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特曼]拖着行李,准备从酒店去长沙南站,这本该是两个大学生旅程的平静收尾,然而当她们坐上网约车,等来的却不是一段寻常的路途,而是司机连续不断的抱怨和辱骂。
司机对她们的旅行方式进行攻击,“没钱就滚回家去,出来穷游,跟要饭有什么区别”,让美好的长沙印象彻底破碎。
这到底是咋回事?不偷不抢,穷游还有错了?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事情的开端
事情的开端,再普通不过,两个女孩拖着行李,在酒店门口叫了辆车,准备去长沙南站,给愉快的暑期旅行画上句号,车来了,可等待她们的,不是一段平静的路途,而是一场移动的语言风暴。
司机从她们上车那刻起,不耐烦就像汗一样从每个毛孔里渗出来,先是阴阳怪气地催促系安全带,接着便旁若无人地打开语音聊天,把对这趟订单的怨气,当成评书一样讲给全世界听,
“又是去南站的,烦死了!”“路又远又堵,平台派的什么破单!”“我最喜欢跑机场,谁爱来南站啊?”
抱怨平台的派单机制,尚可理解为工作牢骚,但很快这股无名火便烧到了乘客身上,司机的矛头,精准地对准了两个年轻女孩,对准了她们选择的旅行方式。
“现在的年轻人,一个个都没钱,还非要出来玩”,“这种穷游,不就是出来要饭的吗?”“我们长沙人不欢迎这种,没钱你玩什么?”
污言秽语,夹杂着作为本地人莫名的优越感,像一把把小刀子,扎在两个女孩心上,原本对长沙留下的所有美好印象——橘子洲头的风,茶颜悦色的甜,岳麓山的荫——都在这短短几十分钟的车程里,被碾得粉碎。
两个女孩僵在后座,连呼吸都刻意放轻,生怕一点响动都会引来更汹涌的恶语,那段路一定格外漫长,下车后,她们没有当场发作,而是选择了最克制也最有力的方式:投诉。
这段憋屈的录音,很快在网上炸开了锅,愤怒是多数人最直观的情绪,人们朴素的逻辑很简单,作为服务行业的从业者,收了钱,就该办事,你可以对平台不满,可以对路况抱怨,但没有任何理由,把这些负面情绪倾泻到花钱买服务的消费者头上。
方向盘在你手里,不代表话语权也在你手里,有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接单是你的自由,既然按下了那个确认键,就意味着你和乘客之间订立了一份契约。这份契约的核心,就是安全、准时、有礼地完成服务,做不到或者不想做,你大可以拒载,而不是把车厢变成审判庭,把乘客当成情绪垃圾桶。
“我付了钱,不是来听你教我做人的”,这句话道出了所有消费者的心声,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本该是平等和尊重的,当一方仗着自己手握方向盘的暂时“权力”,对另一方进行人格羞辱时,这不仅是职业操守的沦丧,更是对商业文明的公然践踏。
对“穷游”的误读和轻蔑
这场风波的核心,其实是对“穷”的误读,和对“游”的轻蔑,在司机那套“金钱至上”的逻辑里,旅行被简单粗暴地划分成两种,挥金如土的“富游”,和一文不值的“穷游”,前者值得服务,后者等同于“要饭”,活该被鄙视。
他不懂,或者说不屑于去懂,对于绝大多数没有独立经济来源的大学生来说,“穷游”意味着什么,那不是施舍,而是规划。
是提前几个月就开始计算生活费,一笔一笔攒下旅费的期待,是打开无数个APP,对比车票、酒店价格,寻找最优解的智慧,是放弃网红餐厅,钻进街头巷尾,寻找一碗地道米粉的真诚。
“穷游”的“穷”,是预算有限,而非人格贫瘠,它考验的是一个人在有限条件下,调动所有资源、智慧和勇气,去探索未知世界的能力,这种体验恰恰是旅行最宝贵的财富之一,是用再多钱也买不来的成长。
把这种精打细算、充满生活智慧的旅行方式,等同于伸手上街的“要饭”,暴露的不是大学生的“玻璃心”,而是司机本人认知的狭隘与刻薄,穷游是精打细算地凑出一桌好菜,而要饭,是碗里空空等待施舍,两者天差地别。
旅行的价值,从来不由花费定义,有人在七星级酒店里感到空虚,也有人在青年旅社的上下铺,交到一生的挚友。看世界的门票,从来就不该用金钱来标价。
一辆网约车,就是一座城市流动的名片,司机的一言一行,是游客接触这座城市的第一印象,也可能是最后印象,长沙近年来凭借独特的文化魅力和烟火气,好不容易才挤进“网红城市”的行列,成为无数年轻人向往的目的地,这张亮丽的城市名片,可能因为一个“毒舌”司机,就被轻易抹上难以擦拭的污点。
评论区里许多人分享了自己相似的经历,地点不同,剧本却惊人地相似,似乎总有那么一些司机,一旦掌握了方向盘就觉得自己掌握了定义别人、评判世界的权力,这起事件之所以激起如此大的共鸣,正是因为它戳中了许多人“花钱买罪受”的隐痛。
这不仅仅是一个司机的个人素质问题,它更像一个警报,提醒着每一座以旅游为名片的城市,服务行业的每一个细节,都在塑造着你的形象,再美的风景,再好的营销,都可能因为一次糟糕的体验而功亏一篑。
当游客带着对一座城市的美好憧憬而来,却在离开时,因为一张移动名片上的脏话而感到寒心,这无疑是整个城市文旅形象的失败。
处理结果
事件发酵后,平台和官方的反应都很迅速,平台全额退款,承诺严肃处理司机,长沙市相关部门也表示介入调查,绝不姑息,这些雷厉风行的举措,给了受害者一个交代,也安抚了公众的情绪。
但一张罚单,一次封号,真的能根治问题吗?这更像是一次创口贴式的处理,我们更需要追问的是平台对司机的培训,是否只停留在了如何接单、如何导航的技术层面,而忽略了最基本的服务礼仪和职业道德教育?当差评和投诉机制,可以被司机用各种方式规避甚至报复时,乘客的权益又该如何得到真正保障?
技术让打车变得空前便捷,但技术无法自动生成温度,连接乘客与司机的,不应只是一串冰冷的数据和算法,更应是一份建立在相互尊重基础上的人际关系。
车费买到的,从来不只是一段位移,更是一份心安,一种被当成“人”来对待的基本体面。
信息来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