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隐隐于市。”
苏州凤凰街的喧嚣烟火中,一座千年古刹犹存唐宋风骨。它不似寒山寺钟声远扬,也无西园寺香客如织,却以一方黄墙、两株银杏、几卷诗碑,静守姑苏城1200年的文脉禅心——它便是定慧寺。
“空生静,静生定,定生慧”
坐北朝南的三进院落,入则启智,出则净心。
寺门是褪了色的朱红,在暑气中显得愈发陈旧。
大雄宝殿单檐歇山顶,斗拱如象鼻昂首;佛像眉眼慈悲,静观虔心众生。
殿前莲花开得正好,白瓣粉尖,花心嫩黄,在碧绿的莲叶间亭亭而立。
百年银杏绿得发亮,那叶片非嫩绿也非苍翠,倒像是被江南的梅雨浸透了,染出一片沉甸甸的墨绿。阳光描出斑驳光影,一阵清风过,地上便游了千百尾灵动的金鱼。
定慧寺的魂,一半在佛,一半在诗
1079年乌台诗案后,苏轼谪居黄州定慧院,写下“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孤鸿绝唱。十二年后,他任杭州太守时,惊闻苏州亦有同名古刹,遂踏访定慧寺。寺中颙禅师感其际遇,特在竹下筑“啸轩”为居所。苏轼挥毫题诗:“……道人开此轩,清坐默自照。冲风振河海,不能号无窍。 累尽吾何言,风来竹自啸。”从此与姑苏定慧结下宿缘。
绍圣二年(1095年),苏轼贬谪惠州,音书断绝。定慧寺守钦禅师遣弟子卓契顺徒步万里送信,并赠诗《拟寒山十颂》。少年僧踏瘴疠、越五岭,历经三年跋涉至惠州。苏轼潸然,和诗八首答谢,又手书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相赠。
定慧寺的美,是“蝉鸣古树中,落叶覆青苔”的刹那禅境,是“冲风振河海,不能号无窍”的豪迈豁达。当游客挤满名刹,不妨拐进这条小巷,看银杏与黄墙私语,听石碑讲千年往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