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落日余晖的美景,第37届“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在松花江畔热烈上演,这座享有“音乐之城”美誉的城市,再次迎来了属于它的季节。面对镜头,俄罗斯留学生菲利普·热斯托科夫为音乐会竖起了大拇指。他神情轻松愉快,向视频另一头的观众侃侃而谈,“这里的活动场地很棒,观众可以一边听音乐,一边欣赏美景。”
菲利普在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黑龙江东北亚国际传播中心接受采访(颜歆窈 摄)
今年5月起,菲利普开始了他在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黑龙江东北亚国际传播中心的实习。这场音乐会,正是他参与制作的众多报道之一。此前,他因参与“第九届哈尔滨亚洲冬季运动会”推广视频录制而与团队结缘,并主动争取到了这份实习机会。至今,菲利普已翻译了9条中文报道,为5个视频制作了俄语字幕,并为2个视频录制旁白。谈及实习,他说:“这份工作很有意思,也能帮助推广黑龙江的形象。”他还有些害羞地表示,“家人都知道我在实习,很为我感到骄傲。”
这位金发碧眼的小伙子来自俄罗斯陶里亚蒂市,本科在远东联邦大学主修中国学,自此开始了与中国的深厚缘分。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是俄罗斯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大学之一,同时与中国60多所高校存在合作关系。“我是中国通”,菲利普笑道,“我们学的内容不仅包括汉语,还有中国的历史、政治和地理。每周至少有三门汉语课,老师们很专业”。2023年,他成功被黑龙江大学录取为新闻传播专业的一名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有机会来中国留学,我觉得不要错过这样的机会。”
初到中国,面对中文授课环境和全新的文化体验,菲利普感到有些陌生,但哈尔滨的生活很快让他适应并产生亲切感。这里的气候与家乡相似,街头更是保留着大量欧陆风格的建筑。无论是街边洋葱头形状的教堂,还是随处可见的白桦树,种种在他看来“很俄罗斯”的场景让他感到熟悉与安心。除此之外,菲利普发现,那些初到中国时带着的一些“刻板印象”其实并不准确。“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点,不必一味比较,”他说。
经过两年的“沉浸式”学习,菲利普不仅能流利使用普通话,还通过自学和朋友教授掌握了不少地道的东北方言,“嗯呐”“嘎嘎香”“哎呀妈呀”也成为了他的“口头禅”。这让他觉得更加贴近这座城市,也感受到当地人的热情和友好。此外,菲利普对东北的历史和文化非常感兴趣,闲暇时会“研究东北”,去年国庆假期,他还专程到访了沈阳和大连等其他东北城市。
菲利普在国庆假期参观沈阳博物馆(受访者提供)
在菲利普眼中,哈尔滨的生活节奏“不快也不慢”,而且人们“对外国人也都很友好”。比起热闹的中央大街,他更倾向于漫步在宁静的果戈里大街。从黑龙江省博物馆出发,经过果戈里大街,最终到达儿童公园,这是他最喜欢的一段城市漫步路线。
而儿童公园的早晨,一直都是菲利普不想错过的风景:“那里有很多人锻炼身体,有人练太极,有人唱歌。”他注意到,中国退休生活十分多彩,人们喜欢参加集体活动,而不是宅在家里。“他们退休后精神状态很好,生活很健康。”不久前,菲利普还在一档题为“俄罗斯留学生眼中的中国退休生活”的节目中分享了这些观察。
作为中国的冰雪艺术之都,哈尔滨每年定期举办国际冰雪节,融合文化、体育、旅游等领域,连续八年被评为“全国十佳冰雪旅游城市”第一名。菲利普的微信头像也是一只戴着红色“龙帽子”的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他特别喜欢这个可爱的形象。菲利普并不热衷滑雪,但却被哈尔滨的冰雪文化深深吸引。他尤其喜欢参观太阳岛的冰雪大世界和兆麟公园的冰花展,在晶莹雪景中感受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关于未来是否继续留在中国,菲利普坦言:“如果有合适的机会,我愿意试试。”他也建议还没来过中国的俄罗斯同胞,“先来到这里,了解这里,喜欢了,再考虑留下。”
如今,菲利普依然喜欢漫步哈尔滨街头,从果戈里大街走到儿童公园,再步行至黑龙江东北亚国际传播中心。街道的砖石路和公园的树荫,见证着他的点滴生活;而他也用自己的视角,继续认识并记录着中国。他说:“来中国留学,不仅是为了知识,更是为了提升中文、积累经验、感受文化,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谢丹 王璟骊 王柯苗 |编辑:中国日报黑龙江记者站 周慧颖)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