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江县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川渝黔结合部,因长江、赤水河交汇而得名。东面与重庆市江津区接壤,南面与贵州省赤水市、习水县相邻,西面接泸州市泸县、江阳区、纳溪区,北面连重庆市永川区。是长江出川第一港口县、黔北物资出江的重要中转港,宜泸渝、成自泸赤高速公路从县境经过。合江县文化底蕴深厚,始建于公元前115年,是长江上游置县最早的三个县之一,被认定为“千年古县”。区位优势明显。是长江出川第一港口县,境内有长江54公里、赤水河57公里黄金水道,宜泸渝、成自泸赤两条高速公路纵贯全境。旅游资源丰富。有国家级森林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福宝旅游区,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福宝古镇和尧坝古镇,有“天下石工第一”的千年古刹法王寺。农业特色鲜明。合江土壤富硒富锌,是中国晚熟荔枝之乡,带绿荔枝荣获北京奥运水果评选一等奖、林博会金奖、“中华名果”称号;真龙柚多次荣获农博会金奖,还盛产金钗石斛等多种中药材。城市优美宜居。成功创建为国家卫生县城、全省首批环境优美示范县城、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双拥模范县、省级园林城市。#四川#
历史沿革
据史志记述:《禹贡》分天下为九州,现合江县地为梁州之域。周秦属巴郡地。西汉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始置符县,属键为郡。东汉改符节县,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析键为郡置江阳郡,符节县属之。晋复旧县名。永嘉后县废,永和中改置安乐县,属江阳郡。齐因之。北魏太和三年(公元479年)分置东江阳郡,辖安乐县。梁改安乐戍,并改东江阳郡为泸州,辖安乐戍。北周保定四年(公元564年),取赤水河、高洞河同汇于此注入长江之意,改合江县。隋大业初置泸川郡,县属之。唐属剑南道泸州、徙治白沙镇,唐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从东川节度使李逢吉之请,迁还旧治。宋属潼川路泸州,大观三年(1109年),割合江县属安溪寨置安溪县,隶纯州。宣和二年(1120年)废寨。嘉熙三年(1239年),因乱徙治榕山,四年徙治安乐山。淳祐三年(1243年),徙治神臂城山南。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属重庆路泸州。明属四川行省泸州。洪武初由神臂城山南迁还旧址,即今治。清隶未变。1913年废泸州设永宁道,县属之。1919年道署裁撤,县属四川省政府。1935年属四川省第七行政督察区。
建国后属泸州专区。1960年泸州、宜宾两专区合饼,合江县属宜宾专区。1968年9月,宜宾专区改称宜宾地区,合江隶属四川省宜宾地区。1983年6月,设省辖泸州市,合江隶属四川省泸州市。
行政区划
唐代全县设三乡。乡名无考。
北宋皇祐(1049~1053年)后,设置二乡六寨,乡名不详,六寨是遥坝寨、安溪寨、青山寨、小溪寨、带头寨、使君寨。
明代,全县编户七里,里名不见记载。
清初,编户三里,里名无考。雍正七年(1729年),县城外改编为东、南、西、北四乡。又析为17支。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县城改为本城支,堰坝支并入明坝支。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改支为区。全县共分17区。
宣统二年(1910年),推行地方自治会,分县境划为一城四镇五乡。辛亥革命后,停止地方自治,全县仍为17个区。
民国元年(1912年),县内仍设17区,区下设团。每区辖数团,每团数甲,每甲十牌,每牌十户。民国14年,全县共设79团,661甲。民国22年6月,改区团制为乡镇制。17区团划为25乡、镇,各区团务办事处改为乡、镇公所。乡、镇以下实行间邻制,改牌为邻,改甲为闾。民国24年8月5日,编查保甲,成立联保。全县25乡镇划为20乡镇联保。乡、镇公所改为乡、镇联保办事处。乡镇下设保,保下设甲。同年11月在治城镇设第一区署,辖县东、北各乡。在先市场设第二区署,辖县西各乡;在福宝场设第三区署,辖县南各乡。民国25年2月,分佛荫乡设旭照乡,分福宝乡设甘雨乡,分白沙镇设望川乡。全县划为23乡镇联保、709保,6909甲。8月,分先市镇设二里乡,分车辋乡设实录乡。全县共25乡镇联保。后分县东各乡镇设第四区署。
民国29年3月,撤销一、四区署。同年实行新县制,乡、镇联保于6月结束,8月,成立乡镇公所,全县共25乡镇。
民国30年2月,撤销二、三区署。12月,恢复第三区署,治所福宝场,辖大、小槽七乡及榕右乡。12月,25乡镇划分为45乡镇,编为610保。
民国31年3月,合江在叙永境内的离地白云乡(辖8保)、洞溪乡(辖6保)划归叙永管辖;叙永在合江境内的离地(辖3保,地名三块碑)划展合江,设石佛乡。全县共44乡镇602保,6714甲。民国37年12月,全县辖44乡镇,553保,5343甲。直至1949年。
1950年1月17日,合江县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决定,全县划为7个区,按序数命名,置区人民政府。乡、镇仍保留乡、镇公所。第一区人民政府,治所县城内,辖治城镇、文桥、密溪、旭照、马街、印子5乡1镇。第二区人民政府,治所白沙场,辖白沙镇、高陵、蟠龙、望川、鹿角、望龙、白米6乡1镇。第三区人民政府,治所先市场,辖先市镇、真龙、新殿、二里、尧坝、识字、大桥、行祠7乡1镇。第四区人民政府,治所富家坳,辖九支、大井、五通、龙洞、石佛5乡。第五区人民政府,治所玉皇场,辖凤鸣、实录、车辋、文明4乡。第六区人民政府,治所王场,辖榕山镇、堰坝、榕左、榕右、化育、白鹿、甘雨、两河7乡1镇。第七区人民政府,治所福宝场,辖福宝、元兴、关口、先滩、石龙5乡。
1950年8月30日,调整行政区划,将7个区划为10个区,并改序数命名为驻地命名,改区人民政府为区公所。
1950年9月,泸县属沙坎乡划归合江县,合江大桥乡上三保划归泸县。是年冬到次年春,改造旧乡保政权,废除保甲制度,成立乡、镇人民政府,划小乡、镇规模,以利于开展清匪反霸、减租退押和土地改革,将原有44乡镇578保划小为133乡,1镇,562个村(包括江津县划入的3个保,泸县划入的沙坎乡9个保)。
1952年4月初,增设车辋区(治所车辋场)、先滩区(治所先滩场)、密溪区(治所密溪场)。车辋区辖石佛、风洞、二里、农会、农权、人和、永胜、前峰(车辋乡更名)、自由、共和10乡。先滩区辖民政、民觉、民建、先滩、自邻、自怀、关口、石龙、龙门、唐家、砖房11乡。密溪区辖大同、民主、密溪、新农、武民、民政、文桥、中音、人民、真龙10乡。同年5月撤销密溪区建制,所辖各乡仍归原属。
1952年12月,区改为按序数命名,城关区不变,第一区望龙、第二区白沙、第三区大桥、第四区先市、第五区车辋、第六区九支、第七区风鸣、第八区榕山、第九区白鹿、第十区福宝、第十一区先滩。同月,江津县属回龙乡(民国后期名九层乡)划入合江县第一区,仍名回龙乡。
1953年,土地改革复查,民主建政,改村为中心组,调整部分乡的规模。原134乡、镇,合并为114乡8镇。城关区大同、新农、民主三乡合并为城郊乡;第四区尧坝场改为尧坝镇建制,裁撤九支,清平二乡;第六区杨旗、黄桥二乡并入五通乡,月台乡并入富华乡。三殿乡并入石顶乡;3月,将联榕乡的胜利、劳动村和化育乡的五通村划出置榕山镇,第十区大鹿乡分出白沟、打撮坝、正大、鹿鸣4村置光明乡(后更名光华乡),福宝场改为福宝镇建制。第五区车辋场改为车辋镇建制。同年4月17日,凤鸣乡属玉皇场改为凤鸣镇建制。
1955年2月,调整部分乡镇规模。第八区属马街、金银、胜利三乡合并为马街乡。高坎、进宝、永安、联榕四乡合并为高坎乡。玉林、民利、化育三乡合并为化育乡。第九区属榕右、新立二乡合并为榕右乡,马庙、云龙二乡合并为马庙乡。甘雨、向阳、民主三乡合并为甘雨乡。顺江、两河二乡合并为两河乡。白鹿、水竹、两重三乡合并为白鹿乡。第七区属实录、幸福、自由三乡合并为实录乡。车辋镇和永胜、前峰二乡合并为车辋乡。人和、共和二乡合并为人和乡。九层、文明、廖坝三乡合并为九层乡。凤鸣镇和凤鸣、觉悟、双凤三乡一镇合并为凤鸣乡。5月12日,撤销第五区(车辋区)建制。所辖乡分别并入邻近的第四、第六和第七区。同时调整各区序列。原一、二、三、四区和城关区不变,九支改为第五区,凤鸣改为第六区,榕山改为第七区,白鹿改为第八区,福宝改为第九区,先滩改为第十区。7月,撤销城关区建制,所辖城郊乡和第八区马街乡由县直属。
1956年2月,县人民委员会决定调整行政区划,合区并乡。全县合并为6个区,45个乡,3个镇。治城镇更名城关镇,由县直属,原有5个居民段划为8个居民委员会。第一区、第二区合并为白沙区,治所白沙场,辖鹿角(永定乡并入)、印子(同心乡并入)、白米(农民乡、新农乡并入)、望龙(盘龙乡、回龙乡并入)、白沙(龙顶乡、北寨乡并入)、望川(仓宝乡、惠农乡并入)、临江(燕坪乡并入)、观音(五丘乡并入)8乡。
第三区第四区合并为先市区,治所先市场。辖先市镇、密溪(真龙乡并入)、马鞍(庙高乡、龙鼎乡并入)、新殿(新生乡并入)、识字(农民乡并入)、尧坝(团结乡、农建乡并入)、佛荫(武民乡、群利乡并入)、文桥(城郊乡并入)、旭照(光明乡、全心乡并入)、沙坎(群乐乡、中音乡并入)、大桥(飞龙乡并入)10乡1镇。
第五区改名九支区,治所富家坳。辖顶子(石顶并入)、二里(农权、农会并入)、石佛(心印、风洞并入)、九支(文化镇、富华、大井、白庙并入)、龙洞(锁口并入)五通6乡。
第六区改名凤鸣区,治所玉皇场。辖实录、车辋、人和、九层、凤鸣、堰坝、虎头7乡。
第七区改名榕山区,治所王场。辖高坎、白鹿、化育、马街、甘雨、榕右、两河、马庙、榕山镇8乡1镇。
第八区、第九区合并为福宝区,治所福宝场。辖福宝(福宝镇、和平、油榨、槐花并入)、前进(行知、大岩并入)、光华(大鹿乡并入)、关口乡(自邻、自怀并入)、先滩(民政、民觉、民建并入)、石龙(唐家、砖房、龙门并入)6乡。
1957年3月,凤鸣区增设文明乡(九层乡划出),榕山区增设进宝乡(高坎乡划出),福宝区增设油榨乡(福宝乡划出)。
1958年10月,成立“政社合一”,工、农、商、学、兵五位一体的人民公社,实行乡人民委员会与生产组织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统一的基层政权机关。乡改为人民公社,置管理委员会,下辖管理区(生产大队)、生产队。将原有51个乡镇,1287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含一部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为39个人民公社,293个管理区(生产大队)。1乡1社的有:马街、文桥、大桥、佛荫、旭照、沙坎、密溪、白沙、望川、尧坝、识字、九支、顶子、五通、龙洞、实录、堰坝、文明、榕右、进宝、虎头、两河、甘雨、光华、前进、关口、石龙、先滩、新殿、福宝、油榨等31个;2乡1社的有:观音(临江乡并入)、车辋(人和乡并入)、二里(石佛乡并入)、凤呜(九层乡并入)、白鹿(马庙乡并入)等5个;1乡1镇的有先市镇与马鞍乡合并为先市公社。2乡1镇的有化育乡、高坎乡与榕山镇合并为榕山公社。4乡1社的有望龙公社(初名上游人民公社,由白米、鹿角、望龙、印子4乡合并而成)和文桥公社由县直属。
1958年11月,撤销各区建制,全县公社均由县直属。
1959年9月,恢复白沙、先市、九支、凤呜、榕山、福宝6区建制。
1960年8月,调整人民公社规模,增设鹿角、印子、白米、白果树、香山、石佛、化育、永安8个公社,全县共有47个人民公社。
1961年1月起,恢复先滩、望龙、城关、大桥四个区建制,并先后增设燕坪(白沙公社分出)、九层、觉悟(均由凤鸣公社分出)、民建(先滩公社分出)、人和(车辋公社分出)、大井(九支公社分出)、大岩(福宝公社分出)、马庙(白鹿公社分出)8个公社。同时,将凤鸣区属的车辋公社划归先市区辖。全县共有10区、55个人民公社。
1962年,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改变农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问题的指示》,又调整人民公社规模和行政区划。胜利公社的黄溪、文桥、民主、人民4个大队划为文桥公社,治所文桥场。马街公社的金银、槽房、高山、石垣、张湾5个大队划为张湾公社,治所张湾。密溪公社的大叶坝、新瓦房、王嘴3个大队,先市公社的邱院子大队和黄桷树大队第一生产队,新殿公社的白沟大队,合并为真龙公社,治所王嘴。白果树公社的碾子塝、坟坝头、石稻场三个大队及板桥大队的二个生产队合并置农民公社,5月,改名大渡公社,治所坟坝头。白沙公社的共和、勇敢、联合、高照、建设5个大队合并为龙顶公社,治所龙顶山。望川公社的石梁、惠民、翻身、利农、先坝、大石、五里、天台8个大队合并为仓宝公社,治所白杨湾。观音公社的临江、伏龙、高陵3个大队和燕坪公社的合理、上螺、天龙3个大队合并为临江公社,治所临江场。旭照公社的姚嘴、宋家祠、牛脑驿、坝上、响堂嘴、团结、李河7个大队划为牛脑驿公社,治所方屋基。沙坎公社的中晋、流石、白屋3个大队和坝中大队的3个生产队,以及佛荫公社的佛荫、常桥、蒲嘴3个大队划为中音公社,治所罗祠堂。龙洞公社的两岔河、凤凰嘴、锁口、双桂4个大队和香山的新湾子、七丁2个大队划为锁口公社,治所青龙嘴。顶子公社的月台、大坪、大沙、会贤4个大队划为石顶公社,治所跃龙寺、水竹公社(白鹿公社分出)治所棕树坝。甘雨公社的顺风、沙河、黄桷树、荣华4个大队和油榨公社的建设大队,划为黄桷树公社,治所黄桷树。福宝公社的鲤鱼、和平、铜鼓、分水4个大队和油榨公社的民主大队,划为修竹公社,治所修竹村。大岩公社的星火、杨塝、周坪、刘坪、福田5个大队和福宝公社的永远大队,划为栗子公社,治所栗子坝。两河公社的黄桷树、顺江、大久、菜子湾、湾头、太公寺、周岩7个大队,划为顺江公社,治所顺江场。关口公社的南垭、显龙、杉树嘴、自怀、正平5个大队,划为自怀公社,治所关口坪。这次调整,增设17个公社。全县共有10个区72个公社,区和公社的数额基本稳定,规模渐趋合理。
1962年4月,将香山公社更名为仙凉洞公社,9月6日又更名为农会公社,大岩公社更名为骑龙庄公社,前进公社更名为元兴公社,光华公社更名为天堂坝公社。
1963年2月,将白沙公社辖白沙场析出,置白沙镇;先市公社辖先市场析出,置先市镇;榕山公社辖王场析出,置榕山镇;福宝公社辖福宝场析出,置福宝镇。全县共72个公社,5个镇(包括城关镇)。
1981年12月,全县地名普查结束,根据国务院对公社、大队、街道更名、命名的规定,改城关镇为合江镇。白沙公社更名北寨公社。观音公社更名焦滩公社。仓宝公社更名参宝公社。大渡公社更名白塔坝公社。大桥公社更名三桥公社。大井公社更名盘龙公社。五通公社更名五堰公社。文明公社更名茅山公社。两河公社更名南滩公社。
1982年,北寨公社撤销遂高、玉积大队。遂高大队所辖4个生产队划属忠孝大队。玉积大队所辖4个生产队划入四望山大队。化育公社撤销文山大队,所辖3、4、5生产队划属高庙子大队,1、2生产队划属白鹿公社照江山大队,榕山公社撤销照江山大队,所属3、4生产队划属白鹿公社照江山大队,其余生产队划属本公社塘沟大队。白鹿公社新置照江山大队,由化育公社文山大队1、2生产队和榕山公社原照江山大队3、4生产队、大山1队和松柏1队组成。这次调整,全县撤销生产大队4个,新设置1个,全县共有501个生产大队。
1983年11月起,进行体制改革,改“政社合一”的体制为政、社分开,建立乡、镇人民政府,改生产大队为行政村,生产队为村民小组。1985年四季度开始,进行撤乡建镇、并镇工作,首先在榕山公社试点,12月17日,榕山乡并入榕山镇,实行镇管村。至1985年末,全县共有10个区,71个乡,2个镇(含合江镇区级镇)、501个行政村,57个街道居民委员会。
1992年,实施撤区并乡建镇调整,将原10个区、1个区级镇和66个乡、6个镇,调整为15个乡、14个镇。1999年至2002年,自怀乡、大桥乡、车辋乡先后撤乡建镇。2002年至2004年,合江县37个城镇社区全部命名。
2006年,将锁口乡、天堂坝乡分别合并到九支镇、福宝镇,截至2008年底,全县拥有10个乡、17个镇。
20世纪末,社区作为行政区域管理的一个全新概念被引入了我国。根据上级有关推进城镇社区建设的指示精神,2002年至2004年,合江县圆满完成了37个城镇社区区域划分和社区命名工作。2010年全县有社区37个。2009年11月增加了榕山镇联榕坝社区,全县有社区38个。
2013年10月10日,撤销白米乡,设立白米镇,镇人民政府驻白米场,辖原白米乡所属行政区域;撤销虎头乡,设立虎头镇,镇人民政府驻堰坝场,辖原虎头乡所属行政区域;撤销二里乡,设立法王寺镇,镇人民政府驻二里场,辖原二里乡所属行政区域;撤销参宝乡,设立参宝镇,镇人民政府驻参宝场,辖原参宝乡所属行政区域。
2015年3月撤销焦滩乡,设立神臂城镇;撤销南滩乡,设立南滩镇;撤销石龙乡,设立石龙镇;撒销实录乡,设立实录镇;撤乡设镇后,4个镇行政区域分别为原乡行政区域,政府驻地不变。合江县由6乡21镇变为2乡25个镇。
2017年4月撤销密溪乡,设立真龙镇,全县拥有1个乡26个镇。
2019年12月,27乡镇调整为19个镇2个街道,撤销合江镇,设立符阳街道,将原合江镇马街社区1至7组、百花亭社区、桂圆林社区、义园街社区、枣林桥社区、建设路社区、菜坝社区、桥凼社区、槽房村、三块石村、魏家祠村、贯湾村、大同村、桥凼村、大水河村、会青山村、山顶上村、天井村、黄溪村和真龙镇聚宝村所属行政区域划归符阳街道管辖,符阳街道办事处驻新华北路85号。设立临港街道,将原合江镇马街社区8至9组、石堰村、明家坝村、果园村、金银村和榕山镇联榕坝社区、五里坡社区、兴隆社区、符阳村、张石坝村、凉坪村、高庙子村、塘沟村、雨台山村、荆树村、小洋洞村及点灯山村1组、3至7组所属行政区域划归临港街道管辖,临港街道办事处驻上街58号。撤销实录镇和虎头镇,设立荔江镇,以原实录镇、原虎头镇和原合江镇龙潭村、柿子田村、柳马埂村所属行政区域为荔江镇的行政区域,荔江镇人民政府驻幸福路7号。撤销榕右乡,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榕山镇管辖。调整后,榕山镇辖原榕右乡和梧桐山村、回洞桥村、进宝村及点灯山村2组、8至13组所属行政区域,榕山镇人民政府驻高坎路198号。撤销参宝镇,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白沙镇管辖,白沙镇人民政府驻人和路1号。撤销五通镇,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九支镇管辖,九支镇人民政府驻广场路93号。撤销佛荫镇,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大桥镇管辖,大桥镇人民政府驻佛新路77号。撤销南滩镇,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石龙镇管辖,石龙镇人民政府驻南塘街236号。撤销自怀镇,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先滩镇管辖,先滩镇人民政府驻响滩街97号。
2023年合江县辖19个镇、2个街道:符阳街道、临港街道、望龙镇、白沙镇、先市镇、尧坝镇、九支镇、凤鸣镇、榕山镇、白鹿镇、甘雨镇、福宝镇、先滩镇、大桥镇、车辋镇、白米镇、法王寺镇、神臂城镇、石龙镇、真龙镇、荔江镇。合江县人民政府驻地符阳街道。
目前全县下辖2个街道、19个镇,分别为:符阳街道、临港街道、大桥镇、白米镇、榕山镇、荔江镇、凤鸣镇、车辋镇、白沙镇、望龙镇、神臂城镇、九支镇、先市镇、法王寺镇、尧坝镇、真龙镇、福宝镇、白鹿镇、先滩镇、石龙镇、甘雨镇。截至2024年12月底,全县行政区域面积2414平方公里。
2024年年末全县有43个社区(居民委员会)、293个居民小组,196个行政村(村民委员会)、2394个村民小组。
2024年年末在户籍人口统计年度内,全县公安户籍登记总人口86.38万人,其中乡村人口62.71万人,城镇人口23.67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27.4%。
大美四川欢迎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