1944年11月日寇侵入柳州,柳州的经纪业几乎全遭损失。次年六月,日寇退出柳州,烧毁全城三分之二的房屋,柳江路被焚房屋只余30多间了。
柳州经纪行多是合股生意,一旦损失,原来字号就难以复业,只能重新组合。到1945年底,能复业的,只有万丰、仁泰、新记、华兴等几家。以上河客为股东的经纪业,先时著名的厚昌,一部分人另组杂货业,一部分人另组来亨行。又如德昌行也未能复业,梁荣与黄琳、王之祺(后退股)合组德祥行,又如桂德行虽然复业,但美孚洋行的汽油已另有人代销,桂德行空有其名,周君矫不得不另组国华酒家,以图再举。柳江路发生巨大变化。
同年年底,柳州航空站开始有汽油空桃投标,以后又陆续向外投标废旧物资及飞机残骸。柳江路新开的德祥行,和泰、骆濂等,有的集股投标,或是借款投标。当时市场混乱,五金器材奇缺,投标后分批折卖,都获得了好处。这时的经纪业,多数已是以自营为主,代客为辅了。如万丰行、仁泰行、华兴行、新记行、厚福行……都是经营桐茶油大宗土特产。这时期在经纪业同业公会登记的会员约有120多家。
1947年间,广州香港的经济基本恢复,过去运货来柳州的客商,或到柳州采购的顾客,多在柳州中转。川滇黔的药材、土产,到柳州就很少停留,而转运往广州或汉口去。柳州经纪业生意渐趋萧条,资金较多的也到广州设庄,重心转移。1947年以后,开业者少、歇业者日益增多。尚能支撑的几家也只有门面招牌,实少资金自营,加以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不少字号靠借贷过日。柳江路的口息(指每百元每口的利息)由0.3%提到0.8%,通货波动最激烈时,日息最高出现3%到4%(即100元每天利息3一4元)还要先扣利息,每百元只得97元应急。
由于通货膨胀,带来物价飞涨,人们对法币关金已失去信心,市场交易,均以光洋为本位,资金和工资、租赁等或以港币,或以光洋,或讲大米,或以洋纱折算,金融一片混乱,五元一元的钞票、被叫做"湿柴"。大宗交易或拒收、或贴水,一般商店都不愿存法币过夜而转向抢购黄金白银外币。柳江中路出现独特的黄金白银外币市场和日息买进卖出等投机市场:或在骑楼底,或在街中心,或两人私语密斟,或三、五人哄拾压抑,东一堆人,西一堆人,"九八佬"惶惶如"丧家之犬"。
尾声
经纪业改做黄金黑市买卖,一般多是三几条,稍为大笔的二三十条。最高时一天成交过千条(泰条六两庄,港条十两庄)。在这种市场投机中,操持谨慎者虽赚不多,危险较小,胆大任性者,起落相当惊人。1948年,骆濂"一夜赔了两间房子"。著名的惠德行,华记钱庄,一年间也倒了10多万元,经理人逃亡。
由于市场混乱,影响市容,柳江县商会曾在梳子街口设立交易所,因地方小,不够应用,后又迁至黄公巷20号。不久后禁止黄金白银外币买卖,柳州交易所也就关门。此后国民党的经济随着军事溃败而总崩溃。1949年11年25日柳州市解放,柳江路的畸形市场自然地消失了。
【说明】
1、本文纯属个人整理的学习资料和史料,仅供参考,资料参考《柳州文史资料》、《读史方舆纪要》、网络;
2、图片主要来源网络、个人收藏,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中华文化精神;
3、欢迎多多交流,难免有疏漏之处,还请多多指正交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