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樊仲琛,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助理教授)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城市热岛效应的加剧,“清凉经济”已逐渐成为夏季旅游消费的重要部分。在这片蓝海市场中,如何避免同质化竞争,挖掘地域特色优势,成为各地文旅部门亟需思考的关键问题。
贵州六盘水:高原“凉都”的生态避暑模式
2025年中国凉都·六盘水避暑季开机仪式在凉都大剧院举行,标志着这座“中国凉都”迎来避暑旅游的黄金季。六盘水主打“生态+民族文化”的复合避暑模式。野玉海景区集野鸡坪花海、玉舍国家森林公园和海坪彝族小镇于一体,形成了“山水林草+民族风情”的立体避暑体验。乌蒙大草原提供了草原骑马、野餐露营等户外避暑活动,满足了游客对大自然清凉怀抱的向往。
这种模式的核心优势在于将自然生态资源与民族文化深度融合,打造出独具贵州高原特色的避暑产品。
河北承德:皇家文化与避暑旅游的结合
河北承德在清代曾是皇家避暑胜地,避暑山庄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这里夏季平均气温在22°C至25°C之间。承德的优势不仅在于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更在于其独特的皇家避暑文化。
承德因此主打“文化+避暑”的模式,通过将清代皇室的避暑生活方式现代化包装,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验产品。避暑山庄、外八庙等世界文化遗产为承德的清凉经济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其在众多避暑目的地中具备了不可复制的文化优势。
云南昆明大理:四季如春的高原气候优势
昆明以气候宜人而在国内久负盛名,是一个冬不冷,夏不热的城市,洱海夏季平均气温只有25℃左右。云南的清凉经济依托其独特的高原季风气候,形成了全年适宜旅游的气候优势。云南主打“气候+风情”的模式,昆明的“春城”品牌和大理的苍山洱海风光,构成了云南清凉经济的两大重要部分。
云南将气候舒适性与多元民族文化、自然风光有机结合,打造出了“旅居式”避暑新模式,能够在一个夏天吸引上百万人次旅居,游客旅居时间人均超过10天、最长超过3个月,显示了云南避暑旅居经济的巨大潜力。
新疆阿勒泰:边疆风情与极致风光的避暑体验
新疆北部的阿勒泰、吉木乃和青河均获评“避暑旅游目的地”,夏季人体舒适度舒适日数长达89.6天。新疆的清凉经济发展模式具有鲜明的边疆特色和极致的风光优势。喀纳斯的童话世界、五彩滩的绚烂地貌、禾木的原始村落,构成了新疆避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布尔津县素有“童话边城”的美誉,夏季还可以体验赛马、叼羊、摔跤、姑娘追等当地特色节日活动。
新疆的优势在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观,为游客提供了在内地难以体验的边疆风情。
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湿地的清凉避暑天堂
呼伦贝尔以其广袤的草原、独特的民族文化和丰富的自然景观闻名,可以驰骋呼伦贝尔大草原,邂逅“天下第一曲水”莫日格勒河。内蒙古的清凉经济发展依托其独特的草原湿地生态系统,主打“草原+湿地”的模式。
通过草原观光、湿地游览、蒙古族文化体验等方式,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草原避暑体验。广袤的草原、清澈的河流、纯净的空气,构成了呼伦贝尔避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黑龙江漠河:极地避暑的独特体验
黑龙江漠河等地都迎来了夏季旅游高峰,引来大批游客前去游玩。作为中国最北端的城市,漠河的清凉经济主打“极地+体验”的模式,通过极昼现象、俄罗斯风情等特色要素,为游客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极地避暑体验。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其极强的稀缺性和体验性,满足了游客对“最北”体验的好奇心。
如何避免“清凉经济”场景的同质化竞争
1.深挖地域文化内涵,打造独特IP标识
避免同质化竞争的关键在于深度挖掘和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形成独特的文化IP。各地应当立足自身的历史文化底蕴、民族特色、地理标识等独特要素,打造具有强烈辨识度的避暑文化品牌。
承德的成功在于将皇家避暑文化现代化包装,形成了“皇家避暑胜地”的独特IP;新疆阿勒泰通过“民族风情阿勒泰 极致风光喀纳斯”的品牌定位,突出了边疆特色;六盘水以“中国凉都”为核心,融合了彝族文化元素。各地都应当从自身的文化基因中寻找差异化要素,避免简单的气候资源竞争。
2.构建多元化产品体系,满足细分市场需求
“清凉经济”不应局限于传统的观光避暑模式,而需要构建涵盖不同消费群体、不同消费层次的多元化产品体系。要针对亲子家庭、银发族群、年轻群体等不同细分市场,开发差异化的避暑产品。
云南发展的“旅居式”避暑模式,满足了长期避暑需求,内蒙古的草原体验满足了户外运动爱好者的需求。通过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各地可以在同一气候资源基础上,开发出完全不同的市场定位和产品体验。
3.推动科技创新应用,提升避暑体验品质
科技创新是避免同质化竞争的重要手段。各地应当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避暑旅游的体验品质和服务水平。这包括智慧旅游设施的建设、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人工智能服务的导入等。同时,各地要积极探索新技术在避暑旅游中的应用,如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避暑路线,通过物联网技术提供个性化服务,通过5G技术增强沉浸式体验等。
在此基础上,当地供电、文旅、交通等部门也应加强景区沿线服务设施建设,通过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现代化改造,提升了游客的避暑体验。
第一财经一财号独家首发,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