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雕”展品
夏日炎炎,灵石的文化热度同样高涨。多样的文化场景让市民的假期充满精神滋养。无论是触摸历史脉络,还是沉浸文字世界,灵石正以丰富的文化供给,让书香与史韵融入生活,成为暑期里最暖心的“充电”选择。
对于一座城市而言,博物馆既是镌刻历史记忆的“城市年轮”、凝聚地域精神的文化图腾,也是滋养民众心灵的精神家园。
灵石县博物馆亦是如此,它既收纳着灵石这片土地从远古走来的文明密码,又以鲜活的姿态连接着当下与未来,成为灵石县域文化自信的根基、对外交流的窗口,以及一代代人汲取精神力量的重要源泉。它不仅让散落的历史碎片重新聚合,更让县城的文化基因在传承中焕发新生,为城市发展注入深沉而持久的动力。
暑假期间,灵石县博物馆成为众多市民探寻历史、汲取文化滋养的热门去处,参观人数显著增长,馆内洋溢着浓厚的文化活力。
文物丰富:四大展厅勾勒文明脉络
灵石县博物馆位于县文化艺术中心大楼三层,馆舍总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展厅面积1300平方米,于2011年6月9日正式对外开放。馆内藏品涵盖了青铜器、瓷器、玉器、陶器、石器、化石、书画等多个门类,数量万余件,每一件都承载着一段独特的历史记忆,属于历史类博物馆。
灵石县博物馆设有杰人雅范厅、灵地呈瑞厅、华物胜景厅、文物展厅四个基本陈列厅,从人物风骨到地域胜景,从传说故事到实物遗存,全方位展现灵石这片土地的文明脉络。
走进杰人雅范厅,24位历代名人先贤的事迹映入眼帘,他们的画像与功绩简介在灯光下格外醒目,跨越政治、思想、科学等领域的成就,让人直观感受到这片土地孕育的精神力量。
转身进入华物胜景厅,13组灯箱整齐排列,旌介遗址的考古现场、王家大院的飞檐翘角、资寿寺的古朴佛像等画面清晰可见,光影流转间,仿佛穿越时空触摸到了灵石的古代文明。
灵地呈瑞厅内,10幅灯箱画讲述着古老故事,大禹治水的壮阔场景、隋文帝因石置县的传说画面、李渊李世民鏖战雀鼠谷的激烈瞬间,让冰冷的历史在眼前变得鲜活。
穿过连廊来到文物展厅,东西两厅内,旌介商代墓葬出土的青铜器静静陈列,纹饰在灯光下泛着幽光;各时期的货币、古籍、陶瓷等500余件文物有序摆放,每一件都散发着独特的“文物之美”。
今年,灵石县博物馆更是在展厅内设置了灵石县文化遗产分布模型,全方位展示该县83处县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分布概况。
未来,该馆还将持续丰富馆藏,对现有文物进行系统性整理与研究,并积极征集散落在民间的珍贵文物,充实馆藏品类,让更多历史遗珠得以亮相,进一步深化人们对灵石历史文化的认知。
活动纷呈:文化浸润的生动课堂
博物馆的活力不仅体现在静默的文物上,更洋溢于一系列精心策划的活动中。
暑假期间,灵石县博物馆举办了“传承中华文化 讲好文物故事”小小讲解员大赛。比赛现场,小选手们围绕石膏山、文庙等县域特色文物景点及珍贵文物,以生动语言、真挚情感,深度挖掘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与文化内涵。他们化身文化使者,用童声童语讲述文物承载的时代记忆,展现新时代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参赛选手王珞丞感慨:“这次比赛让我收获颇丰,不仅增长了知识,更突破了自我,从紧张到从容,观众的掌声给了我无限动力。未来,我会继续努力,勇攀高峰。”
暑期里,博物馆不仅因赛事热闹非凡,更成了市民亲近历史的热门去处。不少家长带着孩子走进展厅,在文物前驻足聆听讲解,孩子们好奇地打量着古老的青铜器、精美的陶瓷,时不时提出问题,在互动中了解家乡历史。还有不少学生趁着假期独自前来,拿着笔记本认真记录展品信息,沉浸式感受“文物之美”。与此同时,众多单位也纷纷将主题活动搬进博物馆,深入了解文物背后的文化内涵。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让灵石县博物馆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涵养文化自信的课堂。
贴心服务:打造温馨的文化家园
作为重要的文化窗口,灵石县博物馆肩负着弘扬中华文明、保护国家文化遗产、展示灵石悠久历史、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对外文化交流的重任。一直以来,博物馆始终致力于为每位访客提供舒适、便捷、高效的参观体验,在服务升级方面不断发力,赢得了广泛好评。
在博物馆入口处,意见记录本整齐地摆放于桌面,上面记录着访客的留言与建议,成为该馆与观众双向沟通的重要纽带。不远处的服务台旁设有便民工具箱,里面针线包、创可贴、放大镜等物品一应俱全,随时为有需要的访客提供帮助。硬件设施方面,博物馆还会根据实际需要,对展厅灯光、展柜等设施进行优化升级。
凭借优质的文化服务与深厚的教育价值,灵石县博物馆先后获评山西省科学普及教育基地、晋中市社会科学普及宣传基地、晋中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晋中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灵石县博物馆副馆长相中英表示:“我们始终以守护历史根脉、滋养公众心灵为己任。未来,将持续深挖馆藏价值,创新展陈方式,优化服务体验,让博物馆真正成为灵石县人民不可或缺的文化绿洲和精神灯塔。”(郭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