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业的芗城区社区食堂芝山店
让“防空洞”这词再次走进视野
作为一名八零后
防空洞
曾经出现在我们的脑海深处
在儿童乐园隐秘的角落
有一个不敢涉足的洞口
在中山公园的广场
有一个出现在记忆里的迷宫
在漳州二中的山脚下
有一个铁锁把持的铁门
还有还有
在姜园亭以及不知名的城郊
……
一个个吹来凉风的洞口
冷不丁出现在路边
黑洞洞的
似乎是千与千寻里的那个路口
那里,似乎有另一个世界
等待和你对话
南山防空洞红色文化项目
在抗日战争时期,漳州人民挖出的防空洞,如同母亲张开的坚实臂膀,为饱受战火摧残的百万生灵撑起一片生命的穹苍。当敌机的轰鸣撕裂长空,这些深藏于地下的庇护所便化作最温暖的港湾,用坚硬的岩壁抵御纷飞的炮火,用无声的坚守守护着希望的火种。
1940年农历四月廿六,4架日本飞机在漳州南靖靖城上空投下2枚炸弹。为防日机轰炸,毗邻靖城的山城镇下碑村自然村挖了两口防空洞。
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国民党飞机频繁在闽南地区窜扰并散布细菌毒虫。漳州对全市民众开展以“反轰炸、反细菌”为主的防空宣传教育,并设立警报台、瞭望哨观察空情,各地组织工人和军民构筑简易防空掩体等。
1953年,全国第一次人民防空会议之后,漳州市公安局设置了人民防空科,负责人民防空工作,并颁布了《漳州市人民防空规则》《漳州市人民防空指挥部组织暂行条例》等。同时,在各机关、学校、街道以及企事业部门设立防空小组,自上而下建立了防空组织,培训了一批人防骨干,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增强民众防空的自觉性。
60年代初期,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防空建设的指示精神,漳州市加强了人防组织力量,配备了一定数量的人防干部,与军事部门密切配合,积极开展人防工作,训练人防专业队伍。
1969年,中央军委下达了加强全国人民防空工作的指示,漳州立即建立了人防战备工作机构(设在人武部),并发动群众,大搞“深挖洞”的人民自卫战争。此时,漳州人防工程建设出现了“党政军民齐动手、男女老少共努力”的大干快上新局面。
从1976年至1978年,两年的时间,漳州共构筑人防工程31506平方米,占总工程量的65%,是人防工程建设数量最多、建设速度最快的时期。
1978年全国第三次人民防空会议后,根据“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平战结合、质量第一”的方针,漳州加强对人防工程建设的领导,重视质量效益,组织专业队伍施工,进行了工程普查。
1985年人防工作实行战略转变,从过去以战备为主转向平战结合,从应急准备转向有计划有重点的长期建设,从单纯考虑战备效益转向全面考虑战备、社会、经济三个效益。
中山公园内,由早期人防工程改造的共享书屋
如今,防空洞的功能已不仅仅局限于防御,更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如旅游、纳凉、商业活动等,它们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利与乐趣。
然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防空洞始终坚守着它们的初心,为人民的安宁与幸福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来源:闽南日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