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黄河之滨的兰州褪去白日的喧嚣,披上璀璨的华服。从黄河风情线的流光溢彩到夜市街巷的烟火升腾,从文化场馆的欢声笑语到兰山之巅的夜景俯瞰,这座西北重镇的夜晚正绽放出新的活力。近年来,兰州以“夜”为媒,融合自然景观、民俗文化与市井风情,让“夜经济”成为拉动消费、展示城市魅力的新引擎。
黄河风情线:流淌的夜景长卷
作为兰州“夜经济”的核心承载区,黄河风情线像一条项链,串联起这座城市的夜间精华。中山桥在灯光的勾勒下,钢铁骨架散发出温暖光泽,其横跨黄河的雄姿与岸边敦煌飞天服饰的舞者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引得游人纷纷驻足,拿起手机定格这一瞬间。
桥北的金城关文化街区内,古建筑群与现代光影交相辉映。民间艺人的皮影戏刚落幕,街头歌手便唱起《兰州兰州》的民谣,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跟着旋律轻轻哼唱;非遗手工艺品摊位前,刻葫芦艺人的刀锋在灯影下流转,让传统技艺在夜色中焕发新生。
“坐在船上看两岸,才懂得什么叫‘黄河之水天上来’。”上海游客陈蓉女士在黄河游船上感慨道。每晚,白塔山、盐场堡等码头开行的游船载着游人穿梭于夜色中,35分钟的航程里,中山桥、黄河母亲雕塑等地标在灯光映照下次第排开,雄浑的黄河与绚丽的夜景构成独特的视觉盛宴。7月中旬,兰州夜游黄河项目的游船班次已加密至每15分钟一班,上座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
市井夜市:烟火气里的民生温度
如果说黄河风情线是兰州夜晚的“颜值担当”,那么遍布街巷的夜市则是这座城市的“味觉记忆”。正宁路夜市的傍晚,总是从一碗热气腾腾的牛奶鸡蛋醪糟开始的——铜锅碰撞的叮当声里,葡萄干、花生碎与牛奶的香气弥漫,摊主马先生搅动着铜勺笑道:“一晚上能卖200多碗,游客就认这口老兰州味道。”
在这个全长400多米的夜市里,邓叶一家的章鱼丸子摊位前永远排着长队。从下午6时出摊到凌晨2时收摊,这位年轻摊主的额头总挂着汗珠:“夏天游客多,一晚能卖近两千元,累是累,但看着手机零钱的数字越来越多,心里踏实。”正宁路夜市汇聚了60多种特色小吃,不仅有兰州本地特色美食灰豆子、杏皮茶等,还有烤冷面、冰粉等省外特色小吃,通过多元化产品吸引不同食客。
升级改造后的大众巷新光夜市,则成为“新派夜经济”的代表。铁艺灯光门头下,印度飞饼的抛转与兰州酿皮的拌制相映成趣,商户李伟的芝士榴梿饼摊位前,扫码支付的提示音此起彼伏:“现在单日销售额比去年涨了三成,其中外地游客占六成。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改变,从以前的大店转战到夜市了,这里不用来回跑就能吃到当地所有的特色小吃。”为服务游客,夜市还增设了行李寄存、双语指引等便民设施,让烟火气中更添暖意。
文化赋能:夜晚的精神栖息地
夜幕下的兰州,不仅有美食的诱惑,更有文化的滋养。东风剧院内,德艺坊相声社的演员正用兰州方言表演《话说黄河》,台下掌声与笑声交织;白塔山下的野谷艺韵茶馆里,三炮台的茶香伴着民谣歌手的弹唱,让游客在慢节奏中感受西北风情。
“没想到兰州的夜这么有文化味儿!”来自江苏的游客颜珺刚听完脱口秀演出,又被街头的非遗展演吸引。兰州市文化和旅游局的数据显示,兰州现有夜间文化场馆30余家,脱口秀、沉浸式戏剧等新业态层出不穷,今年上半年夜间文化消费同比增长45%。
登上兰山三台阁,整座城市的夜景尽收眼底,黄河如一条金色丝带穿城而过。为方便游人赏景,相关单位不仅增设了上山观光车,还推出了“星空音乐会”“山顶电影院”等特色项目,这些项目让兰山成为夜间休闲的“网红打卡地”。
兰州的“夜经济”正以多元姿态蓬勃生长。这座城市,正书写着发展新篇章。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