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的8月20号我出差去新疆。
我先去了北京,买机票。因为前些日子卓长仁劫机事件,机票控制的很严,我这样级别的工人基本上没资格坐飞机,因此厂里给我开了介绍信,到了北京市内的售票处,已经关门了,机票已经早就卖完了,听售票处的人说,晚上也许会有人退票,你们等等看。
到了晚上8点多 ,果然没错,有人来退明天早上的机票,我急忙挤到台前,买了21号早上的机票,票价是250块钱。我买完机票急忙找旅馆,可是没有客房了。就这样我在售票处门口蹲了一夜,到了第二天早上6点,机场大巴车来接旅客了,到了首都机场才不到7点我无所事事,在大厅里面溜达,想买点东西,可是东西太贵了,一直等到7点半过了,检票了,我乘的飞机原是“伊尔62”,现在改为“波音707”,原定起飞时间是7点58分,现在为8点。班次我记得是2438号。换了登机牌,乘务员就让我进类似“手风琴”的走廊,一进机舱,一股热浪扑面而来。我急忙回来,乘务员拦着我,不让我出舱,我是第一次坐飞机,懵逼了,机舱里没有人。乘务员告诉我打开空调。空调的风口就一点儿大,吹头吹不了身体。忙乎半天,乘务员看我狼狈的样子不禁笑了:您是第一次坐飞机吧?不要紧张,一会儿人多了空调都打开就好了。
我想坐沙发,乘务员不让我坐,说这是头等舱,我应该回自己的位子。
过了约10多分钟,机舱里的乘客都来的差不多了,他们都纷纷打开了头上的“牛眼”空调,机舱里面闷热的空气逐渐凉爽了。
现在我才看到机舱里面的空间不大,有约100个座位,一排5个,左边3个,右边两个,中间是通道。我走到机舱的后面,是3个厕所,两个是旅客用的,一个是乘务员用的。再往前走是“厨房”,柜子里面都是碗,碟,勺,各种各样的饮料,已经加工好了的食材。
这时乘务员广播了,让大家回到自己的座位,飞机马上就要起飞了。
我回到座位上,乘务员给旅客发放了一个中国民航的钥匙链,一把印着“中国民航”四个字的折扇,每人一份当天的人民日报。这是我第一次看见当天的人民日报,由于当时的印刷都是靠传真,电子版印刷,在天津都是看昨天的。我问乘务员:你们不是发烟吗?她说现在飞机上已经禁止吸烟了,所以就没有了。我来的时候就惦着这五支一盒的中国民航烟,完了,没有了,空欢喜一场。
8点了,飞机马上就要起飞了,乘务员广播让乘客系好安全带,我看着安全带的锁扣不知如何系,没见过这样的扣,鼓捣半天还是不得要领。乘务员过来告诉我如何系,我才系好。
飞机启动了,随着一阵颠簸,飞机起飞了,我的耳膜感到压力,过了几分钟就好了。飞行了一会儿,乘务员广播:现在的飞行高度是一万米,我的座位在中间靠窗位置,往下看,地面上的黄河像一条蚯蚓弯弯曲曲的,白云在我眼前飘过,煞是好看。
我正在看呢,飞机突然上下颠簸起来,乘务员告诉大家,因为气流原因,造成了颠簸,穿过去就平稳了。飞机飞了两个多小时,到了就餐的时间,乘务员送来了一盘“午餐”,有米饭,面包用锡纸包着的好像是黄焖牛肉,还有什么我忘了,餐具都是一次性塑料的,外面颜色是淡绿色的,里面是白色的。我吃完了,看见有许多人把餐具放到自己的包里了,我想问一下乘务员允许这样吗?她们好像没看见,我也把我的餐具放到了我的包里。乘务员过来问我们喝什么饮料?我问她都有什么,她说有咖啡,茶水,可乐。我说一样来一杯,她说每人就提供一种,我要了咖啡。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4个小时过去了,乘务员广播说新疆的乌鲁木齐就要到了,现在飞机开始下降,飞机从一万米高空分三次下降,那滋味不好受。
12点30分飞机降落在乌鲁木齐机场,我终于落地了。我一看乌鲁木齐的机场就好像天津的长途车站,太简陋了。接旅客的悬梯是红旗轿车的那种。
乌鲁木齐的天是碧蓝的,我已经多年没有见过这么蓝的天了。天津的天几乎都是灰蒙蒙的,我还记得天碧蓝的时候是在70年代以前了。
这就是我第一次坐飞机的经历。
我至今在也没有坐过飞机,不知道现在的飞机上的情况和以前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这是我到了乌鲁木齐的第二天寄回家的明信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