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宝藏兴趣#看过阖闾城遗址博物馆之后,我继续前行,到达无锡。到无锡,不只是为了领略美丽的太湖风光,而是为了去看鸿山遗址博物馆以及吴文化博物馆。无锡是传统的吴文化的分布地,我对鸿山墓葬早有闻名,因此预先把这里作为一处重要的考察点。然而时也运也,我到达无锡后,再看鸿山遗址博物馆,也是吴文化博物馆的通知,却发现这里又是不开门,而且也没有说明到底何时才开门。
心心念念的寻访地无法进入,令我郁闷不已,因为我知道这个鸿山遗址为战国早期的越国墓地,出土文物丰富,等级差别明显,据说是继印山大墓之后越文化考古的重大突破,但人到了当地,却无法实地考察。不过幸运的是,我在南京博物院和无锡博物馆都拍到了一些鸿山出土的重要文物,因此,平静下来,还是可以结合鸿山遗址博物馆的官网和相关考古报告,向大家介绍一下这一处重要的考古发现。
01 鸿山墓葬的发现和发掘
早在1992年,鸿山地区就发现了土墩墓。2000年至2001年,曾对老虎墩墓葬进行考古清理,确认为战国时期高等级的越国贵族墓葬。2003年,南京博物院、江苏省考古研究所和无锡市锡山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组成考古队,对鸿山开发区范围内的土墩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到2005年,共发掘邱承墩、老虎墩、万家坟等战国时期的越国贵族墓7座,出土2300余件陶器、青瓷器、玉器、石器和琉璃器。
在邱承墩的发掘中,除了特大型战国贵族墓,还发现自上至下依次叠压着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崧泽文化—马家浜文化时期的地层堆积,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房屋基址、祭坛及墓葬,出土了玉琮、玉璧、玉斧、玉钺及带有刻划纹的陶鼎、陶壶等精美文物。
鸿山墓葬出土的原始青瓷编磬
发掘的战国时期墓葬以邱承墩大墓为最高级。邱承墩位于鸿山遗址最西面,长方形覆斗状,东西向,长78.6米,宽50.8米,高5.4米。墓葬位于土墩近中部,营造方式是先在土墩的西部和北部堆土,对原土墩进行加长和加宽,形成东西向的长方形土墩,然后在土墩中部开挖墓坑。墓坑平面呈“中”字形,长56.7米、宽6.3米、深3米,分为墓道、墓室和后室。墓室内用木板隔成主室和南、北侧室;墓道南壁有长圆形壁龛,墓道底部和后室后部有排水沟。
大墓随葬器物多达1098件,以玉器、琉璃器、仿铜原始青瓷礼器、硬陶器、青瓷仿铜乐器为主。随葬器物中,有盘蛇玲珑球形器4件;原始青瓷器皿350余件,器形有鼎、豆、壶、盒、罐、盘、三足盘、盆、三足盆、鉴、匜、盉、虎子、温酒器、冰酒器、碗、杯、角形器、璧形器等;青瓷乐器140件,器形有中原系统的编钟、编镈、编磬,吴越系统的句鑃、錞于、丁宁、铎、缶、鼓座、悬铃等;玉器、琉璃器50件,有成套的葬玉和佩玉;硬陶器500余件,包括成套的罐、坛等生活用品。
邱承墩大墓随葬品摆放情况
万家坟位于鸿山遗址中部偏西,长方形覆斗状,东西向,长42.6米,宽35.9米,高出周围平地3.8米。墓葬位于土墩近中部,为平地起封,及在地表铺垫墓台,墓台上置放木料、构筑墓床。墓床长16.68米、宽5.07米,其上置放墓主和随葬器物,然后封土。封土完成后,通过人工挖洞在墓葬上方对封土进行焚烧,使墓室上方形成厚达2.5米的大范围的红烧土。墓中随葬器物519件,主要是陶器和硬陶器皿,以及甬钟、镈钟、磬、句鑃、錞于、丁宁、鼓座、缶和悬铃之类的乐器。
鸿山墓葬出土的原始青瓷鼓座
在平地上起墩建墓,应该是吴越地区的独特葬俗。因为这里地处江南水网地区,普遍地势低洼,为了不令祖先的坟墓被水所淹,就只好选择已有的土墩建墓,如邱承墩;或积土成墩,再建墓穴,如万家坟。
02 鸿山墓群随葬品的特色
鸿山墓群随葬品相当丰富,而且大多为成组成套的青瓷礼器、乐器和玉器,与中原各诸侯国以随葬青铜器为特色的葬俗不同,展示了江浙一带最高等级的吴越墓葬的独特风采。
出土的500余件青瓷和硬陶乐器堪称庞大的地下乐器库,其中既有中原式的甬钟、磬,也有吴越系统的句鑃、錞于、丁宁、铎、鼓座、悬铃,还有以往从未确认的缶,其数量和品类可与曾侯乙墓相媲美。尤其是缶在这里归于乐器,证明了缶作为乐器,不单只是秦地的传统,“击缶为歌”也不是难登大雅之堂的秦地土风。出土的玉器中既有葬玉、剑饰,亦有佩玉。成双成对的“五璜佩”,当为春秋战国时期最高等级的配饰。出土的玻璃釉盘蛇玲珑球形器前所未见,其作用尚不清楚。
鸿山墓葬出土的原始青瓷鐏于
鸿山墓葬出土的原始青瓷悬铃
随葬品中,几件玉飞凤极为精美。其中一枚作振翅欲飞状,长3.2厘米、高2.6厘米、厚0.5厘米,呈白色、微透明,凤额处有一红色圆斑,凤冠、翅及尾采用边缘切割成形,伴有一小孔上下贯穿。
鸿山墓葬出土的玉凤(鸿山博物馆官网)
盘蛇玲珑球形器是鸿山墓群随葬品中最为神秘罕见的礼器。全器以8条蛇盘绕而成,或嘴咬尾、或嘴咬身,中间镂空,蛇身施以红彩和蓝色、白色的点状琉璃釉。将琉璃施于陶胎上作为点缀,工艺复杂,显示2000多年前鸿山人已掌握了彩釉陶技术,比唐三彩足足早了1000余年。虽已过去2000多年,盘蛇玲珑球形器出土后仍然彩韵斑爛,其意义至今成谜,有研究者推测其为象征王权、神权的法器与神器。
鸿山墓葬出土的盘蛇玲珑球形器(鸿山博物馆官网)
鸿山墓群出土的青瓷编钟多达90余件,有十类,瓷甬钟26件、镈钟11件、磬16件、句鑃(diào)29件、錞于10件、丁宁3件、铃34件,等级高、数量多、种类全,无论是对于中国音乐史的全面研究,还是对于吴越地区礼乐制度与中原礼乐制度相互关系的研究,都有重大意义。
鸿山墓葬出土的句鑃
鸿山墓群出土的玉器不仅有传统的器形和工艺,还有春秋战国时期新出现的器形,如剑首、剑格、韘等,其凤形佩、神兽管、龙凤璜、双龙首璜等将传统制玉的阴线细刻发展成“微雕”,显示了奇巧和细腻的吴越地域风貌。
鸿山墓葬出土的双龙首璜(鸿山博物馆官网)
鸿山墓葬出土的龙形玉璜(鸿山博物馆官网)
鸿山墓葬出土的韘形玉佩(鸿山博物馆官网)
03 鸿山墓群研究的新进展
鸿山贵族墓地的时代为战国早期,发掘者认为其年代属于越国最强盛的越王勾践时期,墓主人是越国贵族。对这个结论,考古界多有存疑:无锡一带是传统的吴国之地,虽有公元前473年越灭吴的史实,吴地如何会有这么多的越国贵族墓?实际上,这一疑团也一直困扰着从事鸿山考古的文物工作者,而在近年,这一疑问的解释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鸿山墓葬出土的原始青瓷盘
2006年,为配合《鸿山墓群保护总体规划》编制,无锡市文管会组织考古队对鸿山遗址范围内的土墩进行了调查普探,宏观掌握了遗址范围内的土墩状况。2010年,无锡市文化遗产保护和考古研究所对鸿山遗址继续开展调查勘探和测绘。2011~2015年,该研究所对鸿山遗址内的40余个土墩及其周围进行了更详细的重点勘探,甄别了40余个土墩的时代性质,重点掌握了东周时期土墩的分布位置、保存现状、墓葬结构、原始封土范围,并且在大多数东周时期土墩周边发现有围绕土墩一周的壕沟。
鸿山墓葬出土的原始青瓷编钟
在此过程中,资深考古学家邹厚本教授率队对大遗址保护专家陈同滨通过历史地图以及遥感技术标出的118个遗址土墩逐个加以复查,确认实际存在的土墩数量为108个。这108个土墩全部属人工堆积,分为新石器时代、春秋战国、宋明清三个时期。经过对这些土墩土层和包含物的分析论证,确定其中的35个为春秋战国时期墓葬,占土墩总数的三分之一。
鸿山墓葬出土的原始青瓷碗
从这些土墩的考古钻探中,发现了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的遗存,出土了带曲折纹、回纹、方格纹等典型的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几何印文陶器纹饰的陶片,出土的编钟等也可与其互为印证,从而进一步证明无锡是吴文化的发源地。
西周至春秋时期墓葬的发现,也可解释此地越国墓的由来。上古时期,某一族群上层人物的墓葬在一个地区会有一定的延续性,鸿山遗址就是一个从春秋时期的吴国延续至战国早期的越国的墓葬群。开始时这里应当是吴人的贵族墓地,后来越国灭吴,其贵族也埋葬在这里,从而形成了吴越贵族墓葬群,所以如果对鸿山墓群加以更为准确的定位,则应该称这里是吴越贵族墓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