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正火,夜幕垂落,华灯初上。“夜经济”的金字招牌下,网红城市们各显神通。
长沙夜市鼎沸,西安“不夜城”流光,重庆洪崖洞人潮涌动,广东也联动全省开展“精彩夜市、风味夜食、品质夜购、活力夜娱、魅力夜游、时尚夜秀”六大夜间主题消费活动超200场,从7月延续至9月。
这烟火气与流光溢彩,确是繁华一景。然而,喧嚣的摊档与炫目的灯光,是否真能点亮城市的灵魂?这表面的热闹,能否经久不息?
一个必须认清的现实是:霓虹易冷,文化常青。若夜经济仅停留在“灯光秀+小吃摊”的物理堆砌,无异于搭建了一座华美却空洞的舞台。新奇感如潮退去,人潮散去后,留下的往往是同质化的疲惫与冷清。我们渴求的“长红”,绝非刹那的烟花。
在笔者看来,夜经济真正的生命力,核心在于它能否成为城市文化独特魅力的“夜间显影剂”。其竞争力绝非来自表面的喧闹,而在于城市独有的文化基因如何在夜色中被唤醒、被创新演绎,散发出白天难以复制的吸引力。
市民与游客踏月而来,所求岂止果腹之物?更深层的,是对城市精神气质的沉浸体验,是在朦胧月色下才能被充分感知的文化共鸣与心灵归属。这,才是支撑夜经济持续发热的不竭内核。
岭南大地,文脉深厚,恰是滋养夜间文化表达的沃土。关键在于,如何将这些瑰宝从静态的展柜中释放,融入夜色的律动?绝非生硬嫁接,而需找到文化与夜色、与当代人情感需求自然交融的接口。
广州珠江上的“水上茶居”便是一例妙笔。游船划过,海心桥霓虹倒映。一盅两件间,虾饺的热气氤氲缠绕着婉转粤剧清音。传统的“饮早茶”场景,竟在桨声灯影中完成了奇妙的“时空折叠”。这并非简单复制,而是将岭南生活的惬意精髓,在夜色波光中进行了全新的、浸润式的诠释。
再看深圳南头古城的探索。南头古城推出过“浓淡酒搭子”活动助力夜经济发展,结合深港澳三地文化特色,以“夜宵+文化”为特色,推出夜间美食打卡地,为南头古城带来了青年客群的同时,增强了消费热度,丰富了消费场景。
这些案例的可贵,在于它们跳出了文化“橱窗展示”的窠臼。文化不再是冰冷的标本,而是化身为夜色中可触、可感、可品、可共鸣的“城市呼吸”。夜经济的舞台,本应是为城市独特文化量身定制的展演空间,任其在月光下自然生长、鲜活律动。
因此,夜经济欲求“长红”,其道绝非无度扩张消费场景,而在于将深厚的城市文化底蕴,转化为可持续的夜间吸引力。
这要求管理者与供给者具备深刻洞察:不是将文化符号粗暴地塞进夜晚,而是去敏锐发掘那些本就与夜色相契的文化因子,用契合当代的表达方式激活它,建立深层的情感联结。
当城市懂得将其独特的文化灵魂注入夜色,月光便如笔墨,能书写出动人的岭南故事。
文|羊城晚报评论员 孙绮曼
图|豆包AI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