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太行,绵延八百里,像一道屏障,撑起了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希望;像一条巨龙,挺起了一个民族坚强不屈的脊梁。当太行一号旅游公路遇到“烽火太行”红色旅游线路时,便开启了一段“红色记忆”之旅。走过太原、阳泉、晋中,便到达了长治。
长治是一片红色的沃土。从八路军挺进太行山到百万雄师出太行;从全民族抗战到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长治这片土地上始终奏响着民族的最强音。如今,这里已成为一座红色的殿堂,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研学者和广大青少年。本期《山西青年报》带大家开启长治“红色记忆”之旅,在这片红色沃土上追寻革命先烈的光辉足迹,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深刻感悟太行精神,赓续红色血脉。
黄崖洞 人民军工摇篮
黄崖洞位于黎城县北45公里的深山中,因山壁为黄色,东崖半腰有一天然石洞而得名。这里的峭壁连绵数十公里,拔地而起,与举世闻名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颇为相似,此处的山体非常适合攀岩运动。
黄崖洞是当之无愧的 “人民军工摇篮”。八路军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兵工厂就诞生于此。在物资匮乏、条件艰苦的岁月里,黄崖洞兵工厂为抗战生产了大量武器弹药,为革命胜利注入坚实力量。1941年那场惊心动魄的黄崖洞保卫战,八路军总部特务团1000余人凭借天险与智慧,与5000余名日军浴血鏖战8个昼夜,以1∶6的悬殊伤亡比,创造了抗战史上的奇迹。
在黄崖洞烈士陵园,庄严肃穆的氛围令人心生敬畏。这里安葬着在黄崖洞保卫战中牺牲的英烈,纪念碑巍峨矗立,无声地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这里不仅是了解革命历史的生动课堂,更是涤荡心灵、汲取奋进力量的精神家园。
百团大战总指挥部砖壁旧址抗战圣地八路之都
百团大战总指挥部砖壁旧址位于武乡县砖壁村。作为百团大战的发起地,只有不到500人的砖壁村是我国对外的一个重要窗口,因特殊的历史地位被誉为“抗战圣地,八路之都”。如今,这里是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的重要基地,每年来此学习、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
行走在太行山腹地的砖壁村,八路军总部留下的印记已深深地融入到村庄的每个角落,随处可见的八路军标语,朱德总司令栽下的“红星杨”,彭德怀副总司令亲手种植的“将军榆”,左权副参谋长亲手写给妻女的家书,八路军修建的储水池,在山沟沟里打出的“抗日井”、“军民坝”已然成为这个村落的标签,让所到之人无不肃然起敬。
据了解,八路军总部在山西的很多地方设过,但都是路居,时间很短,只有在武乡时间最长。当时武乡县有14万人,其中9万人参加了各种救亡组织,1.4万余人参加了八路军。不仅如此,八路军刚来武乡时只有3万人,离开时人数达到了102万人,可以说家家户户都有八路军子弟兵。
八路军总部王家峪旧址 发展红色旅游产业
八路军总部王家峪旧址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4年5月,八路军总部王家峪旧址纪念馆建成并对外开放,吸引了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
八路军总部王家峪旧址纪念馆由连通的5所农家院落、一排窑楼和 “红星杨”公园组成,有窑洞36孔、房51间、碑亭2个,建筑面积3960平方米。该旧址于1964年正式对外开放,被命名为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中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是一处集革命传统教育、旅游观光、体验太行风俗民情为一体的游览胜地。
2024年10月18日,王家峪村迎来了“光荣时刻”。这一天,山西省“三个一号”旅游公路开通仪式在该村举行。这里成为太行一号旅游公路上名气最大的村庄。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王家峪村又迎来一波热潮。“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是王家峪村的责任和本分。”王家峪村党支部书记李志文说。依托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王家峪村开发了手工制作的粗布千层底布鞋、棉布老虎、八路军娃娃、“红星杨”挂坠及各色小杂粮等特色农产品和手工艺品。村里还开办了11家农家乐,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了,村集体经济收入的盘子大起来了。
太行一号旅游公路上的王家峪村,正做着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产业的大文章,未来可期。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 技术再现历史场面
走进位于武乡的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就走进了抗日的烽火硝烟之中。一幅幅生动的图片、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一声声深情的讲述,瞬间将人们带到太行这片流淌着红色血液的土地。
展览陈列的故事讲不完、道不尽,只要来过一次,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对革命英雄的敬仰就会进一步、深一层。馆内陈列有丰富翔实的图片、文献资料和文物,通过复制景观、绘画、造型、塑形、声光、视频等多种技术和艺术手法,真实形象地再现了震惊中外的平型关大捷的历史场面。
“画面上有个火球突然轰隆隆地向我们‘扑’过来的时候,感觉自己腿都软了,真不敢想象革命先烈面对枪林弹雨,该有多么坚定而强大的信念才能义无反顾地往前冲。”观展的初一学生张宣仪感慨道。
来到武乡,国内首部红色沉浸式实景演艺《太行山上》不容错过。它真实地还原了太行军民浴血奋战、共同抗日的感人史实,“昨天”被带回到“今天”,继而延续到“未来”。
近年来,武乡实施 “革命文物+”战略,推进八路军总部王家峪旧址“1+4”片区、砖壁旧址“1+9”片区建设,变传统的版面式、游览式为融入式、体验式,让更多红色元素可触摸、能感知,助力老区振兴发展。如今的武乡县融历史脉络、文化创意、经济转型于一体,红色旅游品牌打响叫亮,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 废墟上建窑洞院落
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位于长治市沁源县沁河镇阎寨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入选《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名录》。
太岳军区正式成立于1940年6月7日。军区成立伊始,司令部驻于阎寨村崔家大院。1940年11月18日,日军对沁源进行第4次扫荡后,阎寨成为一片废墟,太岳区领导号召军民挖窑洞安居,继续战斗,军区党政军领导带领官兵打了170余孔土窑洞,窑成后,司令部即移居于此。
旧址由3孔院落平行布列组成,依山开凿窑洞10孔,占地面积约1800平方米。太岳军区司令部在阎寨村驻扎两年半期间,是太岳军区开创、巩固、发展的关键时期。陈赓等在这里领导和指挥了著名的“沁源围困战”,指挥开展了岳南区的武装斗争,还参加了“百团大战”,粉碎了日军对太岳区的两次大 “扫荡”,壮大了军事力量。
太岳区党政军领导机关在此驻扎,领导和推动了太岳抗日根据地的各项建设工作,包括政权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为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本报记者 卢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