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钱关位于陕西省旬阳市东南部偏远角落,毗邻湖北省竹山县、竹溪县,距市区约72公里。在地貌类型划分上,所处大巴山系北延余脉,也是中山与低山的过渡带。受构造影响,岭脊呈西北—东南走向①。这一片森林资源广袤,水源丰润,气候温和,多稻米、油菜、茶叶、水果等农经作物耕种。由旬阳市区通往铜钱关的道路称作“东吕路”,起自旬阳南郊吕河镇,最终到达陕鄂交界点——东垭子(铜钱关城楼景观处),再与湖北境内公路相接。铜钱关地名说法有二:其一相传此地矿产丰富,宋明时期便有大规模开采铜矿铸造铜钱的记载,因而得名。其二根据清代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陈杰祥(竹山县得胜镇文人、总团练)撰写的《铜钱关重修记》碑文中载称:“竹山县西二百里,地接秦疆,其界岭有古碑曰‘铜钱关’……昔人修寨于此击流寇,曾见春秋战国之铜钱数万门覆地,即以名‘关隘’”②。本文将对此开展简要探寻与概述。
赤岩沟口,原旬阳县赤岩乡/镇驻地,今为旬阳市铜钱关镇驻地。
赤岩场坐落在赤岩沟与吕河(汉江二级支流)的汇流处,聚落沿河岸呈扇形,地名源于支流河沟内红色岩石密布,为旬阳南区(汉水南岸)三大集镇之一③。周围特产生漆、木耳、香菇等山货,主导农副产品集散与加工,并培育有良种畜牧——赤岩牛④。
吕河旧称“驴河”,发源自旬阳市与平利县交界处的铁桶寨北坡(钱铜关镇钱铜村),流径往西北,过太山庙、赤岩场、金河口、神河场,至吕河镇梨河村汇注坝河,再北涌汉水。河长80千米,流域面积683平方公里。河道水流落差较大,上游谷壑山峦灌丛叠盖,林木苍蔽;两岸低洼地带耕植了农田与经济林⑤。
赤岩场主街区沿东吕路两侧分布,狭窄通纵。前方路牌上标注的“楚长城”即指铜钱关,但经考古、文史工作人员辨析,这段“楚长城”应为清代中叶,官府为抵抗白莲教而修筑的防御工事,亦称“边墙”,大概位置建在原楚长城的路径基础上,所以民间也叫做“石长城”。
位于街区南端的原赤岩乡/镇办公大楼旧址,现在是铜钱关镇文化交流场所以及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联络站,将切实服务于基层行政工作。
赤岩在清代因移民兴场。民国属旬阳县秀俊乡第二保,1950年设花园乡,1958年改赤岩管理区,1961年组建赤岩公社,1984年恢复赤岩乡,1996年与七里乡合并升设赤岩镇(同步撤销赤岩区),2011年沙阳乡并入赤岩镇⑥。2015年又撤销赤岩镇并入铜钱关镇,铜钱关镇政府由太山庙迁驻赤岩场。“赤岩留驻不留名,铜钱关留名不留驻”。
今铜钱关镇政府办公大楼
2017年旬阳撤县升市。此后新版地图中,铜钱关镇驻地已标注在了吕河畔的赤岩场,虽然“赤岩”不再作为建制镇,但仍保留了同名社区机构(2011年设立)。
距赤岩场南侧约10公里的太山庙社区——原太山乡驻地。这里旧称“泰山庙”,场北为“古七里关”遗址。1996年太山乡并入铜钱关乡,铜钱关便将乡政府迁驻到此,上演了与赤岩相同的“移花接木”治所变迁。赤岩虽说是旬阳南区三大中心集镇,但却为了提升铜钱关的景观知名度,撤销并入更加偏远的铜钱关小场集,自己连建制镇专名都未能保留。
太山庙聚落也沿着东吕路线状分布,一条主街径直穿场,除了少数留守老人和放假回家休息的青少年儿童外,街边几乎没啥人,现在赶场全都去赤岩了。
图左是原太山乡与铜钱关乡政府办公大楼旧址。右边那辆大卡车时常往返铜钱关、神河、金寨、石门等旬阳南区各邻近乡镇村社,运送快递及货品,为偏远山村带来物流便捷。
清代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版《洵阳县志.卷四.建置.关梁》(刘德全 编撰)对“七里关”的文字简述。根据文中信息,因铜钱关“孤山难守”,遂将卫戍功能移驻七里关(今太山庙场),清代嘉庆年间,白莲教频繁袭扰,为加强旬阳城内守备所需,又将戍边官兵移驻去了县城。此后“铜钱关-七里关”一带无规模化守备力量。
清代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版《竹山县志.卷十八.兵防》(周士桢 编撰)对鄂陕边界(竹山-旬阳间)官兵驻防情况的文字记述。竹山县靠近陕西的“七里关”营地界,“驻汛官,计有左营、右哨、右司、把总一员,设兵四十四名”。
2004年版《陕西省地图册.旬阳县分幅》中,赤岩早就撤乡升镇,铜钱关乡那时候仍驻铜钱村,还未搬迁到太山庙(图中黄色箭头处)。
另外某幅“旬阳县地形图”,渲染做得很漂亮。而在这版地图上,赤岩镇尚存,铜钱关乡已迁驻到了太山庙,但还未撤乡升镇,具体时间应该在2005年后,2011年前。
在铜钱关镇铜钱村(10组居民点)境内,还有一段栗树坪古盐道。以前“宁盐”(产自重庆巫溪宁厂古镇)运济陕鄂,栗树坪便是路径通达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巫溪“宁盐”北上或西行的路径示意图。往旬阳、白河方向的盐,走东北方向翻越大巴山主脉,经湖北竹溪与竹山境内的向坝、柳林、官渡、上庸(田家坝)、宝丰、秦古、竹坪等聚落,穿过铜钱关入旬阳境,又经栗树坪、太山庙、赤岩场、神河场、吕河场,最终到达旬阳城。这段路也是从旬阳通往长江三峡的行途捷径。
早在明末清初时期,就有大量的商队、马帮、盐帮进入秦楚交界的铜钱关从事商贸交易,汉口的商队、盐帮溯汉江而上,通过航运抵达汉江沿岸的吕河码头,商队、盐帮在汉江南岸的吕河既从事商贸交易,又将这个地方作为物资的集散地,再将盐巴等物品通过马帮运输,经神河、赤岩,进铜钱关境内,再沿着栗树坪山里的这条便道进入湖北竹山,此段路径虽然是通往湖北竹山的捷径,但由于山高路陡,荆棘遍野,并没有一条很好的山道供马帮、商队出行。上游向东再向南入长江的拐弯曲折地形,使盐马商队在此探出一段捷径山道,再进入汉江中下游水道。
翻过栗树坪,在大山梁里有一家姓肖的商户,此人叫肖延发,因为此人力大无比,一人能背二百斤重的石头和行李,上山下山如履平地,像一头骆驼,人称肖驼子。由于肖驼子善经营,懂商业,使肖家商铺的生意异常兴隆。起初,肖驼子开设的只是小商铺,仅供方圆几十里人家购买日用品、针头线脑、盐巴,后来,肖驼子手里有了积蓄,他又请工匠盖了一幢四合院式的房屋,以扩大经营规模,后来人们把这里称为肖家院子。
肖驼子很懂交通要道与商贸发展的关系,他特意将这幢四合院房屋的建筑选在两省商旅通行的必经之地的中心地带,因此肖家院子是南来北往的商贾歇脚的很好客栈。加之,当地还有一泉天然水井,于是以肖家院子为中心不断聚集很多住户落户此地。肖驼子在四合院内开设客栈,马房生意兴隆,雇人在山坡上种植了大量的青草作为饲料,以供马帮、商队在此歇息。
肖驼子在做小商铺生意的同时,很注意与山里山外客商的商贸来往,又与西安、老河口、汉口的商队、马帮联手合作,开办了肖家院子商贸客栈,说是客栈,其实是一个规模比较大的商贸转运站和南来北往货物集散地。肖驼子在此收购核桃、板栗、生漆、山竹、黄花、木耳、木炭、二花等山货,由马帮、商队驮运出山,再依靠马帮、商队将汉江中下游的南货、日用品运往肖家院子销售,这种日复一日、循环往复的贸易往来,以及马帮、商队的交通运输,为肖家院子,乃至铜钱关乡境内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注入了活力。
由于铜钱关与湖北竹山这一带山大沟深,为了改变交通不便对货物运输的制约和影响,肖驼子和马帮、商队进行商议,积极筹集资金以改善当地通往竹山境内道路的通行条件,经过充分酝酿,肖驼子决定出资在栗树坪山垭修建石梯。栗树坪左岸山坡是通往湖北竹山最捷径的一条通道,而在大山里只有一条羊肠小道,货物的运输仅靠人力的肩挑背扛,无法满足陕鄂两地之间的大量物资运输的需求。马帮、商队从此道行走尤为艰难,只有改善栗树坪左岸这条山道的交通运输条件,才能打破瓶颈。肖驼子先雇一批石匠开凿山岩,将山岩开凿成粗放型的台阶,再请人将河里的长条形石头搬运至山上,根据开凿出来的粗放型台阶再进行铺设,加固成牢固的石头台阶。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一条既能供商队通行,又能使马帮跋涉的盐马道路修成,这条由人工修凿建造的石梯,共计三百余步,其中有一百步台阶全都是人工开凿而成,另外二百多步台阶因山势而修。这三百多步台阶,不仅有人工开凿的石梯,还有人工砌补的台阶,其坚固的程度足以供马帮、商队跋涉。当时每天有几十匹骡马驮运盐巴由栗树坪百步石梯翻山越岭运到肖家院子商铺,再经肖驼子对货物进行调剂,将盐巴、商货运往竹山、竹溪等县,这些马帮、商队返回陕西时,就驮运竹山、竹溪境内的土特产及山货返回肖家院子商铺,大量货物在此集散。
肖驼子又在此搭建戏台,邀请神河、蜀河汉剧班艺人前来唱戏,汉剧班落脚去肖家大院唱戏,吸引了方圆近百里的百姓和官方人士前来观看,肖驼子也以此机会与盐帮、商队一起大力举办戏楼会,借此传播商贸经营之道。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商户纷纷从汉水沿岸的吕河涌入,使这条盐马古道成为陕鄂两省知名的商道⑦。
铜钱关遗址位于铜钱村(民国属武靖乡一保,五十年代铜钱关乡设立后的早期驻地)东南方向约5公里,地貌形态是一座谷坳垭口,东临湖北竹山县,小地名俗称“东垭子”,陕鄂两省公路并到此接驳。现在看到的城门是2009年由旬阳县铜钱关乡与竹山县竹坪乡共同出资修建的景观墙体和门楼。旬阳现为开发旅游资源,将门楼西侧(县境)地块辟设成了简易停车场。
虽然目前在门楼旁侧与附近多块地名指向牌上,几乎都标注铜钱关为“楚长城遗址”,但经过文史专家们多年来的探寻考证,实为明末清初抵抗李自成、张献忠农民军以及清代中叶抵抗白莲教而修筑的防御性边墙更具说服力。1996年版《旬阳县志》便以“石长城”作为内容解述,但也提到了“楚长城”的远古历史寻踪。
石长城位于旬阳县东南部水磨乡、太山乡、铜钱关乡与陕西省白河县及湖北省竹山、竹溪县接界地区。盘山绕梁,断断续续,长约100公里,全为石砌。1982年5月,安康地区文化局曾组织有关部门做过粗略的踏查。从现状看,有的时代较晚,有的时代较早,部分风化极为严重的时代可能更早。当时认为时代最早的部分为“楚长城”,1983年2月22日《人民日报》头版曾以《陕南发现楚长城遗迹》为题作过报道。据初步分析,旬阳石长城遗迹大致可分三类:与白河县接界地区时代较晚的部分,明显系清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白河知县严一青为防御白莲教起义军入境而筑的“界墙”。而时代较早的部分,疑为明末清初李自成余部郝摇旗、李来亨等在郧阳西部山区拥立“韩王”,坚持抗清时所筑。时代最早的部分,有可能为战国中期以后,楚国为遏止秦国、确保上庸(今湖北竹山县境)而筑⑧。
清代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清廷即开始用“乡勇”镇压白莲教起义军。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四月,白莲教高二、马王部农民军由湖北竹溪、竹山进入洵阳,湖广总督倭什布遣千总黄富国率竹山乡勇追击,与义军战于洵阳鹰嘴山(今神河镇境内),农民军数百人阵亡。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之前,洵阳乡勇兵力极弱,在县境内同义军作战的主力是清军绿营。嘉庆六年二月,严如煜任洵阳县知县后,针对洵阳地处川、陕、楚边界,为义军来往必经之地和义军偏于流动作战的弱点,厉行“坚壁清野”,择要隘构筑堡寨,整顿乡勇。每寨置团勇正副长各 1 名,且耕且守且战。选坚寨储备军粮供应清军,“由是声息联络,‘贼’势大蹙”。经过了多次激烈战斗后,白莲教义军在洵阳连遭挫折,各部皆“惮如煜威名,相戒勿入境”⑨。而这位严如煜便是《三省山内风土杂识》、《三省山内道路考》、《汉南续修郡志》、《三省边防备览》等多部涉及秦巴山区地理人文民俗类著作的原创编写者。不仅人文功底深厚,对军事指挥、整军备战等方面的能力也相当厉害。
自任洵阳知县起,严如熤在三省山内地区为官二十余年,对该地区颇为熟悉,并以此为基础,在经世思想的影响下,撰写了大量有关三省山内地区治理的经世著作。此外,严如熤对舆图的学习与研究,反映在其著作之中,则是大量的舆图编绘⑩。
旬阳文物部门在铜钱关门楼西侧(陕西省境)设立了文保简介碑,文字中特别提到了此关为“针对白莲教的军事战略防御体系”。
陕西省一侧今属旬阳市铜钱关镇铜钱村。不过这里却没有看到官方设置的编号界桩。
清代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版《洵阳县志.卷三.疆域》(刘德全 编撰)对嘉庆年间时任洵阳知县严如熤“坚壁清野”,择险要之地修堡、筑寨、建墙,以抵抗白莲教的一段文字记述。
2009年陕鄂两省联合修复铜钱关门楼时,在门洞墙面上复原镌刻了清代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竹山文人陈祥杰所撰写的《铜钱关重修记》,作为一道文献印记,供游客阅览。
《铜钱关修复记》原文摘录如下——
“铜钱关,昔人修寨于此御流寇,曾见春秋战国之古铜钱数万门覆地,即以名关隘。历年既久,石壁倾圯,遗址仅存。同治元年,教匪猖獗,余挈眷居此。见山势险峻,不但为一乡之坚城,实为一县西乡之保障,议和众力而重新之,又思从人可与观成而难与虑始也!乃自为经营,遂捐谷四十石,兴工弗辍,而众志乐从。建东、南二门以定规模,又于山后置小东门、小西门以便樵汲。城高一丈五尺,周一百六十丈,雉堞二百三十。峻岺之上,加以崇墉,洵一夫当关,俯视莫敌也!当次元戎协力,扫除贼氛,若有剩残狐鼠深山而喘息者,亦望焉畏之而不敢近亦!”⑪
从湖北竹山境内眺望铜钱关门楼,两侧均修建了步道石梯,游人可登顶一揽鄂陕省界群山自然风光。
湖北省一侧,今属十堰市竹山县竹坪乡六合村。图左志愿者服务站就能看到竹山县的部分旅游景点介绍。在宣传语境上,竹山也一直称自己是“女娲故里”。
民国十年(1921年)版《湖北通志.卷三十六.建置十二.关隘》对铜钱关的文字记述: “……嘉庆间总兵王凯、参将吉林泰带兵驻守”。查阅清代与现代方志,铜钱关都划归在了竹溪县境(包括同治六年版陶寿嵩编撰‘竹溪县志’、1985年版‘竹溪县志’)。因铜钱关遗址南侧约3.6公里的“十八盘”属于竹溪县(坐拥旬阳与竹溪的‘一丁点’边界线),而旧时期的县际边界划分又相对模糊,且铜钱关从距离上到竹溪县城亦更近,故列入县域关隘记载。或竹溪与旬阳、竹山在清代之后有过政区边界调整,但此问题暂未查阅到更多信息,具体细节待考。
另查清代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版《陕西通志.卷十七.关梁二.洵阳县》(刘于义 编撰),文中对陕鄂边界关隘的地点记述仅为“七里关”,结合上图《湖北通志》,铜钱关从古时到近代,应确属竹溪县所辖。
《竹山县志1995-2005年》对铜钱关记述也是采用“石墙遗址”一说,用词谨慎表达,并能对应旬阳所称呼的“石长城”。如今“秦楚长城”的概念,更多则是面对大众游客的引流传播。
竹山县“石墙遗址”,位于县城西端的竹坪、大庙、得胜等乡镇。该遗址沿陕西、湖北分界线依山建造,竹山境内现存断续约有35公里。墙体采用自然块石干垒砌成,梯形。现残存段落高约3~0.5米,一般上宽1.2米,底宽2.4米,在交通要道处建设类如城门式建筑。专家认为该石墙的修筑时间、文物价值有待考证。1984年4月12日,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保护文物⑫。
站在铜钱关门楼湖北竹山县一侧远眺“十八盘”道路弯绕与群峰绵亘。此地距竹坪乡场集20公里,竹山县城94公里,竹溪县城50公里。
某幅六十年代的《竹溪县.竹山县地图》,红圈位置即“十八盘”(竹山县境),箭头处是七里关(旬阳县境),但鄂陕边界点上并未标注铜钱关。
文尾备注——
① 1990年《旬阳县志.卷二.自然环境.地貌.巴山中山低谷区》39页
② 安康新闻网:《秦巴深处的铜钱关》 张涛 2025年2月14日
③ 1988年《旬阳县地名志.赤岩乡标准地名.赤岩沟口》414页
④ 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陕西省卷.安康地区旬阳县.赤岩沟口》 302页
⑤ 1988年《旬阳县地名志.自然地理实体.吕河》471页
⑥ 1988年《旬阳县地名志.赤岩乡概况》418页
国学迷网站.历史地名.赤岩镇
⑦ 陕西省盐业协会:【陕西盐业史话】旬阳百步石梯与盐马古道 刘贵棠 2024年9月14日
⑧ 1990年《旬阳县志.卷十七.文物.城堡.石长城》547页
⑨ 1990年《旬阳县志.卷十二.军事.白莲教起义军转战旬阳》422-423页
⑩ 地图杂志:《严如熤与三省山内舆图编绘》 刘赟 2024年12月4日
⑪ 今日竹山网站:《‘铜钱关’两块碑解开诸多谜》 张云朝 2019年5月21日
⑫ 《竹山县志1995-2005年.卷十八.文化体育.文物胜迹.石墙遗址》 553页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