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北京亲子游市场迎来升温。多家旅游平台数据显示,今年暑期亲子订单占比已突破40%,成为拉动家庭出行增长的核心力量。携程、飞猪、去哪儿等OTA数据显示,北京亲子类项目搜索热度同比增长超200%,其中涵盖研学、非遗、科技体验等高互动项目的“沉浸式亲子游”成为最受欢迎的选择。
亲子研学游成出游新趋势
信旅游表示,截至6月中旬,暑期出游人数同比增长70%,GMV增幅80%,其中亲子家庭已占出游人群的82%,比去年明显上涨。民航系统数据显示,暑期国内航线中亲子旅客占比已达34%,亲子游市场不仅热度空前,也呈现出“高频次、高复购、重体验”的新趋势。
亲子研学游呈现短时化、小团化、线上联系为主等趋势。北青报记者咨询研学机构了解到,现在的亲子研学出游跟团以线上沟通为主,且人数多控制在20人以内,团体活动也是以半天一天的短时活动为主、大多数时间里可以亲子自由互动。
随着暑期亲子研学热度持续升温,北京不少研学机构也推出了多种促消费政策,包括“充值优惠”“多次卡次抵扣”及“朋友同行减免”等方式,旨在通过价格机制吸引新客、稳固老客。从研学机构产品内容来看,北京亲子研学路线大致可分为三类:以故宫、中轴线、胡同街区为代表的历史人文类;以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为代表的博物教育类;以及以中国科技馆、天文馆展览为代表的科技探索类。
在亲子家庭集体出游的过程中,研学机构的角色正从“单一讲解者”转变为“路线规划+体验引导”的综合服务者。他们不仅承担课程内容设计和讲解任务,更注重整体路线规划、互动环节策划、配套攻略准备,成为亲子研学体验背后的“隐形操盘手”。
文旅教育融合开启亲子游新范式
一群身着汉服的少年手持竹简,在复原的古代书院中参与“开笔礼”仪式,高声诵读《论语》章句;孩子们戴上VR眼镜“潜入”海底,与虚拟的海洋生物“互动”,学习海洋生态知识;学生们化身考古工作者,在模拟发掘现场小心翼翼地清理“文物”碎片,拼接历史的密码……
这些并非影视剧场景,而是当下流行的“沉浸式研学游”的真实写照。在文旅融合与教育改革的双重推动下,沉浸式研学游正以其独特的体验感和教育价值,成为连接课堂与社会、知识与实践的重要纽带,引领着体验式学习的新潮流。
沉浸式研学游究竟是什么?与传统研学游相比,它的核心差异在于“沉浸感”的营造。传统研学多以“参观+讲解”为主,学生如同“移动的听众”,被动接收信息,往往游过即忘。而沉浸式研学游则通过场景再造、角色代入、技术赋能等手段,构建一个高度拟真的学习环境,让参与者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在互动中主动探索知识。
这种“沉浸”体现在多个维度。在场景营造上,不少研学基地通过建筑复原、道具布置、服饰还原等,打造“穿越感”。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推出的“小小考古家”项目,将部分发掘现场复刻为体验区,学生穿上考古服、手持洛阳铲,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学习土层识别、文物清理等技能,亲身感受考古工作的严谨与乐趣。在国家典籍博物馆“文献管理员”项目中,有着“责任监督员”这一角色——这是前一天因出色完成“古籍修复”任务获得的“职务晋升”。这种角色赋予让孩子们在无形中理解“责任”的含义,项目组特别设计了“岗位考核制度”,比如“小馆长”若连续三次讲解错误,会被暂时“停职培训”,待重新通过考核才能上岗。
这些项目彻底打破了传统研学“大巴接送、导游讲解、拍照打卡”的流水线模式。数据显示,参与沉浸式研学的孩子平均专注时长达到92分钟,是传统研学的3.2倍;83%的孩子会在活动后主动查阅相关书籍或纪录片,学习主动性显著提升。北京市文旅局研学项目负责人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好的研学不是告诉孩子‘这是什么’,而是引导他们思考‘我能做什么’,角色体验让知识从‘被告知’变成‘被发现’。”
研学式亲子游缘何爆发式增长
沉浸式研学游的兴起并非偶然,而是政策引导、市场需求与技术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近年来,国家多次出台政策推动研学旅行发展,2023年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开发一批育人效果突出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建设一批具有良好示范带动作用的研学旅行基地”。政策的支持为沉浸式研学游提供了发展土壤。
与此同时,家长对教育的需求也在升级。传统的“观光式”旅游已无法满足家庭对“寓教于乐”的期待,而沉浸式研学游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某在线旅游平台2024年发布的《亲子研学消费报告》显示,68%的家长在选择研学产品时,最看重“互动体验性”,其次是“知识专业性”和“场景真实性”。
市场数据印证了这一趋势的火热。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2024年中国研学旅行发展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沉浸式研学游市场规模达1280亿元,同比增长47%;参与人次突破3000万,其中6-15岁青少年占比72%。2024年暑期,包含“沉浸式”“实景体验”标签的研学产品预订量同比激增210%,故宫、敦煌莫高窟、三星堆博物馆等文化IP推出的沉浸式研学项目,提前一个月便售罄。
从地域分布来看,沉浸式研学游已形成“南北呼应、多点开花”的格局。北方以历史文化为核心,如北京故宫的“故宫里的小侍卫”项目,让学生在实景中学习宫殿建筑知识;南方则侧重自然科学与非遗体验,如广东丹霞山的“地质探险家”项目,学生通过实地考察、模拟实验,理解丹霞地貌的形成原理。
北青报记者采访了北京新东方文旅的员工,她表示:“沉浸式研学游的价值,在于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理解知识的意义,培养他们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能力。未来,我们期待它能在规范中发展,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让更多孩子在体验中爱上学习,在探索中收获成长。”
从故宫的红墙到敦煌的壁画,从深海的奥秘到太空的浩瀚,沉浸式研学游正以一种更生动、更深刻的方式,让知识走出书本,也成为一种文旅与教育的融合创新。
实习生/李怡默 曹洁
摄影/实习生 曹洁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蔺丽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