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城西区兴海路尕寺巷记
西宁城西区兴海路尕寺巷记
作 者 |李向宁(青海)
凭借湟水河与南川河交汇处的区位优势,仅有2.5公里长的兴海路如一条短粗而有力的丝带,在加强城中和城西经济和文化联动的同时,因打造河湟文化特色餐饮街,成为城西区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而一条名叫尕寺巷的小巷,如同大树的一枝分杈,悄然地藏匿在这条丝带的中段。
尕寺巷南北走向,长不过三百多米,却弯曲不直,灵蛇般的扭出个“S”形状,在岁月的长河里,蜿蜒出独属于自己的故事。
巷子不宽,七八米的样子,左边前后是自来水公司和广电局居民住宅小区,前者是一幢楼带一个小院,后者是两幢楼加一个小院,三栋楼皆为七层之高。这些楼房坐南朝北,东边均跨越街道多盖出一个单元,于是便形成了三个门洞,像三张嘴巴,吞吐着往来的行人与车辆。巷子右边是兴海路小学,一堵长长的围墙,庄重地伫立着,守护着校园里的宁静庄严和朗朗读书声。
城西区兴海路街道尕寺巷社区
走进巷子,穿过三个门洞,又一幢七层居民楼横亘眼前,恰好抵在小学围墙边,挡住了巷子的去路,街道只得向左直拐。绕过这幢楼后,再朝右拐弯向北延伸,路两边对面东西又是两处居民区,也是格局紧凑两幢楼带一小院,如同被城市挤压后喘息的小巢穴。再往前走几十米,巷子尽头,一座小清真寺静默而立,肃穆而庄严,尕寺巷的名字也正是由此而来。每到礼拜之时,头戴白顶帽、身着长衫的穆斯林信徒们,便三三两两步伐从容地走进寺中,迈入信仰的殿堂。那场景,宛如一幅流动的画卷,成为巷道里一道别样的风景,那肃穆的虔诚,是喧嚣市井里一段沉静的祷词,诉说着信仰的力量与传承。寺旁是一条百余级缓慢的阶梯,直通坡下的七一路,将巷子与城市大道相连。

曾经的尕寺巷,日子是滚烫的。在自来水、广电局两个院中间,临街开有一家专卖杂粮名为"梁记杂粮"的小饭店。店堂窄小,仅容五六张小桌,一二十人便塞得满满当当。那些荞面擦擦、莜面鱼鱼、青稞面搓鱼儿加上各种小菜卤煮,特色鲜明,吸引了四方来客,一时声名远扬。饭点时人满为患,只得增加桌椅至人行道上。店内店外锅气缭绕,香味弥漫,食客们欢声笑语回荡在巷子里,生活本真的味道和人间的烟火气便在这方寸之地缭绕升腾。
巷道右边,小学围墙下,几十米的人行道被卖菜的小摊位占得满满当当。青菜碧绿,萝卜水红,每日清晨,摊主们的叫卖声此起彼伏,“新鲜的青菜嘞”“西红柿便宜卖咯”,不绝于耳,热闹非凡。待到上学、放学时分,小学生们如潮水般经过,涌进涌出校门,与买菜的主妇、归家的行人摩肩接踵,巷道顿时成了寸步难行的河床。虽有些拥挤,却也充满了生活的活力。

巷道直对的那幢楼下,五家店铺一字排开,各具特色。最显眼的是“雪梅发轩”,店虽不大,却收拾得干净整洁。店主是一位手艺不凡的女理发师。剪刀和梳子在她手中上下翻飞,邻里街坊的头面,几乎都托付于她那双灵巧的手。理发店旁边,是一家小超市,食品、烟酒俱全,满足着居民们日常的需求。旁边的叫“咕嘟煮”的小吃店更是学生们的“天堂”,炸串的香气、烤肠的香味,引逗得孩子们馋涎欲滴。放学后,便蜂拥而至,围在店铺前,争先恐后地抢购那些美味小吃,这家店铺同时也经营快递驿站,每日收发着来自天南海北的包裹,传递着远方的思念与期待。最东边的店铺,叫“雅非文具店”,为学生们提供各种学习用品,是新时代的“雁字回时”。

时光流转,城市在发展,为了改善人居环境和交通效率,城市管理者取缔了小市场,从此小摊贩们的吆喝便戛然而止,菜蔬的鲜亮颜色也从墙根下顿时消失,梁记杂粮,那个曾飘散着谷物醇香的小店,也因房屋的纠葛,黯然关张。
曾经热闹的尕寺巷骤然清冷下来,如同被抽走了魂魄。之后的尕寺巷,除了学生上放学时的短暂喧闹,行人似乎也少了许多,然而巷子却成了汽车的栖身之地。由于不收费,每日里巷里巷外各种车辆停得满满当当,行人只能在马路的一半间艰难穿行。时间久了这种乱象引起了交警的注意,于是便立了规矩:白天禁止一切车辆停放,可总有不知情者或胆大的车主,因违规停车被贴上罚单。
以后白天车便停得少了,巷子又空旷安静起来,却让巷里的老住户有些不习惯。那曾经浸透耳膜的市声,那裹挟着饭香、汗味、叫卖的烟火气,还有那份独属于小巷的温暖与亲切,竟成了许多人一种回忆与情感。
如今的尕寺巷,街道依旧弯折如蛇,小寺依然静立巷尾。只是那被唤作“尕寺巷”的日常,那盘踞在逼仄空间里的鲜活与嘈杂,已被悄然抹去。巷名犹在,而巷魂已杳——城市如同一个笨拙的匠人,在擦拭旧物时,竟连那温热的包浆也一并刮去了。所谓整洁,有时不过是另一种荒凉的面具,它抹平了生活的褶皱,也顺手擦掉了人间应有的温度。
作者:李向宁
文作者简介:

李向宁,笔名:秦风,陕西西安人,中国作协会员,曾就职于青海作家协会,现居住西宁。《西宁表情》微刊特约作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