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民官
这次去上海,走马观花,站在普通老百姓置家过日子的角度,总的感觉,上海除了房价高之外,在日常的生活方面,还是蛮舒适的。
上海,简称“沪”或“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中国的经济、交通、科技、工业、金融、贸易、会展和航运中心,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是长江经济带的龙头城市,隔东中国海与日本九州岛相望,南濒杭州湾,北、西与江苏、浙江两省相接。
春秋战国时期,上海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故别称申。四、五世纪晋朝时期,因渔民创造捕鱼工具“扈”,江流入海处称“渎”,因此松江下游一带称为“扈渎”,以后又改“沪”,故上海简称沪。
我们是坐Z198次直快,从太原直达上海火车站的。下车出站,与前来接站的儿子见面后,就打了个网约车,直奔他们租住的地方,上海市嘉定区匡巷路。只是这个约摸有四十来岁的网约车司机,上车时只说了句后车厢门不要动,下车时又说了句同样的话,全程再无一句话。下车后,对他说声谢谢,竟也无任何反应,冷漠的让人无语,真的是遇到了个另类师傅。这与其他城市上车后,司机师傅热情友好,海阔天空,天南海北,大谈特谈的风格相比,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到了上海,还是关注住地周边的小吃、超市、便利店、农贸市场的情况,顺便询问一下菜价,感觉物价也不是太高,都是正常的价位。瓜果桃李的,时鲜果蔬也不算太贵,都是随行就市,纯粹市场的价格。比起太原略高一点,和青岛的菜价差不太多,甚至觉得还要便宜一些。
再就是出行,上海只对本市年龄60岁以上的人发放乘车补贴,对外地人没有优惠政策。这与青岛市60周岁,太原市65周岁以上乘坐地铁、公交车免费的政策,还是有所区别的。所以,大城市有大城市资源优势集中的诸多便利,小城市也有小城市的自在休闲和舒适之处。
有人说,上海是世界的上海,也有人说上海是中国的上海。有人说上海是富人的天堂,也有人说上海是穷人的港湾。还有人说上海是青年人创业的天地,也有人说上海是老人颐养天年的家园。不管是那种说法,只要你能够在上海扎下根来,并获得一份不错的收入,生活下去,在任何一个行业都能够做到出类拔萃。因为越是发达的地区,越是会遵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优胜劣汰,激烈的竞争会让更多的优秀者脱颖而出,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通过努力奋斗,成就一番事业。
在列车上时,与一对带孩子去山西旅游的家长聊天,她的老家是浙江人,在上海已经打拼几十年,她说的观点倒也代表了这一代新上海人的看法。过去那种老上海人看不起外地人,统称外地人为“乡下人”的说法,已经没有多少人在意,渐渐地淹没在历史的风雨之中。
常言道,“英雄不问出处,富贵当思原由。”因为大家来上海打拼创业,所有拼搏的人,大都是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并且是非常优秀的人才。即使是普通百姓,来到城市打工,也大都是凭着自己的一双勤劳的手,起早贪黑,用汗水浇灌梦想,让生命之花更加绚烂多彩。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吃得比猪差,干得比牛多,靠勤劳致富发家,赢得自己的一片天地。
那种以地域出身,自以为优越感的人,实际上并没有外来创业者的生活过的好,久而久之,优越感早已荡然无存。通过个人的努力,你过着优渥的生活,人家敬佩你。你的日子过得贫困潦倒,也没有人看不起你。人人都是靠本事吃饭,瞧不起外地人的陈旧观念,渐渐地也就没有了市场。
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的上海人还是很好打交道的,人也都很友好、善良,虽然说有点儿耍精明的味道,但诚实守信,思想观念超前,决定了的事就一直做到底,当然极个别的人也是例外。
那天在市场上碰到一个自称是卖车厘子幼苗的人,说第二年就能结果。结果一时兴起,觉得也不贵,就买了两棵种花盆里。但感觉车厘子幼苗的叶片像冬青一样,拿手机一扫描,发现果然是冬青,实在是害人不浅。隔一天又去市场那个摊位附近买东西,一打听,售货员说那人就是个跑江湖的,说去年他卖出去了三千元的苗木,人们买了一棵也没活,关键他是拿冬青幼苗当车厘子卖,实在是可恶。说白了就是个江湖骗子,还是会有很多的人上当受骗,也包括我们,愣是让人骗了一把。
今年春天在植树节期间,也买了两棵山楂树苗,结果一棵没活,一棵长出来的叶片呈伞状型,拿手机扫描比对,原来是板栗树,也算是买了个教训。还有就是在青岛李村大集上,说是大地瓜花,结果买回家种院子里,长出来后,就是农村水渠边上常见的一种水草,真是让人坑的不轻。假货年年有,怎么就那么堂而皇之地贩卖,也没有人去管。年年上当年年上,只能是苦了我们这些不识货的人。
在上海孩子租住地,碰到一位看上去非常朴实憨厚搞装修的老板。他17岁从江苏老家来上海开始打工。别人挣点儿钱就去吃喝玩乐,而他把精力用在做好装修的细节上,努力去挣更多的钱。现在不仅有了自己的别墅,还花一千多万给两个女儿买了房,在上海也是混的风生水起,小有成就。所以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无论从事何种职业,只要热爱并专注,就能取得优异成绩。他说别人挣了钱就去打牌,而他挣了钱是扩大再生产,挣良心钱,把装修做到极致,越来越多的客户找他干活,他干的活认真细致,也赢得了客户的称赞。
况且,上海毕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市场化程度高,营商环境好,办事效率高,是内地其他省市学习的榜样。像青岛这样的新兴城市,一直把上海作为学习的模范。早些年曾多次提出“学上海,赶大连”的口号。普通百姓的穿衣打扮,生活用品,也都向上海看齐,以购置上海货为骄傲,上海人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都是占据着高大上的位置。
当然,早些年也曾经有些个揶揄极个别上海人的笑话。说上海人买葱只买两根细细的小葱,而北方人一买就是一大捆。还有买肉买个二两,北方是以斤来买。还有的说有个上海人,就啃一个鸡爪子,能从上海坐火车啃到乌鲁木齐,还没有啃完。还有说上海有家人请北方来的客人吃鱼,当主家和客人吃了鱼的正面时,主人还是热情邀请客人继续吃鱼。结果客人就用筷子夹背面的鱼,结果全家人脸色都变了。后来才弄明白,人家请客只让你吃正面的部分,客气一下,动动筷子就行了,背面鱼的部分要留到明天再吃,剩下的鱼刺在第三天还要熬个鱼汤吃吃。当然,这都是编的笑话故事了。
记得第一次到上海时,饭店用比北方酒盅子略大点儿的小碗盛米饭,一遍一遍地上,最后还是大家一致要求端一大盆米饭上来,这才算是吃饱饭了。还有就是在部队时,中午吃大米饭时,北方的战友都是进饭堂时,先去盛上满满的一碗,吃完再去吃时,米饭已经没有了。而上海战友,第一碗只盛半碗,早早地吃完后,再去盛满一大碗,始终有米饭吃,也说明上海人的精明。当然,上海饭店的菜烧的精致、秀气、量小,北方的菜粗犷、豪放、量大,这也是大家所公认的事实。
还有就是坐在地铁上,感觉上海年青人和北京地铁上的年青人的表情差不多,各自拿个手机刷屏,没有显示出青年人那种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气质。可能大家都是打工的人,要么急着去上班,要么急着回家休息,所以大多数人显得面无表情,疲惫不堪,冷眼相对,这可能与青年人遇到的生活压力大,竞争激烈有关吧。在青岛坐地铁,虽然说年青人也都在各自刷手机,但帅哥美女们面部表情相对自信平和,说说笑笑,全然没有那种面色焦虑、心事重重,生活压力太大的神态。
不管怎么说,这次来上海,所闻所见,都是一些表面的、肤浅的、浮光掠影的东西,若是要真正了解上海,恐怕还得在这里多住些日子,对上海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作些深入地学习和研究,才能对上海城市有更加客观、全面的了解。
事实上,在经历了三年的疫情后,大家的生活本身都不容易,看看那些个原本喧嚣繁华、人山人海、摩肩接踵的商场,现在变得门庭冷落、门可罗雀、冷冷清清,也是有种莫名的遗憾。
正所谓幸福的日子是相同的,不幸福的日子各有各的不同。与内地其他城市相比,上海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有目共睹,仍然保持着强劲增长的势头。相信今后的日子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好。对此,我们充满了信心。
2025年7月3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