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本故事为虚构。
感谢点赞,评论,转发。
1、
北安之行,很愉快,见到了儒雅的阿成老师,还领略了北安迷人的自然风光。
在北安印象最深的,是这个城市的博物馆多,历史人物多。
有抗战时期的英雄,东洋人败退之后,胡匪遍地,有剿匪的英雄。
这里还有兵工厂。他们参观了老兵工厂。
这个老兵工厂跟张大帅有关。他的兵工厂在东洋人侵略之后,有志之士想办法,把兵工厂往北山里转移。
虽然转移的不多,但也有一部分。后来北安的兵工厂规模越来越大,在后来的战争里,在抗美援朝中,都发挥了很大贡献。
这是东北的老兵工厂,但在改革年代,兵工厂只能转产,生产拖拉机,到最后不得不停下——
静安在这里买了几本书,都是介绍兵工厂的书。
还有一件事,让静安很震惊。
1945年光复之后,上级派了几队人马,从延安开赴东北,和老蒋展开激战。
第一批干部就派到北安。那时候东北缺干部,抗战了14年,东北这里缺兵,更缺干部。
这些干部到了东北,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静安忽然想起马加那部著名的中篇小说《开不败的花朵》,写的就是从延安到东北,这些干部经历了重重艰险,牺牲生命,回到东北的故事。
这激发了静安的创作热情。静安脑子里迸发出好几个构思,打算回家之后,详细地了解这段历史。
去老林子里看风景的时候,静安跟北安的杂志编辑走在一起。
陈编辑跟她约稿,希望她给他们杂志写点稿子。
稿酬不多,千字三十。
静安很吃惊,一本内刊,现在竟然有稿酬。这是对作者的尊重。
静安还结识了秋月老师。
秋月老师在哈尔滨工作,后来,她采访过抗联的老战士,她写的作品很好。
这次笔会挺有意思,阿成老师后来和秋月老师走到一起,当时他们另一半都已经过世多年。
静安要返程的当天,发生了一件事,一个写纪实文学的男作家,衣冠楚楚,风流倜傥。
平常,这个人跟静安说话并不多,但是走的当天,因为静安的车是下午车,还有个采访,她打算再去一趟。
这个男作家在写民国那段历史,也需要考证一些东西。
北安的杂志社的人就派车送静安他们农村采访。
回来的时候,在宾馆里面的食堂吃饭。
天气热,吃饭之前,静安想回到楼上的客房,冲个澡。
这个男作家也跟上来,说:“一会儿我们一起下去。”
静安不知道这个男作家怎么忽然对她殷勤起来。有点受宠若惊。
要知道,一个50岁的女人,跟一帮年轻姑娘在一起,在男人面前,是没有什么优势的。
多数男人看女人,只看身材脸蛋,没几个人看你学识。
就像画家似的,找模特,可能会找老妪。但如果找对象,越年轻越好。
静安被他殷勤对待,当然也要投桃报李。
她冲个澡,换个裙子,来到走廊,看到男作家还没有出来。
她就匆匆地走到男作家的客房门口,敲了敲门,打算催促男作家一声。
门虚掩着,没关上。
男作家开门一看,门外站着静安,刚洗完澡,有种不一样的感觉。
也不知道静安哪里吸引了他,他雄性激素突然分泌过剩。
他柔声地说:“你进来吧——”
静安觉的好像不妥,但又觉得没啥。平时他们之间从未有过暧昧,只是简单地聊过几句。
都是写作者,对彼此都是尊重的。她以为他要探讨点写作上的东西。
没想到,这个男人匆匆地走到窗前,哗啦哗啦,伸手把窗帘拉得严严实实,还对静安说:“把门锁上。”
然后他就宽衣解带——
静安愣住了,懵圈了。这是什么节目?剧情发展得太快,开始反转?
静安诧异地问:“你要干啥呀?”
男作家说:“你来找我,不就是这个意思吗?我其实也挺喜欢你的,我注意你很久了,你身上有种别的女人没有的那种气质——”
静安心里想,气质你妈!不要脸的玩意,什么东西呢,画风突然就变了?
静安恼怒地说:“你想多了——”
静安开门走了出去,气坏了。
这要是年轻时候,说静安卖弄风骚,静安认。一般女人还卖弄不了呢。
你说她都50岁了,膈应这些人,没想到这些玩意还往身上扑,这么膈应人呢!
静安没坐电梯,自己噌噌地走楼梯下楼。
到了楼下的食堂,这个男作家还没下来。
静安坐在陈编辑旁边,没想到,男作家下来之后,就挨着静安坐。
这顿饭,男作家还给静安夹菜,没把静安气死。
这个男人咋这样呢?静安拒绝地还不明显吗?
吃完饭,陈编辑他们都回去了,静安上楼,男作家紧跟在身后,跟静安一起进了电梯。
他殷勤地说:“到我房间坐坐,咱俩好好唠唠。”
这个男作家,比静安大个五六岁,静安实在不好意思给他几句话磕碜他,怕他老脸没处放。
静安再也不是过去那个冲动的小姑娘,也不再是个暴脾气的女人。
她把一些事情已经看淡,这个家伙冒犯了她,算了,不搭理他就得了。
静安回到客房,收拾东西,马上打车去了火车站。
临时买了往齐齐哈尔去的火车票。编辑部给静安买的票,静安退了。
火车已经向安城的方向奔驰,手机响了,是男作家的电话。
“你咋还没来我房间?我都等得心急了。”
静安愁死了,又不好跟他说难听的话,给他留点面子吧。
静安说:“家里有急事,我回来了,火车上信号不好——”
挂了电话,越想越生气。我50岁的女人,还调戏我,不要脸的玩意。
你调戏我也行,不能节奏这么快呢,刚说两句话,就往床上拉,这个混犊子!
静安望着车窗里的自己,穿着小碎花旗袍,是挺好看的。
但只有她自己知道。无论外表的皮囊是多么年轻,但她心已经苍老。
这件事,过去就过去了。
当时很生气,过一天,过一年,就不算个什么,当做写作的素材吧。
2、
暑假的时候,小海回来了,给静安送来很多吃的,其中有一大袋李子干,太好吃了。
小海在楼下打完电话,又冲楼上大声地喊:“小姨,小姨——”
静安推开窗子,看到一个玉树临风的少年,站在大树下,那么帅呢。
仿佛看到年轻时候的六哥。心里不由得动了动。
年轻时候的岁月啊,即使当年不那么美好,可是,隔了20多年的岁月回头去看。
却发现那时候的一草一木,一颦一笑,咋那么好呢?
静安下了楼,小白冲在前面。
等静安下楼,看到小白跟小海撒欢玩呢,一个劲地摇尾巴。
小海笑着,伸手逗弄着小白。
静安吃惊地说:“你们俩咋好成这样呢,我还担心他冲你叫呢。”
小海说:“不知道啊,他一见我,就冲上来跟我玩。”
小海没什么太大的变化,衣着很休闲,唯一的变化就是个子又长高了。肤色有点晒黑了。
知道的他是去外国读书,不知道的以为他去海滩晒太阳。
小海给静安带来的东西,有的是静禹捎回来的,有的是小海送给静安的。
静安说:“上楼坐一会儿?”
小海摇摇头:“我妈要等我回去,去姥姥家吃饭。”
静安送他到小区门口,跟他聊了两句。
“在那面过得惯吗?”静安问。
“还行。”小海笑笑。
“吃的惯吗?”
“附近都是华人,超市里的标签,还专门贴了我们的便签,都是在国内吃的食物。对了,小舅妈总给我们包饺子,吃得可好了。”
“你小舅呢?”
“静禹舅舅菜园里种的蔬菜,我们随便吃。”
“想家吧?”
“我要是说不想家,我妈就生气了。”
两个人笑了起来。
晚上,静安把静禹拿回来的东西,送一半给父母。
母亲说,小海上午也来过,送了很多东西。
表妹也说:“大姐,人家送来好多东西,大姨和大姨夫吃不动,给我好几袋呢,我拿回去给孩子分,他们说可好吃了。”
小海回来之后,葛涛请客,静安没去。
有时候她去,有时候就不去。
她最近创作不顺利。从北安回来,拿回来的资料都看过,但是写起来不顺手。
听开始想写剧本,但剧本没通过。写长篇,也没写下去。
静安的生活里,相对来说是安静的。
一个人生活,家里只有小白作伴。
小白又不说话,静安要是再不说话,房间里就安静极了。
有时候,静安一开口,吓了自己一跳,好像不会说话了呢。
为了让自己每天说点话,她早晨到外面散步的时候,就朗诵古诗。
她的情绪在发生变化,她自己感觉到了,一天比一天不快乐。
一天比一天焦虑。
她写的东西也越来越少,有时候,一天一个字也没写。
有时候,这一天她不知道怎么过来的,脑子浆糊一样,乱糟糟的。
这种感觉并不陌生,去年写《女掌柜》和电影剧本的时候,就发生过。
那时候,是崩了的感觉。现在,崩的面积好像更大了。
那时候,得病的原因静安知道,是太累了,两个剧本一起写,她的大脑不够用,就出现故障。
现在是什么原因呢?
她干脆放下不写了。她也写不了,有时候脑子一片空白。
这是咋回事呢?
静安知道,一直这样是不行的,她要走出来。
如果不走出来,她就会滑入无底的黑洞里,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漂浮上来。
可能等她漂浮上来,就只是一具躯壳了。
静安开始买书,搜书,看各种书,寻找自己的问题。
她发现自己的情况是抑郁症。只不过,还不是最严重的时候。
人呢,到一定的时候,自己的敌人不是外人,而是自己。
静安大半生,都是跌跌撞撞地闯过来的。
小时候,她的敌人是母亲。结婚后,她的敌人是丈夫。
参加工作之后,她的敌人是上司,是同行。
到了50岁,喧嚣过后,浮沉掠尽,她发现,她的敌人是自己。
自己和自己打呀?怎么打,都是败,并且是双重的伤害。
她去看了心理医生,医生都没有给到静安的解药。
静安对具体的药物也排斥。
高中的时候,静安有个同桌,因为处对象,精神不正常了。
同桌住了几次医院,每次回来,胖了很多。
那种胖,让静安起鸡皮疙瘩。她不想变成那样的人。
如果说药物有用,静安相信。但是,这种疾病会反复。
反复的病,就是说可以治好,也可以再犯,那一定是有诱因的。
只有找到这个“诱因”,静安才能控制自己的病情。
她才能让自己从焦躁抑郁里,渐渐地安静下来,走出来。
吃药,是对身体这个躯体上的干涉。
自己看书走出来,那是一种心理上的疗愈过程。
按道理来说,两个办法都可以有效,尤其是后一种办法,应该更有效,而且没有副作用。
药物治疗,只能治疗一时。并且,不是自救,是他救。
如果静安掌握一种方法,能让陷入抑郁中的自己抬起头,看到希望和光明,那是最好的。
因为这种办法,随时随地地都能自救。
并且,人对药物有依赖性。还有,是药三分毒,可能把抑郁治好了一时,却对身体造成很久的伤害。
就像静安的高中女同学,她后来就变得木木的,眼睛都不灵活。
有一次在大街上碰到了,静安也发现她愣愣的。
静安不想变成那样的女人,她要想办法自救,通过一条路,自己从黑暗中走出来。
这些年,在文学这条路上摸爬滚打,她不就是自己摸索出一条路吗?
有多少中文系的学生,能成为一个作家的?很少。
但静安靠自己,一步一步地走来,出版了六本书,写了两部连续剧,挣够了自己的生活费,养大了女儿。
她希望靠自己的力量,再一步一步地走出抑郁。
当时,豆瓣上又有征文,静安尝试着重新写长篇小说。
以前在榕树下写过《双胞胎》。签了8年的协议,但是静安没写完,就扔掉了。
这一次,静安打算重新拿起来写。
前面四万字大修了一下,后面的十多万字不要了。静安要重新写。
写这部长篇的时候,静安规定自己每天写1000字就行。
没想到,第一天,她竟然写了3000字。
她买了一个小小的本子,每天在上面记录自己心情的轨迹。
算是心情的阴晴表。
这一天,她是这样记录的:
1、发现自己情绪抑郁了,试图改变。
2、想给顾泽打个电话,让他了解自己,体谅自己。
3、发现自己情绪变化的规律,3——5天高兴,7天左右不高兴。
4、看《自我同情》这本书。找办法欣赏自己。
5、我明白抑郁的原因了。过去母亲骂我的那些话,我都不承认,我认为自己好,我做得对。
现在,我犹豫了,开始怀疑自己不信。
我和别人一样否定谩骂自己,打击自己,所以,我才抑郁。
6,我一定要想办法欣赏自己。不要再从外面得到援助,因为得不到。什么人也不可能完全地了解你,体谅你,心疼你。
为了找办法欣赏自己,静安拿出一张纸,列下自己拥有的东西,好的一方面。
1、拥有两个小房子。
2、有一定的存款,能承受一定的天灾人祸。
3、自己喜欢写作,这是一技之长。
4、喜欢看书,能打开眼界。
5、有个女儿,让自己很省心。
6、一只忠犬。
7、自己身体还健康。
8、自己节俭,不大手大脚地花钱。
9、自己有耐性,能长久地坚持做一件事。
10、自己的两条腿健康,可以去散步……
越写越多,静安的心情渐渐地好起来。
以后,每次静安情绪低落到谷底,静安就拿出笔,在纸上写上自己拥有的东西,写得越多越好。
写得越多,心情就越开阔,那个被关在小黑屋的女人,门被她推开了,她走了出来……
3、
冬儿房子卖掉之后,却没有马上买房。
不知道为什么, 他们在北京买房的计划一直拖延着。
有时候,静安给冬儿打电话,冬儿会跟静安聊很久。
静安有些诧异地问:“周旭没在吗?”
冬儿说:“他回家了,他爸爸的病复发了,开始化疗呢,他就陪着化疗。”
静安心里一动。“闺女,他回来多长时间了?不在北京工作了?”
冬儿犹豫了一下,说:“也在北京工作,就是他爸化疗的时候,他会回去。”
母女两人都没有说话。
挂断电话之后,静安半天没缓过劲儿。
周旭孝顺自己的爸爸,谁也不能拦着。
只是,冬儿和周旭的婚事,这算是咋回事?搁浅?还是出现别的事情?
静安给冬儿发个短信:“闺女,要是外面没意思,就回来吧,反正家里也有房子,你有文凭,也能找到清闲一点的工作,好不好?”
冬儿回了一个短信:“妈,我其实挺喜欢大都市的生活,虽然生活繁忙,可是回到自己的小家,就很安静,好像隐居世外一样。
“要是回老家,琐事太多,如果我不去,又会有别的麻烦……”
静安说:“闺女,你在乎的太多了。你要像妈妈这样,谁的婚礼我也不参加,谁家孩子升学,我也不去。
“凡是来参加过咱家喜宴的,我都还回去了。所以,我不在乎任何人的眼光,我就活我自己的。”
冬儿说:“妈,咱俩不一样,我还有奶奶那面的亲戚,还有周旭家那面的亲戚,我一想就很烦。”
确实如此。
一旦结婚,女人跟外界的关系就复杂了很多。
静安对女儿也没有太好的意见,让女儿自己决定吧。
静安拒绝婚姻,但她不能让女儿也拒绝婚姻呢。
那是女儿的人生,让冬儿自己走她的人生路。
一晃,冬儿已经24岁,真的是个大姑娘了,她可以为自己的人生做主。
静安的小说写完之后,豆瓣要跟静安签约。
静安刚刚签约,之前举办北安笔会的杂志总编,跟静安要小说。
总编打算把静安的小说一期刊完。
静安说:“我已经跟网站签约了。”
总编说:“哦,真可惜。”
静安说:“那我跟网站解约吧。”
总编说:“不太好吧,能解约吗?”
等静安好不容易跟网站解约,把小说给总编的时候,总编却说:“你都签了协议,怎么能节约呢?这也不讲究——”
静安没想到,总编会这么说。她尴尬极了。
这本长篇小说,就出现一个尴尬的境地:
已经和网站解约,不能再参加悬疑小说大赛。现在,总编又不要了。
静安的小说落在空地上。
静安的情绪更恶化了。
但她告诉自己要沉静下来。这都是生活对她的磨炼。
她每天都看书,寻找一种和自己和解的方法。
这年的年底,静安走进社保大厅,办理退休手续。
在这里,竟然遇到一些老熟人。有初中的同学,有高中的同学。
这时候,她才想起来,对呀,初中同学和高中同学,他们的年龄都差不多。
静安上学晚,因为她在家照顾弟弟,静安10岁才上小学一年级。
她实惠,别人问她多大年龄,她就说实话。
到了现在,办理退休的时候,她才发现六七个女同学都跟她同岁。
静安傻笑,自己这么多年可真傻,总是说实话,原来那么多女人都在隐瞒着年龄。
但来办理退休的时候,真实的年龄就都曝光了。
静安上班晚,工龄就短。
有的同学初中毕业就参加工作,人家的工龄比静安多了六七年。
静安考了两年大学没考上,随后,她又做了两年小生意,才去工厂上班的。
所以,她比所有来办理退休的同学,工龄都短。
到了此时此刻,说什么都没有用了,只能看自己开多少退休金。
还算顺利,这天晚上,下班之间,静安办理完了退休手续,拿到了退休证。
这是一本深红色的退休证,看着这本退休证,静安心里五味杂陈。
50周岁,退休了,她彻底老了,要退出人生的舞台了吗?
也不知道自己的退休金能开多少。
在大厅办理退休的时候,她的一个初中同学告诉静安,同学的退休金应该能有1300元左右。
这位女同学这些年交的也是低档的社保,但她的工龄比静安多了好几年。
静安估测了一下,自己的退休金,大约能有1000元。要是达不到1000元,也应该能有950元左右。
退休金要是能有950元,那就行了。
这些年,好几次她都想退保了,能坚持到最后,还是母亲的功劳呢。母亲一直督促静安交社保。
现在,办理完了退休,每年不用再交钱了,每年还能得到12个月的退休金,多好啊。
等到下个月的月底,静安每天下午,都拿着存折,到邮政银行去一趟。
静安的退休工资在邮政银行开支。
也不知道具体是那天开退休金,静安从20日开始,每天都去银行。
好像这也是一个营生一样。
她还在坚持着,记录自己的心情。
有一天,她是这样记录的:
1、不爱写作了,拖延着,写了一篇1000字的散文。
2、不想收拾房间。
3、想大吃,再大吃。
4、不想出去散步。
5、不想收拾自己,打扮自己。
6、不想早起,晚上啥时候还拖延着,不去睡。好像舍不得这一天就这么溜走。
7、我开始想各种办法,让自己“动”起来——
每天去邮政银行,查看退休金到没到位,也是静安督促自己动起来的一个理由。
快到月末的一天,静安又去了银行,带了身份证,带了户口本,带了邮政的存折。
她怕自己少带一样,就开不出工资。
这一天,终于发退休金了。
她在大厅叫个号,激动地排队等待着。
排在前面的人,也都是领工资的人。
这些人说什么的都有。静安听他们说工资,妈呀,有的人退休金6000多元,这也太牛了。
退休金6000元,在2018年的时候,那差不多是安城最高的退休金了。
轮到静安了,静安紧张地把自己的身份证明都递进窗口。
里面的办事员笑了,说:“有存折和身份证就行。”
静安着急地等待着。
终于,办事员把静安的所有材料都从窗口递了出来。
静安先打开存折看,只看一眼,她就愣住了,这钱数不对吧?怎么是这样一个数字?
未完待续——
本内容为虚构。
感谢点赞!感谢评论!感谢转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