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刘程锦 通讯员 王振国
7月24日的西宁市新宁广场,俨然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西海2261・河湟文化大集”祁连专场在这里热热闹闹启幕,四面八方的市民和游客像被磁石吸引般涌来,想亲手触摸“天境祁连”的独特魅力。
刚踏入广场,鼻尖就先被一股浓郁的肉香勾住。农产品区里,祁连藏羊肉和牦牛肉正冒着热气,工作人员利落地切割着,鲜嫩紧实的肉质在灯光下泛着诱人的光泽。尝一口,草原的清冽混着肉香在舌尖炸开,不少人边吃边掏手机下单,生怕错过了这口鲜。旁边的黄菇摊位前也排着队,金黄的菌盖透着山珍特有的香气,摊主笑着说:“这可是祁连山的馈赠,炖肉炒菜都香得很!”真空包装的熟食制品更是抢手,让没法现吃的人们也能把草原风味打包带走。
转过弯,文创区的色彩瞬间抓住眼球。祁连刺绣摊位前,游客举着手机对着绣品拍个不停:巴掌大的荷包上,蝴蝶翅膀的纹路细得像发丝,山间野花的颜色艳得像刚摘下来的;唐卡画师正现场演示勾勒线条,矿物颜料调出的色彩在画布上晕开,引得艺术生们蹲在旁边临摹;骨雕非遗传承人手里的刻刀上下翻飞,牦牛骨上的花纹渐渐显露出草原狼的轮廓,一位游客当即把这件半成品预定下来:“等做好了我亲自去祁连取,顺便看看这手艺是从哪片草原里‘长’出来的。”
舞台上突然响起欢快的马蹄声,祁连县民族艺术团的演员踩着鼓点登场了。姑娘们的藏青色长袍镶着金边,转身时裙摆甩出彩虹般的弧线;小伙子们甩着水袖跳起锅庄,脚下的动作快得像草原上的疾风。一首《天境祁连》刚起调,台下就有人跟着哼,副歌部分更是成了大合唱,掌声像滚过草原的雷,把气氛推向高潮。
摄影展的展板前,孩子们正指着一张雪豹的照片惊呼。照片里,雪山下的9号公路像条银带,路边的经幡被风吹得猎猎作响;另一张卓尔山的照片里,丹霞地貌映着蓝天白云,一位大爷举着老花镜凑近看:“这地方比画上还美,下个月就开车去!”工作人员趁机递上旅游手册,指着地图说:“您从9号公路走,傍晚到阿咪东索露营,夜里能看见银河落草原的景象。”
从舌尖的鲜到眼底的艳,从指尖的暖到耳边的欢,这场文化大集把祁连的“家底儿”亮得明明白白。散场时,有人拎着黄菇和熟肉,有人捧着刺绣荷包,更多人打开导航搜起了“祁连9号公路”——毕竟,谁能拒绝一场说走就走的草原之旅呢?那藏在肉香、绣线和歌声里的“天境”,已经在每个人心里种上了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