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礼拜,我去了一趟四川凉山州,写了一篇文章,《宁波人眼里的凉山,就是世界眼里的中国》。后台反应热烈,很多人说,这是一个让人出乎意料的地方。
要真正了解一个地方,光看资料,肯定不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但光走一趟,也未必有收获,正所谓,走过,看过,忘过。
我的经验是,走过之后,落实为文字,在写作的过程中,就像玩一个拼图游戏,将旅途中碎片化的见闻、感受,与详实的资料一点点拼接起来。通过这样的方式,能让那些模糊的印象逐渐清晰,让原本只存在于感官层面的认知,上升到理性的思考。
这几天,我查阅了不少关于凉山的资料,知道越多,就越认为,这是一个被严重低估的地方。
被低估的彝文
第一天落地凉山州,我意外发现,当地有一种非常特殊的文字——彝文。比如说,「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彝文就是——ꆃꎭꆈꌠꊨꏦꏱꅉꍏ。
为了方便不懂汉字的彝族群众,以及出于营造异域风情,吸引游客的需要,凉山州首府西昌要求当地公共场所的标牌加注彝文。
凉山州之外,听说过这种文字的人,应该寥寥无几。据我观察,多数游客来到凉山州,看见这种文字,一般都熟视无睹,但我是一个例外,我的好奇心特别强。这几天,我抽空研究了一下彝文,发现一个让我很吃惊的事实。
彝文,居然是全中国「唯二」本土创制的「十万人」以上使用的成熟文字。没错,除了汉字以外,不是蒙文、不是藏文、也不是维文,而是彝文。
凉山州在古代比较落后,但这也是相对中原地区而言,放眼全世界,拥有成熟自创文字的文明,其实并不多,比如说,埃塞尔比亚以南的非洲地区,就没有成熟的文字系统。大多数国家的文字,都是借鉴而来,而非独立创制。
根据2020年人口普查及语言使用情况,中国境内使用人口超过10万的成熟文字有以下8种:汉字、藏文、蒙古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朝鲜文(谚文)、彝文、壮文。
汉字:就不多介绍了,大家非常了解。
藏文:字母形式和书写规则直接受到梵文(印度婆罗米字母)的影响,属婆罗米系文字的分支,非独立创制。
蒙古文:受中亚回鹘文(及其源头粟特文、阿拉米文)影响,非独立创制。
维吾尔文:现代维吾尔文基于阿拉伯字母改良,广泛用于教育、媒体和日常书写,非独立创制。
哈萨克文:基于阿拉伯字母改良,受中东阿拉伯文影响,非独立创制。
朝鲜文(谚文):谚文属朝鲜半岛创制,非中国境内起源。
壮文:于1957年基于拉丁字母创制,是中国历史最短的文字。壮文的标准化程度较高,但在实际使用中覆盖面有限,壮文字的使用率远低于口语。
彝文则完全发源于中国境内,它的发展经历了刻木记事→图画文字→象形文字→表意文字等过程。今天的古彝文正处于从象形文、表意文到表音文的过渡阶段。
早期的彝文是表意文字,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量的表音节符号被加入到彝文中,成为「表意为主、表音为辅、意音结合」的意音文字。
更有意思的是,目前的凉山规范彝文,是完全的音节文字(类似韩语的拼读体系),而云南规范彝文仍然是意音文字(类似日语汉字假名体系)。
据汉文史料记载,汉、唐时期彝文大约有1800字,而到本世纪70年代,贵州毕节地区的《彝文字集》收字5000左右,四川凉山编辑的《凉山彝文字集》收字近万字。彝文自创制以来,在彝族地区延续使用至今,留下了大量的古籍文献。
在历史上中国少数民族曾创制并使用过的三十几种古文字中,古彝文是其中文字与文献数量最多、体量最大、底蕴深厚、内容丰富、体制完善而成熟的古文字。彝文典籍内容涉及了彝族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军事、医学、算术、地形、生物、农牧等内容,反映了彝族社会的发展历史,其中蕴含着大量生产与生活的知识。
总而言之,从文字角度看,凉山州是一个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地方。
意外爆火的古村
大石板古村,背倚螺髻山,面朝邛海,距离西昌市中心仅15公里,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大石板古村曾是茶马古道和南方丝绸之路上一个重要的驿站,过去街上旅店、马店、茶馆、酒肆、商铺、作坊等一应俱全,历来为商贾云集之地。
然而,随着时代发展,茶马古道逐渐没落,大石板古村“从昔日的物资交易重镇,变成了一个普通的渔村”,村民们过着“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渔村生活。2019年之前,村里多为陈旧破败的土坯房,部分老屋年久失修,几乎没有人到这里来游玩,许多村民选择外出打工。底蕴深厚的大石板古村,似乎就此没落。
然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手机网络时代,这个小村寨枯木逢春。
2019年,西昌市以“修旧如旧”理念修复古村风貌,保留茶马古道文化底蕴,同时引入民宿产业。
2022年,随着疫情后旅游业回暖,旅拍兴起。大石板古村凭借彝族文化、邛海自然风光和古建筑群,成为天然摄影棚。首批旅拍店由本地人开设,填补市场空白,主打彝族服饰写真,吸引游客“入乡随‘服’”。
谁也没想到,大石板古村的旅拍,突然就爆火了!不仅产生了规模庞大的旅拍产业,还带动大量周边产业。
据我观察,大石板村旅拍爆火的原因,大致有两个。
首先,灵鹰寺橙墙出彩。
当地人第一次向我介绍「灵鹰寺」,被我听成「灵隐寺」。
灵鹰寺始建于明朝,是大石板村的标志性建筑。寺庙保持了清代建筑风格,有500年历史了。寺庙在1991年开始有过重新的修葺。这个古刹在邛海边上,寺庙外的爱马仕橙的墙面很受欢迎,尤其是下午三四点左右,阳光打在墙壁上,叠加一些树影尤其出片。
其次,彝族服装出片。
彝族服饰以红、黄、黑为主色调,辅以蓝、绿等鲜艳配色,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例如,凉山美姑彝族女性服饰常用红色象征火焰与生命,黄色代表丰收,黑色体现庄重,这种对比色在古建筑背景下尤为出挑。
服饰上的刺绣、银饰、几何图案(如蕨菜纹、火镰纹)极具辨识度,近景特写时能展现细节层次感,既保留文化符号又符合时尚审美。
经过几年发展,大石板古村有60多家旅拍门店。“文旅+旅拍”进一步释放了景区经济活力,让新业态带动和链接住宿、餐饮等各种旅游资源持续发展,助推了乡村全面振兴。今年春节期间,约1.6万人次到这里体验旅拍,旅拍收入实现400多万元。
我特意记下一个旅拍工作室的报价:
- 199:单人,底片20+精修3
- 299:底片,30+精修9
- 399:亲子,底片40+精修9
- 520:情侣,底片50+精修12
- 租衣服+妆造,120元
- 单租服装48元起
我看到很多摄影师,叼着一根烟,形象邋遢,就像一个菜市场摊主。但你别小看这些人,他们阅人无数,手里的相机已经包浆,他们对pose的把握,对古村机位的选取,都非常有经验,经过他们的指点,普通人在镜头面前的表现力,能飞跃一个台阶。这些摄影师,一天最多能接六七个单子,收入甚至可以破千。
再加上魔术般的后期制作,每个普通人都可以在几个小时内得到几张专业照片,不但可以在朋友圈炫耀,还能珍藏一辈子。
我去过很多国家,但在中国之外,从未见过规模如此大,分工这么细的旅拍产业。撇开空洞的数据不谈,一个国家富裕的象征,就是老百姓喜欢臭美了,吃饱喝足,有钱有闲才能玩,这种产业的门槛可不低啊!穷国没有,发达国家也没有,唯独我们这里有!
旅拍产业,需要一个非常高效的团队,良好的服务精神,一大批高素质的从业者,和大量追求美好生活的消费者。
再往深处挖,就是需要高素质的国民,富裕稳定的社会,与之配套的制造业。当然,还要有良好的基础设施,5G、高速、高铁的无缝覆盖,都是其他国家可望不可及的境界。
因为分工细了,所以效率高了,因为效率高了,所以价格低了,因为价格低了,所以消费者多了,这就是一个产业的良性循环。
写在最后
市场经济,简直就是为中国人量身定做的,我们极端勤劳,热爱财富,聪明务实,天生懂得见缝插针,无中生有,创造各种商机。
西南地区虽然经济相对落后,但在后工业化时代,曾经的落后也许就是后发优势,大石板村的逆袭,就是最好的例证。
过去,人们总是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但如今,高铁、高速、航空,迅速发展,克服了地理的障碍,各种交通如履平地。凉山州的崇山峻岭,必然会成为一种独特的资源,正所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总而言之,有基建狂魔的配套,有市场经济的活力,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勤劳的百姓,祖国西南山区的未来,没有理由不乐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