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巳仲夏,暑气在辽河平原上蒸腾,我踩着发烫的石板路走进沈阳。这座叫了数百年“盛京”的老城深处,藏着一方红墙黄瓦的秘境——沈阳故宫。穿过中街的熙攘,朱红宫墙兀然横亘眼前,墙头琉璃瓦在烈日下漾着幽冷的光,像把六百年风雨都锁进了斑驳的墙缝里。
(一)宫阙概览:龙兴之初
沈阳故宫是清王朝的源头,比北京故宫早立近二十年。天命十年(1625年),努尔哈赤迁都城于沈阳,这座宫城便在浑河之畔崛起。占地六万余平方米,虽不及北京故宫的十分之一,但凝着满汉文化初遇时的碰撞与交融。
沈阳故宫虽没北京故宫之严整对称,但处处透着游牧民族的灵动。东、中、西三路宫殿,各藏时序:东路是努尔哈赤的根基,中路是皇太极的拓建,西路是乾隆添筑的行宫。仰头望,硬山顶覆着黄琉璃瓦,边缘镶着绿剪边——这满族贵族独有的规制,像草原帐篷顶落满了阳光,分明带着关外的风。
(二)建筑巡礼:三路由心
东路的大政殿最是夺目。八角重檐如巨形蒙古包,攒尖顶上鎏金相轮宝顶耀目,八条垂脊上,琉璃小兽翘尾而立。殿内红绸裹柱,穹顶藻井梵文流转,当年努尔哈赤在此会八旗贝勒,八角形制暗合“八方归一”的雄心。
殿前广场,十王亭两两相对。东侧五亭属左翼王与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西侧五亭归右翼王与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青灰亭身如侍卫环伺,梁柱露着原木纹理,少雕饰,倒像萨尔浒之战时的军帐,风过处似有金戈声。
中路崇政殿是皇太极理政处。汉式歇山顶覆黄瓦,殿前丹陛无云龙雕,只刻海水江崖。殿内金砖铺地,“正大光明”汉字屏风旁,悬着满文对联。最妙是殿外蟠龙柱:龙身缠云纹,龙爪利如鹰隼,原是满族猎手心中的神兽模样。
后宫清宁宫藏着满人日常。五间连体硬山顶,东次间开门便见“万字炕”:南炕供神,西炕为尊,北炕铺毡——孝庄太后或许也曾盘坐于此。西侧灶房,两口铁锅锃亮如昔,逢节煮肉焚香,蒸汽里萨满的气息似还未散。
西路文溯阁是乾隆藏书处,专贮《四库全书》。仿宁波天一阁,黑琉璃瓦顶泛水色,鸱吻衔剑防火。阁前池荷亭亭,岸石苔痕斑驳,江南意趣与东路的雄浑,在此相映成趣。
(三)艺韵交融:细节藏珍
雕刻总在细微处藏着巧思。大政殿门窗格扇,十字海棠纹间嵌着“福”字;崇政殿雀替上,龙纹与卷草纹缠络共生;清宁宫的烟囱独立如柱,顶端莲花绽放——正是“口袋房,万字炕,烟囱竖在地面上”的满族风情。
书画里更见融合。乾隆御笔碑刻,有赵孟頫的圆润,却藏着关外的硬朗;缂丝帐幔绣汉地花鸟,配色偏取满族爱重的靛蓝与明黄。尤爱《皇太极驯马图》:皇帝着箭袖骑无鞍烈马,背景却是汉风山水,马蹄扬起的尘里,两种文化正悄悄相融。
(四)行止间:红墙与人间
午后斜阳把宫墙和我的影子拉得很长。坐在凤凰楼下石阶,看游客追着光影拍照,忽觉这宫城像位倔强的老者:见过努尔哈赤的雄心,听过皇太极的誓言,迎过乾隆东巡的仪仗;从后金中枢到陪都宫殿,终成一座沉默的博物馆。
墙角砖缝里,几株瓦松沾着夜露,沿墙根蔓延,把红墙裂缝当成温床——恰如那些在历史夹缝里生长的文化。满族人带着草原风而来,终究在汉地扎了根,像大政殿的蒙古包顶,稳稳落在了汉式台基上。
辞别时,夕阳把十王亭的影子投在广场,青灰轮廓渐渐与远处高楼重叠。宫墙外中街车水马龙,奶茶甜香混着烤串烟火气飘进来,和宫里的檀香缠在一起。原来六百年时光从未走远,早化作红墙的斑驳、瓦当的铜绿,渗进沈阳人的血脉里——既有关外的豪迈,又藏着关内的温润。
这座故宫从不是冰冷的遗迹。它是活着的历史,是刻在砖瓦里的密码,等你我慢慢读。
文末,附七律:
乙巳仲夏谒沈阳故宫
朱垣承露六百痕,
金瓦犹存塞外温。
八角殿前旗影逝,
十王亭畔市声吞。
雕弓渐化书香细,
万字炕融汉俗敦。
莫道清宁宫阙老,
风云长绕凤凰阍。
【作者简介】解德辉,1962年生,吕梁市交口县人,2022年于吕梁市委机关退休。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国现代哲学研究专业委员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山西省散文学会会员,吉林省儒学研究会会员,吕梁市作家协会会员、吕梁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吕梁市文化和旅游协会理事、离石区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太原市传统文化研究会会员、国际摄影协会会员等。喜欢访古问道,感悟山水人文。1989年以来,在中央《学习与研究》、《山西日报》《前进》《山西工作》《吕梁日报》《吕梁发布》等报刊与新闻媒体发表各类文章300余篇。出版了《红色吕梁》《印象离石》2本书,由新华出版社出版的《云梦风雅》一书收录其撰写19篇文章。《吕梁市志》“艺文篇”,收录其撰写的《品读碛口古镇》一文。开办《行走大美吕梁》(个人)微信公众号,已发表510余篇文章。
来源:离石融媒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