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座城市,
都拥有无数珍贵的历史定格,
它们是行走的足迹,
也是这座城市的专属记忆……
哈尔滨第一座东正教堂
俄罗斯人有一个习俗,每到一个地方,先要建教堂。这个照片,拍的就是1898年,中东铁路开始建设的时候,俄罗斯人在香坊所兴建的教堂,是哈尔滨的第一座教堂。
这个东正教尼古拉教堂的位置,在现在西香坊军政街(今香顺街)是建在一个民居里,是临时性的。
鼎盛时期,哈尔滨拥有70多座各种宗教教堂,至今仍保存下来的二十几座。经历百年风雨,留存下来的教堂转化为城市中的建筑经典,组成了街头一道道靓丽的人文风景线。这其中有位于哈尔滨中心的圣.尼古拉大教堂,其由主教主持教务,无疑是最重要的教堂,但并非第一座教堂。
第一个体育场
座落在道里中医街的红星体育场是我市最早的体育场,是1920年以前由俄国人修建的自行车赛场。1928年改名道里第一体育场。
红星体育场是哈尔滨开埠以来的第一个体育场。
在二十世纪初,这个体育场的修建主要是为满足中东铁路总工厂的俄国职工及其家属的锻炼、健身、运动之所。
由中东铁路局投资,于埠头区药铺街
(中医街)和商市街(现红专街)的西端,于1907年建成了这个体育场。
1951年改名为红星体育场。
50多年来,红星体育场不但为地区群众参加体育健身提供了良好的去处,特别是冬季,这里是冰上运动的乐园。
如今,红星体育场已经变成了一个休闲广场,那里已经没有了竞赛精神,只有一些推着婴儿车的老年人在那里悠闲的享受着暖暖的夕阳。
第一座无线广播电台
1926年10月1日,中国人自装发射机、自主创办的第一家无线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正式广播。
当时哈尔滨无线广播电台,每天广播两小时,以钱粮行情、新闻、文艺等为内容为主。这是中国出现的第一座广播无线电台电台原址在文林街一号。
创始人刘瀚出生于1889年,是中国的第一批无线电技术专家。到1929年底,哈尔滨市民拥有的收音机已经达到3000余台,成为中国拥有收音机最多的区域。
新中国建立以后,哈尔滨广播电台也是第一家开播的大城市电台。
第一个电话局
现为医大四院的办公楼这栋建筑,是非常惊艳的建筑之一,外形像古堡一样。
更令人震惊的是,该建筑始建于1906年,原为中东铁路中央电话局。
这也是哈尔滨最早的城市电话局,首任局长为俄国人别列捷夫。
第一家电报局
哈尔滨电报局,原址位于哈尔滨市道外北头道街。
于1907年9月末由滨江商会出资设立,隶属吉林电报总局。开通时发报采用摩尔斯人工电报机。
电报费为每字哈洋1角7分5厘,洋文、加急电报加倍收费。
哈尔滨最早的公园
兆麟公园是哈尔滨最早的公园,它位于兆麟街北端,一个世纪以来的风风雨雨,为这座公园谱写了百转千回的乐章。
很早以前,这片地方就是江边的一片凸地,松花江上的渔民在此晾晒鱼网,清末曾经是元聚烧锅的原料场。
1906年这里成为“董事会花园”,自此哈尔滨有了第一座公园。
那时的花园南边只到现在的西二道街街口,总面积虽不如现在的规模大,却也陆续修建了露天剧场、乐台、凉亭、花窖等设施。
在人工湖上设计建造了三座别致的木结构小桥:跨虹桥、云舟桥和渡涧桥。波光潋滟、绿柳怀中,百年春秋里,这座美丽的公园,不知装点了多少离人的梦……
第一家银行
1898年在哈尔滨建立第一家金融机构华俄道胜银行哈尔滨分行。
哈尔滨华俄道胜银行,坐落在哈尔滨市南岗区红军街77号,建于1902年。
这座建筑物,在当年的中东铁路建设中声名显赫。
据《黑龙江志稿》记载,1903年中东铁路全线通车后,华俄道胜银行发行了数以亿计的“羌帖”(卢布)
沙俄帝国被推翻后,华俄道胜银行无力兑现羌帖,以至于这种纸币瞬间成为废纸。华俄道胜银行原址现为黑龙江文史研究馆。
第一个民航机场
1932年,日本侵略军占领了哈尔滨,马家沟赛马场被日军无偿征用,改成军用飞机场。
马家沟机场从日伪时期、到解放初期、到上世纪七十年代,直到改革开放,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变迁。马家沟机场的历史也是哈尔滨城市历史的重要部分。
马家沟机场(1932年)
50年代 哈尔滨航空站
1968年,马家沟机场综合楼
据载,在9.18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出于掠夺中国的需要把跑马场修建成飞机场,把大批的军用物资运到中国内地。
1945年8月19日,苏联红军进入哈尔滨,赛马场一时间成为苏军战利品的仓库。
1932年“满航”在哈尔滨正式开业,并开设民航马家沟机场。
时光如流,岁月如梭细数百年哈尔滨风雨里,
那无数个“第一个”,
虽然已随时间的浪潮远去,
但来自异域的多元文化,
早已在这座城市的血脉里,
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