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津区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西南,东连双流,西接邛崃、大邑,南邻彭山,北毗崇州。2020年撤县设区,是天府新区重要组成部分,获评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四川省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区、四川省“互联网+政务服务”首批示范县。距今4500年的宝墩遗址,是长江上游地区时代最早、面积最大的史前城址,也是成都平原稻作文明发源地;国家级文保单位观音寺明代壁画和塑像艺术价值极高,塑像“飘海观音”被誉为“东方维纳斯”;拥有“古今第一忠孝儒林”纯阳观,以及剪纸、灯谜、端午龙舟会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
历史沿革
新津区古为蜀国地,秦为蜀郡地。汉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始置武阳县,属犍为郡,县治在岷江正流东岸江口镇(即今彭山县双江公社驻地)。汉昭帝始元三年(公元前84年)移键为郡治于武阳。此时武阳县,实兼今新津、彭山、眉山、仁寿、井研五县大部分境地。武阳县治东有汉安桥(玉津),把成都平原与眉(眉山)嘉(嘉定,即今乐山)平原连通起来,故水陆皆汇于此,地势十分险要。
汉安桥是竹索桥,不能通行车马,且常被大水冲断,行旅阻绝。东汉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犍为太守李严凿天社山山嘴(宝资山),沿江修路,使车行直通眉嘉平原。并在此处的金马河、西河与南河上分别架桥形成沟通成都、眉嘉两大平原的新渡口,谓之“新津”。新津之名始此。此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新渡口日渐繁荣,梁时已发展成为“新津市”。原汉安桥渡口(玉津)逐渐废弃。
三国、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期间,武阳均属益州犍为郡,新津一直隶属武阳县。南齐时,犍为郡治迁还焚道(今宜宾)。梁武帝大同十年(公元544年)改武阳县为犍为县。西魏改犍为县为隆山县。北周闵帝元年(公元557年)始置新津县,迁键为郡治于此,据新渡口得名新津县。县城迁到天社山南今邓公场附近,即《华阳国志》所谓“六门水”(朱遵拒公孙述战死处)地。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键为郡废,新津属蜀州(治成都)。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废焚道县入新津,改隶蜀郡(治成都)。县治迁至皂里江东岸新津市,即今五津镇东机场坝内(《隋志》)。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新津改属蜀州(崇庆州),县治迁至皂里江西岸、南河北岸的新县城(即今武阳镇)。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蜀州为成都府,日南京,新津隶属之。唐、五代期间,郡、州建制兴废更迭多次,新津仍属益州、蜀郡(均今成都)。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新津属蜀州(治崇庆),隶西川路。真宗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新津仍属蜀州,隶益州路。南宋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升蜀州为崇庆府,属成都府路。新津属崇庆府,隶成都府路。元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降崇庆府为崇庆州,新津属崇庆州,隶成都路,统于四川行中书省。明代沿袭此制。清代直属成都府。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双流并入新津。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又分县而治。民国初,新津属西川道。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属四川省第一行政督察区。
1949年12月25日,新津解放,初属温江专区,1950年5月改属眉山专区,隶川西行署。1953年3月眉山专区撤销,新津复属温江专区。1960年4月29IⅡ,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新津县建制,将原来新津县的行政区域划归大邑县,合称大邑县。1962年4月恢复新津县建制。1983年3月3日,实行市管县,撤销温江专区建制,新津县划归成都市管辖。2020年6月19日,四川省政府官网公布了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撤销新津县设立成都市新津区的批复。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新津县,设立成都市新津区,以原新津县的行政区域为成都市新津区的行政区域,新津区人民政府驻五津街道模范街56号。6月30日,成都市新津区正式挂牌。
行政区划
1950年1月26日,新津县人民政府通令:将全县划分为三个筹粮区:第一筹粮区辖城厢1镇和顺江、兴义、仁和(今万和)、文井、龙马5个乡;第二筹粮区辖五津、花园、中兴(今兴乐)、花桥、安仁(今黄渡)、普兴、金华7个乡;第三筹粮区辖太平、方兴、铁溪、永商、邓双5个乡。分别成立区筹粮委员会,代表新津县人民政府在该区的直接领导机关。
1950年4月成立新津县第一、二、三、四区区公所,辖1镇17乡。各乡镇,早在2月已先后成立乡、镇农民协会,农协分会,代行乡村政权办理征购粮草,减租退押,清匪反霸和土地改革等工作。从1951年下半年至1952年上半年各乡土地改革后,都相续成立乡、镇人民政府和村政权,区公所改为区人民政府。这时,全县共有4个区,18个乡,247个村,2519个组。第一区辖城厢、五津、金华、邓双4个乡,区政府初设邓双乡邓公场,后迁城关镇小水南门处;第二区辖花桥、中兴、花园、安仁、普兴5个乡,区政府设花桥乡花桥场;第三区辖顺江、文井、龙马、仁和、兴义5个乡,区政府设顺江乡张大公馆;第四区辖太平、方兴、铁溪、永商4个乡,区政府设太平乡太平场。
1954年3月25[日,根据省委精简机构精神,调整区的建置,撤销原新津县第一区人民政府。建立新津县一、二、三区人民政府和新津县城关区人民政府。原第一区所辖城厢、金华、五津、邓双4个乡,分别划入一、三区和城关区管辖。调整后,城关区辖城厢乡城镇部分(4个居委会)、五津乡的街道部分(单独建立五津镇居民委员会),及邓双乡的邓公场(单独建立居委会),区政府设城关镇;一区辖花桥(含原五津乡的乡村部分)、中兴、花园、安仁、普兴、金华等6个乡,区政府仍设花桥场;二区辖顺江、兴义、仁和、文井、龙马5个乡及城厢乡9个村,区政府仍设顺江乡张大公馆;三区辖太平、方兴、铁溪、永商、邓双5个乡,区政府仍设太平场。8月划出花桥乡的群力、柳溪两村,金华乡的覃安、金华、白果、五星4村共6村组建和平乡,乡政府设岳店子,属一区管辖。
1955年12月26日,县人代会作出撤区并乡和设置6镇的决定。1956年初,正式撤销了城关、一、二、三区和城厢、安仁、和平3乡建制。城厢乡城区成立城关镇,城厢乡农村9个行政村划归顺江乡;安仁乡13个行政村,分别划归花园(3个)、中兴(3个)、普兴(7个)3乡;和平乡的6个行政村,则分别归原划拨乡。同时,在五津镇、邓公场、花桥场、永兴场、太平场分别成立镇人民委员会。这时,全县有花桥、中兴、花园、普兴、金华、顺江、文井、龙马、兴义、仁和、太平、方兴、铁溪、永商、邓双15个乡;城关镇、五津镇、邓公场、花桥场、永兴场、太平场6镇。
1958年10月,新津县各乡成立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制。公社下一般以原行政村为单位,设生产管理区,简称“管区”(1962年后改称大队),管区下以原农业生产合作社为单位,设立生产队(又称中队)。全县有花桥、中兴、花园、普兴、金华、顺江、文井、仁和、兴义、太平、铁溪、方兴、龙马、永商、邓双15个公社。10月,花园、中兴、花桥联合为花桥公社(联社),花园、中兴为分社。12月,撤销中兴分社,分别并入花桥公社和花园分社。
1959年撤销五津、邓公场两镇建制,划归城关镇为五、六居委会。撤销花桥、太平、永兴三镇建制,划归各该公社管理委员会领导。
1960年,新津并入大邑县后,调整了部分公社的区域,原属大邑县的沙渠公社的一部分并入文井公社,原属新津县的龙马公社分别并入韩镇公社、文井公社、新平公社(原太平公社)、顺江公社。
1961年“体制下放”时,恢复中兴、龙马和花园的公社建置。同时,将原安仁乡划给中兴、普兴的10个行政村收回,组成7个管区,成立安仁公社,公社驻黄泥渡。
1963年4月,经县人民委员会第10次扩大会议决定,又恢复五津、邓公、花桥场、永兴场、太平场5镇建制。
1966年1月县人民委员会决定,撤销五津、邓公、太平场3镇建制,五津城关镇仍为五居民委员会,邓公场归邓双公社管辖,太平场改为生产大队,归太平公社管辖,同时,将花桥场、永兴场两镇改属花桥、永商公社管辖。这时,全县共有公社16个,生产大队187个,生产队2106个,县辖镇1个。
1979年底,总人口为249959人,其中农业人口222916人。汉族。操川南方音。所属1个镇(武阳镇),16个公社(花桥、长乐、花园、黄渡、普兴、金华、顺江、兴义、万和、文井、龙马、太平、方兴、铁溪、永商、邓双),185个大队,1082个生产队。县人民政府驻县境中部的武阳镇,海拔高度458米。距省会成都40公里。县境地形略呈圆形,以武阳镇为中心,周围都未超过15公里。
1980年11月,新津县进行地名普查时,公社(镇)一级更名的有:中兴公社更名长乐,后又更名兴乐;安仁公社更名黄渡;仁和公社更名万和;城关镇更名武阳镇。
1982年12月,正式改公社为乡,全县共有16个乡,1个镇。即花桥、兴乐、花园、黄渡、普兴、金华、顺江、文井、龙马、万和、兴义、太平、铁溪、方兴、永商、邓双16乡及武阳镇。乡下为村(原生产大队),以当地习用地名为村名。村下为居民组(原生产队);镇下为居民委员会,居委会下为居民小组。
1985年,全县共有1个镇,16个乡,187个村,1256个村民组,武阳镇辖5个居民委员会,94个居民组。另外花桥场、永兴场、邓公场、太平场各有1个居民委员会,共26个居民组。
1992年辖3镇、14乡、187个村,9个居民委员会,1256个村民小组。
1997年,新津县面积331平方千米,人口28.2万,辖5镇2乡。县政府驻五津镇。
1999年,新津县辖10个镇、4个乡:五津镇、花桥镇、金华镇、兴义镇、安西镇、新平镇、永商镇、邓双镇、普兴镇、花源镇、兴乐乡、龙马乡、黄渡乡、文井乡。
2000年,新津县辖11个镇、5个乡。
2002年,新津县辖12个镇、4个乡。
2004年9月8日,撤销黄渡、兴乐、龙马、万和4个乡。将原黄渡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普兴镇。普兴镇政府驻普兴场。将原兴乐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花源镇。花源镇政府驻花源场。将原龙马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新平镇。新平镇政府驻太平场。将原万和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兴义镇。兴义镇政府驻兴义场。同年,新津县辖11个镇(五津、花桥、金华、兴义、安西、新平、永商、邓双、普兴、花源、方兴)、1个乡(文井),42个社区委员会、61个村委会;面积330平方千米,人口密度935人/平方千米。
2009年,新津县花源镇、新平镇、邓双镇、花桥镇、永商镇增设街道办事处。分别设立:花源街道办事处、新平街道办事处、邓双街道办事处、花桥街道办事处和永商街道办事处。增设街道办事处后,镇政府与街道办事处合署办公,实行“两个牌子,一套班子”,行政管辖区域和镇政府驻地不变。
2014年2月12日,撤销五津镇,设立五津街道。10月2日,国务院同意设立四川天府新区。普兴街道位于四川天府新区规划内。
2017年,新津县设五津街道、花源镇、花桥镇、金华镇、普兴镇、兴义镇、邓双镇、永商镇、新平镇、安西镇、方兴镇、文井乡12个街道·镇(乡),共有64个村,42个社区(农村34个,城镇8个)、1364个村(居)民小组。县政府驻地五津街道。
2019年12月24日,撤销普兴镇、金华镇,设立普兴街道;撤销花桥镇,设立花桥街道;撤销花源镇,设立花源街道;撤销文井乡、新平镇,设立宝墩镇;撤销方兴镇,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安西镇管辖;撤销邓双镇,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永商镇管辖。
目前全区面积330平方公里,辖4街道4镇、81个村(社区),服务管理人口44万。五津街道、普兴街道、花桥街道、花源街道、兴义镇、安西镇、永商镇、宝墩镇。
大美四川欢迎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