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6点,贵阳的薄雾未散,首汽约车司机潘窦的手机提示音已接连响起。他迅速接下从观山湖区美的林城到黔灵山公园的预约单,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上个月收入冲上了12000元!现在旅游旺季订单太多,都不敢开全天接单模式,从早到晚‘叮咚’响个不停。”潘窦一边擦拭车窗上的晨露,一边指着闪烁的接单屏幕笑道,“你看,这大清早,七八成单子都是去黔灵山公园和东山公园,一看就是游客赶早看猴子或日出的。”

潘窦观察到,今年4月中旬起网约车订单明显增多,6月中旬后订单量更是激增三成以上。“贵阳旅游太火了,十个订单里有七八个是去民生小吃街、青云市集、甲秀楼、青岩古镇等热门打卡点和景区,超七成乘客是省外游客。”
2024年,贵州首创全国“小车小团”服务模式,短短一年半全省累计完成包车订单11万单,其中超七成目的地集中在黄果树瀑布、荔波小七孔、西江千户苗寨(即“黄小西”黄金旅游线)等景区。为呼应需求,贵阳至全省的23条景区直通车网络也同步完善。以改造后的南明区花果园旅游大巴集散中心为例,该中心日均客流量突破2000人次,每日迎送旅游大巴80至100辆。
作为入黔“首站”和串联全省的“枢纽”,贵阳敏锐捕捉到旅游热潮的脉动。在网约车行业深耕6年多的潘窦,亲身经历了这场结构性变革。“早年常接到去黄果树、织金洞的长途单,现在几乎消失了。”他感慨道。这一变化,正是“小车小团”等个性化服务普及与景区直通车网络完善的直接体现。
“虽然长途单少了,但短途接驳需求激增,每天下午贵阳北站、龙洞堡机场排队打车的乘客人山人海,今年收入反而比去年还高一些。”潘窦补充道。
潘窦的经历并非个例。贵阳市网约车协会会长朱勇提供的数据印证了这股热潮:“目前全市日均活跃网约车稳定在25000至28000辆。旅游旺季的‘避暑经济’效应显著,日完成订单量已跃升至40万单左右,预计这种势头将延续到10月。”朱勇指出,订单激增与收入提升是行业普遍现象,“大部分全职司机旺季月收入突破万元是常态,首汽约车等平台的部分优秀司机月入15000元以上并不稀奇。”
这股热潮不仅体现在网约车上,传统出租车行业同样繁忙。贵州吉德士出租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程嵩介绍,自7月初旅游旺季全面启动以来,公司出租车订单量显著攀升。“当前单车日均订单量稳定在60单左右,日均收入约800元,驾驶员平均每班次收入可达400元。与去年同期相比,日订单量增加约5%。”程嵩表示,公司旗下1820名驾驶员正全员投入,穿梭于城市大街小巷,全力保障游客出行。
车轮转动的频率,丈量着贵阳旅游市场的热度。数据显示,仅今年“五一”假期,贵阳市就累计接待旅游者785.3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8.56亿元。全市45家重点景区景点累计接待游客226万人次,其中黔灵山公园接待游客量约46万人次,创历史新高。
策划 胡丽华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黎娅茹
编辑 罗昌
二审 何欣
三审 胡丽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