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南郊,图云关森林公园,峰峦起伏,林海苍翠,是当地人爬山休闲的“好去处”。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贵阳图云关抗战纪念馆,便位于公园的一处山坡上。
“密林深处,几十间茅草房与数百顶帐篷次第搭建,是全国抗战救护体系的‘心脏’……”刚刚送走一批游客,讲解员毛天玲子又迎来新的客人。
图云关,是贵阳“九门四阁十四关”之一,踞守出黔通湘桂的咽喉要道,人称“黔南首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成立,全面担负起战场救护使命及后方平民防疫等公共卫生责任。由于战事蔓延,1939年2月,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总队长、爱国华侨林可胜博士率领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辗转迁驻贵阳城东要隘图云关。
搬迁刚一结束,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特别党支部书记郭绍兴即持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的组织介绍信找到八路军贵阳交通站站长袁超俊,接转了党的组织关系,并汇报了特支工作及党员发展情况。同年春夏之交,袁超俊以在图云关167医院治病为掩护,秘密主持召开了救护总队党员会议,宣布成立中共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总支部委员会,进一步健全了党的组织建设。1939年冬,经袁超俊的沟通,林可胜同意向八路军捐赠一批急需的药品和医疗器械,还亲自安排车辆将这些物资运送至西安八路军办事处。
6年间,图云关成为抗战大后方救护总队部驻扎中枢、救护人员培训基地、世界援华医用物资集散中心,包括外籍援华医务人员在内,工作和生活于此的医护及各类辅助人员多达数千人。
“父亲常说,这里生活条件虽然艰苦,如奎宁这类珍贵药品却较为充足,医疗器械是一流的。”76岁的贵阳市政协原副主席杨永楦,是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内科住院医生杨锡寿的女儿。当时,为了抗战胜利、救死扶伤的共同目标,所有人加班加点,精诚团结。
从1939年到1945年,图云关完成手术近20万次,预防接种463万人次,培训医护人员2万余人,通过秘密通道转运千吨国际物资,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为战后国家的医学发展培养和储备了大批人才,极大地推动了现代医学在中国的发展。
抗战胜利,硝烟散尽,救护总队撤离图云关,在重庆与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合并办公。当年为抗战而集合的红十字会会员,战后回到世界各地工作、生活。
之后,不少外国友人、华侨及国内医务人员的后人,陆续来到贵阳寻根,追寻父辈足迹。可了解图云关这段历史的人并不多,大多一无所获。20多年来,为让更多人知道图云关的抗战故事,杨永楦热心奔走呼吁,查阅档案资料,积极联系“后人”,无数次踏足图云关。
2017年,国家批准建设“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贵阳图云关抗战纪念园”。杨永楦作为纪念园建设和展陈组专家,收集整理大量文史资料,并征集到了来自英国、美国、匈牙利等国家的纪念品。
如今,这里已成为中国红十字文化传播教育基地、贵州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贵州省红十字历史文化陈列馆、贵州省对台交流基地、贵州省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红十字国际学院教学研究基地、北京协和医院和贵州医科大学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是弘扬爱国主义的重要阵地。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蒲艳梅
编辑 孙蕙
二审 张齐
三审 孙晓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