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薰衣草,点击右上角关注,每天为你分享【旅行攻略】与【个人精进】干货。
焦作武陟县一村庄,因道教八仙之一的蓝采和命名,村东竟隐匿着一座三教共融的三教寺。
它就是——兰封村。

兰封村,是焦作武陟县谢旗营镇下辖的行政村,坐落在武陟县城东北8公里处,东临云台大道(斗武路)、蒯村,西接修武小兰封村。
该村是谢旗营镇“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村子不大,约1700多口人,姓氏有毋、马、李、王等姓,其中毋姓400多。

先说下路线:我从焦作出发,先后打卡了张延陵村(名师张胪卿纪念地)→薛延陵村(九女冢)→小兰封村(吕布墓)→大兰封村(三教寺)→蒯村(蒯通墓)→杨堂(烈士陵园)。
离开吕布墓,穿小兰封来到大兰封,在村中问路时,刚好遇见了去三教寺的一位大姐,她说我们来的太巧了,这天是孙真爷生日,特意请了戏班子唱戏。很快,我们就来到了村东头的三教寺。
薰衣草小舍
,赞15
三教寺,原名三教堂,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原有山门、钟楼、三教堂等建筑,规模宏大,香火旺盛,历代都有修葺,可惜毁于1960年。现今看到的三教寺是近年来在原址上重新复建。
三教寺如同过节般,门口停满了车,说话声、唱戏声、唢呐声、二胡声……声声入耳,待我停好了车,大姐特意找人带我进入参观。
三教寺,座北面南,山门里的蓝色匾额上写着“三教寺”三个金色大字,落款为赵朴初,大门东西两边共有三个县级文保碑,东边两个分别是蓝采和墓及古墓群、兰封三教堂石刻,西边是三教寺。
穿过山门进入寺院,眼前豁然开朗,一眼就能看到寺院的整个布局,这些建筑古朴而庄重。路西一株造型独特的古树吸引了我,这是一棵约260岁高龄的桑树,树冠枝繁叶茂,虬枝盘曲,如一把巨伞遮住了半边院落。
转而看向东边,则是锣鼓喧天、欢歌阵阵,热闹无比,十里八乡的善男信女集聚在孙真殿前,共同为药王孙思邈庆祝生日。
继续向北前行数米,拾级而上,便来到了寺庙的核心建筑三教堂,三教堂是寺庙的主殿,供奉的是佛儒道三家的代表人物:释迦牟尼佛祖居中、道祖老子居东、儒家孔子居西。
除了三教堂,东西两侧还分布着多个配殿,东边有关帝殿和蓝采和殿,西边有广生殿(奶奶殿),东厢房有观音殿,南边有孙真殿。除了这些大殿,西墙边还立有很多石碑,分别是重修碑、功德碑等。
关于兰封村名的由来,源于八仙之一的蓝采和。
蓝采和,原名许伯通,唐宋逸士,出生地青海、四川说法不一,他是我国民间及道教传说中的八仙之一。
他的一生极苦,从小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经常穿着破烂衣服,腰系六寸腰带,一只脚穿鞋,一只脚赤足,夏天长衫内穿着厚厚的内衣,冬天躺在雪地里呼出的汽犹如蒸汽, 他一只手拿拍板,一只手提着自酿的蓝酒,边饮边行边唱。长期的流浪生活,让他尝到了人间疾苦,他看见穷人有病没钱看,就经常把卖唱得来的钱施舍给穷人,自己却一无所有。
十八岁那年,他开始行医后,来到太行山脚下一个无名村定居下来。他经常去云台山上采药,遇见没钱看病的穷人就不要钱,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有一天,他正在酒楼自斟自饮,突然一阵云鹤笙箫声响,五彩祥云飘至窗口,只见他轻轻一举飞入云中渐渐远去,靴衫腰带拍板丢在了地下,他成仙了,人们就把他的衣物埋了。
蓝采和去世后,人们为了纪念蓝采和的功绩,就给他建了个墓冢,为了让后人永远记住蓝采和这个名字,故把这个村子命名为蓝封村。后来,有村民搬出村子,在今修武一片地方居住,因村子小,还与故土相连,故取名小蓝封村。随着时间推移,蓝写成了兰。
蓝采和墓,位于三教堂西300米处,墓高12米,南北宽40米,东西长25米,总面积1.5墓。只可惜该墓在文革期间被铲为平地,如今已划为宅基地。
地址:焦作武陟县谢旗营镇蓝封村
旅行小贴士:
一日游线路景点:张延陵村(张胪卿纪念亭)→薛延陵村(九女冢)→兰封村(吕布墓)→武陟兰封村(三教寺)→蒯村(蒯通墓)→杨堂村(烈士陵园)。
作者介绍:薰衣草,读书写字游天下,爱写个人励志故事,旅行游记攻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