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主题展览正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如火如荼地进行,连日来吸引了社会各界踊跃观展。展览系统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自全民族抗战爆发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定实施持久战战略,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开辟敌后战场,带领全国人民顽强抗击日本侵略者,成为推动抗战胜利的坚强核心。一件件珍贵的文物和影像,生动再现了烽火岁月中国共产党高举民族大义、凝聚人民力量、坚守抗战信念的历史画卷。
坚持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
步入第三部分第1单元展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多媒体大屏上正播放着的《通往延安之旅》。这部由瑞士记者瓦尔特·博斯哈德于1938年拍摄的纪录片,以国际视角真实记录了他从西安出发,沿途的风土人情以及延安城内朝气蓬勃的景象。镜头中有青年学生、鲁艺的学员以及街头行走的八路军高级将领,中国共产党人开放、友好、充满活力的精神风貌,成为那个时代最令人难忘的历史注脚。
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以《论持久战》为题,发表了激情澎湃的长篇演讲。在总结抗日战争初期经验的基础上,他针对国民党内一部分人的“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以及党内轻视游击战的片面观点,系统阐述了中国必须实行持久战的历史必然性。在展区中央的展柜中,静静陈列着多种版本的《论持久战》:包括了1938年7月延安《解放》周刊最早刊发的版本、上海出版的英文杂志《Candid Comment》连载的英文首译本,还有极为珍贵的1938年12月日本中支经济研究所发行的《持久战论》。展柜上方的大屏幕循环播放着毛泽东在延安指挥抗战的历史影像,生动再现中国共产党从战略全局出发制定持久战方针、科学指导人民战争的坚定担当。
展区的另一侧,以珍贵实物再现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动员群众、广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场景。展柜中,一双来自山东沂南县妇女为八路军赶制的千层底布鞋格外引人注目,鞋底上密密麻麻的针脚,绣出“保家卫国,打倒敌人”八个刚劲有力的大字,饱含着抗战根据地军民鱼水情深、同仇敌忾的赤诚情怀。旁边,还陈列着八路军为山西浮山县群众捐赠军鞋后开具的收条,以及抗日根据地群众为部队缝制的草鞋等实物。每一件藏品都在诉说着无数普通百姓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里,用微薄之力筑起全民族抗战的钢铁长城。
广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循着时间线,第2单元展区通过场景搭建再现了气势磅礴的百团大战。厚重的战壕、错落的工事与战场遗迹在灯光下营造出历史氛围。展柜中,展出了百团大战的作战示意图和珍贵文件,其中包括了第十八集团军(即八路军)总司令部参谋处送给李公朴的百团大战战役部署略图等史料。
1940年8月20日至1941年1月24日,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对日军发起了一次大规模进攻,陆续参战部队高达105个团20余万人,是全民族抗战以来八路军在华北敌后战场发动的最大规模、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战略性进攻。八路军将士英勇奋战,给予日军“囚笼政策”沉重打击,极大地削弱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百团大战不仅锻炼和提升了人民军队的战斗力,也大大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在全国人民心中的威望,更在抗战形势一度低沉的背景下,振奋了无数中国人的信心和民族士气。
顺着观展路线,一处沉浸式地道战场景引人入胜。斑驳的黄土墙、逼仄的地道口、层层相连的地道模型,真实还原了敌后军民抗击日军的智慧。墙上的互动屏幕,详细讲解地道战的原理和作战方式。在极其艰苦的反“扫荡”、反“清乡”斗争中,敌后军民创造出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水上游击战等人民战争的多样战术,使日军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展墙上一组历史照片,定格了抗战时期敌后英雄的身影——有的民兵目光如炬严阵以待,有的支前队伍冒着枪林弹雨为前线输送物资,还有妇女和儿童忙碌在地道口,为战士们送水送饭。正是凭借这种“人民战争”的独特优势,敌后战场逐渐成为中国抗战的主战场,中国共产党也以坚强的领导力,团结带领广大军民夺取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全面建设
第3单元展区,一组展现南泥湾精神的浮雕首先映入眼帘。浮雕中军民们挥舞锄头铁锹开荒种地。1941年春,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开进南泥湾实行军垦屯田。他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把昔日荆棘遍野、荒无人烟的“烂泥湾”变成“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的好江南”,树立起“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光辉旗帜。
展柜中,“劳动英雄”“模范工作者”“合作英雄”等镏金木匾高悬,与一幅幅历史照片相映成辉。照片中,劳作间隙笑容灿烂的八路军战士,民兵队伍高举旗帜、士气高昂,生动还原了根据地军民团结奋进、战斗与生产两不误的时代风貌。抗日民主根据地不仅是坚强的军事堡垒,更是政治、经济、文化全面推进的重要依托。
在展柜中,几本泛黄的《晋察冀画报》吸引不少观展者的目光,这本由中国共产党于1942年7月7日创办、以摄影为主体的综合性刊物,是中国第一本以图片报道为主的新闻画报。画报里收录了八路军和根据地群众生活、战斗、生产的真实影像,成为见证那段岁月的珍贵史料。展柜里还陈列着画报记者谷芬保存的原版《晋察冀画报》,以及记者工作手记和工具皮包,展现了新闻工作者用笔和镜头记录历史的担当。
坚定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第4单元则以“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主题徐徐展开。
展区正中,一组名为《我要去延安》的雕塑引人注目,主题雕塑以群雕形式生动展现了爱国青年满怀热忱奔赴延安的历史场景。群雕底座形似群山连绵,象征前往延安路途的艰难险阻。青年们昂首挺胸、步履坚定,彰显出对革命圣地的崇敬向往。墙上的历史照片和文字,详细记录了各地青年、知识分子、妇女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的动人身影。他们或翻山越岭,或漂洋过海,最终聚集在延安这块革命圣地,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力量。
第5单元“共产党抗战感召世人”展区,不仅集中展示了延安作为中国抗战指挥中心的特殊地位,还用大量珍贵的国际资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及延安的广泛影响力。展柜中陈列着美国《生活》杂志、《纽约时报》等海外媒体报道原件,以及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期间采访毛泽东、彭德怀等中共领导人的影像与手稿。
在国民党顽固派掀起三次反共高潮、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团结、进步的主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是在这样的伟大团结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不断巩固,汇聚起了夺取抗战胜利的强大合力。
在民族危亡的之时,中国共产党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以“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胆魄,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胜利。今天,我们更应以这段光辉历程为镜,汲取信念与智慧,坚定不移地团结在党的周围,把握时代机遇,以实干担当书写民族复兴的新篇章。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